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9206800000085

第85章 中医皮肤科(4)

第十六节红蝴蝶疮

红蝴蝶疮是一种可累及皮肤和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红斑狼疮。其特点是:盘状红蝴蝶疮好发于面颊部,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多为慢性局限性;系统性红蝴蝶疮除有皮肤损害外,常同时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病变呈进行性经过,预后较差。本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

【病因病机】

本病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而成。

【诊断】

1.临床表现

(1)盘状红蝴蝶疮: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男女之比为1∶3,家族中可有相同患者。皮损好发于面部,尤以面颊、鼻部为着,其次为头项、两耳、眼睑、额角,亦可发于手背、指侧、唇红部、肩胛部等处。初为针尖黄豆大小或更大微高起的鲜红或桃红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边缘略高起,中央轻度萎缩,形如盘状,表面敷有灰褐色的黏着性鳞屑,鳞屑下有角质栓,嵌入皮囊口内,毛囊口多开放,犹如筛孔,皮损周围有色素沉着,伴毛细血管扩张。两颊部和鼻部的皮损可相互融合,呈蝶形外观。黏膜也可累及,主要发生在唇部,表现除鳞屑红斑外,甚至可发生糜烂、溃疡。

(2)系统性红蝴蝶疮: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男女之比约1∶10。本病早期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多不明显,初起可单个器官受累,或多个系统同时被侵犯。常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关节疼痛,食欲减退,伴体重减轻、皮肤红斑等。

皮肤、黏膜损害:约80%患者出现对称性的皮损,典型者在开始时与盘状红蝴蝶疮皮损相似,在两颊和鼻部出现蝶形水肿性红斑,为不规则形,色鲜红或紫红,边界清楚或模糊,有时可见鳞屑,病情缓解时红斑消退,留有棕色色素沉着,较少出现萎缩现象。

全身症状

①发热:一般都有不规则发热,多数呈低热,急性活动期出现高热,甚至可达40~41℃。

②关节、肌肉疼痛:约90%患者有关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可侵犯四肢大小关节,多为游走性,软组织可有肿胀,但很少发生积液和潮红。

③肾脏损坏:几乎所有的系统性红蝴蝶疮皆累及肾脏,但有临床表现的约有75%。

肾脏损害为较早的、常见的、重要的内脏损害,可见到各种肾炎的表现,早期尿中有蛋白、管型和红白细胞,后期肾功能损害可出现尿毒症、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④心血管系统病变:约有1/3的病人有心血管系统的病变,以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积液较为常见。

⑤呼吸系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膜炎和间质性肺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⑥神经系统病变: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后期,可表现为各种精神、神经症状。

⑦消化系统病变:约有40%的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

约30%患者有肝脏损害,呈慢性肝炎样表现。

其他病变:可累及淋巴系统、造血系统,另外还可有眼底病变。

2.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示中度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沉加快。

(2)免疫学检查:①狼疮细胞阳性;②抗核抗体阳性;③补体C3、C4降低,免疫复合物升高;④狼疮带试验检查。

【辨证论治】

1.内治

(1)热毒炽盛证

证候:系统性红蝴蝶疮急性活动期,面颊部蝶形红斑,色鲜艳,皮肤紫斑,关节肌肉疼痛,伴高热,烦躁口渴,抽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化毒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犀牛角30g,白芍12g,牡丹皮9g,生地黄24g,黄连9g,黄芩、黄柏各6g,栀子9g。

(2)阴虚火旺证

证候:斑疹暗红,关节痛,足跟痛,伴有不规则发热或持续性低热,手、足心热,心烦无眠,疲乏无力,自汗盗汗,面浮红,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加减。

熟地黄24g,山药、山茱萸各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黄柏、知母各12g,龟甲18g,银柴胡5g,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各3g,甘草6g。

(3)脾肾阳虚证

证候:眼睑、下肢浮肿,胸胁胀满,尿少,腰膝酸软,面热肢冷,口干不渴,舌淡胖,苔少,脉沉细。

治法:温肾助阳,健脾利水。

方药: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加减。

熟地黄24g,山药、山茱萸各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桂枝、附子各3g,白芍9g,白术、生姜各9g。

(4)脾虚肝旺证

证候:皮肤紫斑,胸胁胀满,腹胀纳呆,耳鸣失眠,舌紫暗,脉细弦。

治法:健脾清肝。

方药: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党参20g,茯苓l2g,白术9g,甘草6g,牡丹皮6g,栀子6g,茯苓、当归、白芍、柴胡各9g。

(5)气滞血瘀证

证候:多见于盘状局限型及亚急性皮肤型红蝴蝶疮。红斑暗滞,角质栓形成及皮肤萎缩,伴倦怠乏力,舌暗红,苔白,脉沉细数。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茯苓、当归、白术、柴胡各9g,桃仁、红花各12g,生地黄24g,白芍l2g,川芎9g,牛膝9g,桔梗5g,枳壳6g,甘草6g。

2.外治皮损期涂白玉膏或黄柏膏。

3.其他疗法

(1)西医疗法: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

(2)中成药: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多苷片。

【预防调护】

(1)避免日光暴晒。

(2)避免感冒、受凉。

(3)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4)忌食酒类等刺激性食品。

(5)注意劳逸结合。

(6)肾脏受损害者,应忌食蛋白高的食品。

第十七节淋病

淋病是由奈瑟淋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性传播疾病。相当于中医的“花柳毒淋”。本病以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症。

【病因病机】

素娼恋色或误用污染器具。

【诊断】

1.临床表现

男性淋病:一般症状和体征较明显。

(1)急性淋病:尿道口红肿发痒及轻度刺痛,继而有稀薄黏液流出,引起排尿不适,24小时后症状加重。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少数患者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

(2)慢性淋病:多因急性淋病治疗不当,或在急性期嗜酒或配偶性交等因素而转为慢性;也有因患者体质虚弱或伴贫血、结核,病情一开始即呈慢性过程。表现为尿痛轻微,排尿时仅感尿道灼热或轻微刺痛,常可见终末血尿。尿道外口不见排脓,挤压阴茎根部或用手指压迫会阴部,尿道外口仅见少量稀薄浆液性分泌物。

女性淋病: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往往不太明显,多在出现严重病变,或娩出感染淋病的新生儿时才被发现。

(1)急性淋病:①淋菌性宫颈炎,大量脓性白带,宫颈充血、触痛,外阴刺痒和烧灼感,也可有尿频、尿急等症状。②淋菌性尿道炎,尿道口充血、压痛,并有脓性分泌物,轻度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烧灼感,挤压尿道旁腺有脓性分泌物。③淋菌性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红、肿、热、痛,严重时形成脓肿,触痛明显。

(2)慢性淋病:常由急性转变而来。一般症状较轻,部分患者有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白带较多,下腹疼痛,月经过多,少数可引起不孕、宫外孕等。

2.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多行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染色阴性的淋球菌。

【辨证论治】

1.内治

(1)湿热内蕴证(急性淋病)

证候:尿道口红肿、溢脓,尿液浑浊如脂,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止,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9g,木通6g,生地黄9g,柴胡6g,甘草6g,车前子6g。

(2)阴虚毒恋证(慢性淋病)

证候:小便不畅,短涩,淋漓不止,五心烦热,食少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利湿祛浊。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24g,山药、山茱萸各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知母、黄柏各6g。

2.其他疗法

(1)青霉素类。

(2)淋必治。

(3)奎诺酮类。

【预防调护】

(1)杜绝不洁性交。

(2)及时规范治疗。

(3)注意个人卫生。

(4)忌烟酒、辛辣刺激食品。

第十八节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良性赘生物。

本病特点是皮肤黏膜交界处,尤其是外阴、肛周出现淡红色表皮赘生物。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性滥交或房事不洁,感受秽浊之毒,毒邪蕴聚,酿生湿热,湿热下注皮肤黏膜而形成赘生物。

【诊断】

本病以皮肤黏膜交界处,尤其是外阴、肛周出现淡红色表皮赘生物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论治】

1.内治

(1)湿毒下注证

证候:外阴、肛周出现疣状赘生物,色淡红,质软,表面秽浊潮湿,易出血,恶臭,伴小便不畅,苔黄腻,脉滑。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萆化浊汤加减。

益智仁、萆、石菖蒲、乌药各9g。

(2)湿热毒蕴证

证候:外阴、肛周出现疣状赘生物,色淡红,易出血,表面有大量秽浊分泌物,恶臭,瘙痒,伴小便色黄量少,口渴欲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9g,黄芩、黄柏各6g,栀子9g。

2.外治

(1)熏洗法:板蓝根、山豆根、木贼草、香附各30g。煎水先熏后洗,每天1次或2次。

(2)点涂法: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3~5天换药1次,应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适用于疣体小而少者。

3.其他疗法(1)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增强药。

(2)西药外涂。

(3)激光、冷冻、电灼疗法。

(4)手术切除。

【预防调护】

(1)禁止不洁性交。

(2)注意阴部卫生。

(3)积极治疗性伴侣。

第十九节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疮疡的病因病机包括外感与内伤两方面。①外感,即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邪毒等;②内伤,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

疮疡发生以后,正邪相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转归。其治疗多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

一、疖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发于暑天者,又称“暑疖”或“热疖”。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6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病因病机】

(1)内郁湿火与外感风邪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

(2)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

(3)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诊断】

1.临床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