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民间疗法
9206700000008

第8章 拔罐疗法(1)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拔罐法入门容易,具有廉、便、验等优点,因此,它的应用很普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保健、疗疾的理想方法。

拔罐法,又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起初主要是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的,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化,火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已有了改进和发展,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内、外、妇、儿科都有其适应证,并且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

第一节操作方法

一、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以下4种。

(一)竹罐

用直径3~5cm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cm或8~10cm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罐口,使罐口光滑平整。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适于水煮;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二)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光整,肚大而圆,口、底较小,其状如腰鼓。优点是吸附力大;缺点是质地较重,易于摔碎、损坏。

(三)玻璃罐

玻璃罐是在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也可用广口罐头瓶代替。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也是容易摔碎、损坏。

(四)抽气罐

近年来,有用透明塑料制成的排气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也有用特制的橡皮囊排气罐,其规格大小不同。新型的抽气罐具有使用方便、吸着力强、安全、不易破碎等优点。

二、罐的吸附方法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内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而吸附在拔罐部位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火吸法

火吸法是利用火在罐内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乙醇棉球1个,用火将纸条或乙醇棉球点燃后,让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吸拔方法。但须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2.投火法将易燃纸片或棉花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容易落下烫伤皮肤,故适宜于侧面横拔。

3.滴酒法将白酒或95%的乙醇,滴入罐内1~3滴(切勿滴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4.贴棉法用大小适宜的乙醇棉花1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浸有乙醇的棉花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须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否则燃烧的乙醇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以上拔罐法,除闪火法外,罐内均有火,故均应注意,勿灼伤皮肤。

(二)水吸法

水吸法是利用沸水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此法一般选用竹罐,即选用5~10枚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也可根据病情需要,在锅中放入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花椒、木瓜、川乌、草乌等,此称为药罐法。

(三)抽气吸法

此法先将抽气罐的瓶底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气筒通过橡皮塞抽出罐内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

三、拔罐方法

临床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一)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让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使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

(二)走罐法

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罐口或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术者用右手握住罐体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三)闪罐法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病人,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四)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对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五)留针拔罐法

留针拔罐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第二节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枯等。

二、禁忌证

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全身性水肿、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紫癜病、咯血等)、白血病、高热、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高度神经质、活动型肺结核、妇女月经期、皮肤失弹性、极度衰弱、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全身性皮肤病、应拔部位有静脉曲张、癌肿、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有疝气史、外伤骨折的局部以及孕妇腰侧部、腹部及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均禁用拔罐法。

第三节临床应用

一、感冒

1.取穴风门、合谷、肺俞、大椎。风寒型,加列缺;鼻塞,加印堂;风热型,加尺泽、曲池;咽喉肿痛者,加孔最、天突;头痛甚者,加太阳、印堂;暑湿型,加阴陵泉、足三里、至阳;身热甚者,加曲泽、委中。

2.操作

(1)风寒型:采用单纯罐法或留针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背部穴位可用闪罐法,也可用贮药罐法(常用方为葱豉汤、麻黄汤)。

(2)风热型:采用刺络拔罐法,或药罐法(常用方为银翘散、桑菊饮)。

(3)暑湿型:采用针罐法,或刺络拔罐法。

以上均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二、咳嗽

1.取穴天突、尺泽、合谷、列缺、定喘、肺俞。风寒束肺,加大椎、曲池、风门;风热犯肺,加鱼际、曲池、大杼;燥热伤肺,加外关、脾俞;痰湿阻肺,加脾俞、丰隆、足三里;肝火灼肺,加肝俞、阳陵泉;肺肾阴虚,加肾俞、膏肓;脾肾阳虚,加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

2.操作

(1)风寒束肺:针刺后定喘、肺俞留罐。

(2)风热犯肺:行刺络拔罐。

(3)燥热伤肺:拔贮水罐。

(4)痰湿阻肺:采用针刺后拔罐。

(5)肝火灼肺:拔贮水罐。

(6)肺肾阴虚:拔贮水罐。

(7)脾肾阳虚:采用单纯罐法或用姜汁罐法。

以上均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三、哮喘

1.取穴天突、膻中、肺俞。喘甚,加定喘;发热,加大椎;痰多,加丰隆;气虚喘,加脾俞、肾俞、气海、关元。

2.操作

(1)实喘:可采用刺络拔罐法或药罐法,每日治疗1次。

(2)虚喘:可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或拔罐后敷药法,2~7日治疗1次。

四、原发性高血压

1.取穴曲池、风门、足三里。肝火亢盛型,加太阳、阳陵泉;阴虚阳亢型,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肾精不足型,加血海、关元、阴陵泉、太溪、复溜。

2.操作

(1)肝火亢盛型:采用单纯罐法或刺络拔罐法。

(2)阴虚阳亢型:采用单纯罐法或水罐法,也可用针刺后拔罐法。

(3)肾精不足型:采用单纯罐法或留针拔罐法。

以上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五、呕吐

(一)方法一

1.取穴胃俞、三焦俞、肝俞、大肠俞、中脘、足三里。

2.操作

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

(二)方法二

1.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风寒外袭,加中脘、风池;暑湿犯胃,加中脘、曲池、大椎;饮食停滞,加中脘、下脘;痰饮内阻,加中脘、膻中;肝气犯胃,加上脘、阴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中脘;胃阴不足,加膈俞、三阴交。

2.操作

用闪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六、呃逆

(一)方法一

1.取穴膈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胃寒,加上脘、脾俞、胃俞;肝气郁滞,加膻中、太冲、肝俞;胃热,加合谷;脾阳衰惫,加脾俞、肾俞、关元;胃阴不足,加胃俞。

2.操作

用单纯罐法。实证亦可用刺络拔罐法,虚证亦可先针刺后拔罐,虚寒证可在拔罐后加温灸。均留罐20分钟,每日1~2次。

(二)方法二

1.取穴膈俞、中脘、膻中、气海。

2.操作

采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5分钟。

七、胃脘痛

1.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寒邪犯胃,加阴陵泉、梁丘;湿热中阻,加内庭、合谷;饮食停滞,加下脘、天枢;肝郁气滞,加肝俞、支沟、阳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关元;阴虚胃热,加三阴交、太溪。

2.操作

(1)寒邪犯胃:用单纯拔罐法或闪罐法。

(2)湿热中阻:采用刺络拔罐法。

(3)饮食停滞: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

(4)肝郁气滞:采用刺络拔罐法。

(5)脾胃虚寒:采用单纯罐法或用留针拔罐法,或罐后加灸法。

(6)阴虚胃热: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或水罐法。

均留罐15~20分钟。急性期每日1次,慢性期2~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八、便秘

(一)方法一

1.取穴天枢、支沟、上巨虚、大肠俞、脾俞。实热型,加曲池、丰隆;阳虚气弱型,加关元、气海;气滞型,加支沟、太冲;阴血不足型,加三阴交、间使。

2.操作

实热型可配合刺络法或毫针泻法,阳虚气弱型配合灸法或姜汁罐法。留罐10~15分钟。

(二)方法二

1.取穴神阙、气海、大肠俞、足三里、丰隆、天枢、大横。

2.操作

采用留针留罐法。

(三)方法三

1.取穴以左水道穴为主。虚寒型,加关元、气海;实热型,加曲池、天枢;气虚型,加肺俞、肾俞。

2.操作

闪火法,留罐10分钟。

九、泄泻

(一)方法一

1.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寒湿型,加大肠俞、气海、阴陵泉;湿热型,加上巨虚、大椎;伤食型,加脾俞、下巨虚;脾虚型,加梁门、脾俞、气海、阴陵泉;肾虚型,加肾俞、大肠俞、命门、关元;肝气乘脾型,加中封、合谷、阴陵泉。

2.操作

(1)寒湿型:采用单纯罐法或药罐法或罐后加灸法。

(2)湿热型:采用刺络拔罐法。

(3)伤食型:采用单纯罐法或留针拔罐法。

(4)脾虚型:采用单纯罐法或用留针拔罐法或罐后加灸法。

(5)肾虚型:拔罐法同脾虚型。

(6)肝气乘脾型:采用单纯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

以上均留罐15~20分钟,急性泄泻每日1次,慢性泄泻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二)方法二

1.取穴急性泄泻:大椎、大肠俞、脾俞;身柱、胃俞、三焦俞;中脘、天枢、足三里。慢性泄泻: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阴陵泉、命门。

2.操作

急性泄泻每次选1组,用单纯罐法,留罐15分钟,每日1次;慢性泄泻每次选1组,用单纯罐法或闪罐法或针罐法,亦可用拔罐后加灸法。

十、肥胖症

(一)方法一

1.取穴脾俞、胃俞。脾胃蕴热,加天枢、曲池、内庭、三阴交;脾胃俱虚,加中脘、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真元不足,加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

2.操作

脾胃蕴热,采用单纯罐法或刺络拔罐法;脾胃俱虚,真元不足,均采用单纯罐法或针罐法。留罐20~2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二)方法二

1.取穴关元、水道(双)、天枢。

2.操作

采用留针拔罐法。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十一、头痛

(一)方法一

1.取穴风门、太阳、合谷。风寒头痛,加风池、外关;风热头痛,加曲池、大椎;肝阳头痛,加印堂、太冲(只点刺);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瘀血头痛,加印堂、膈俞;肾虚头痛,加肾俞、太溪。

2.操作

均可用单纯罐法,风热、肝阳、痰浊、瘀血头痛还可用刺络拔罐法。

风寒、肾虚头痛宜拔罐后加温灸或留针拔罐。留罐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二)方法二

1.取穴前额痛(阳明经)取印堂、额中、合谷、大椎;侧头痛(少阳经)取外关、太阳、胆俞;后头痛(太阳经)取飞扬、大杼、风门、至阳、昆仑;巅顶痛(厥阴经)取印堂、太冲、肝俞。

2.操作

采用刺络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对于肌肉少的部位可加面垫拔罐。

留罐15~20分钟,5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