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民间疗法
9206700000007

第7章 艾灸疗法(3)

(二)轻症

1.取穴阿是穴、肝俞、膈俞、大包、内关、外关、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

2.操作

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2~3次。

二十一、月经不调

(一)月经先期血热证

1.取穴关元、血海、三阴交。血热者,加行间;阴虚者,加复溜。

2.操作

(1)温针灸泻法:关元、血海、三阴交3穴用2~2.5寸毫针行捻转、提插、呼吸3种手法的复式泻法后,于针柄上置艾条半寸点燃后急吹其火,令其速燃尽,待针体稍凉,即可加施开泻之泻法,摇大其孔,不闭其穴;行间穴操作同前法;复溜穴迎随补法后,在针柄上置寸许艾条,点燃后自燃勿吹,待其自灭。

(2)隔物灸:切鲜姜一片约2mm厚,将绿豆大小艾炷置姜片上,共同放在穴位上,点着火后急吹之,令其快速燃尽,取其清热辛散之意。

(二)月经先期气虚证

1.取穴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

2.操作

(1)艾条灸或艾炷灸:令病人先仰卧,灸气海、关元、足三里。艾炷可以黄豆粒大小为宜,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穴可灸5~10壮。再换俯卧位,灸脾俞穴,此穴可灸10~15壮,艾炷同前大小或稍大些均可。

(2)艾条灸:病人按医嘱可以在经行前5日即开始灸,每穴15分钟左右。

(3)温针补法:气海、关元穴行呼吸补法后再用艾条寸许在针柄上慢慢烧灼,每穴可以加灸2~3次为度。

(三)月经后期寒伤冲脉型

1.取穴气海、三阴交、血海。实寒者,加天枢、归来;虚寒者,加命门、关元。

2.操作

(1)温针灸:宗“寒则留之”之意,以毫针刺气海、三阴交、血海,行迎随补法;天枢、归来亦可用2~2.5寸毫针与气海行呼吸补法后于各穴施术针柄上置艾条寸许,点着自燃,关元穴亦可同上法。腹部穴位施术毕,更换体位令病人俯卧,针灸命门穴亦施前法。

(2)直接灸:每穴灸5壮左右,腹部诸穴可以多加5壮。

(3)隔姜灸:在腹部诸穴施艾炷灸时加垫鲜姜片约2mm厚。此时,施术各穴相应灸10壮以上均可。

(4)悬灸:此法教会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一二次以后回家自行治疗,每穴15~20分钟,以穴位皮肤红润为度。

(四)月经后期血虚证

1.取穴气海、血海、三阴交、脾俞、足三里、膈俞。

2.操作

(1)温针灸:血海、足三里、三阴交3穴均可用2寸毫针行迎随补法后,加艾条寸许置于针柄,点着自燃;气海穴以毫针2.5寸行呼吸补法后再用前法温针。

(2)直接灸:血海、足三里、气海均可采用直接灸,每穴灸5~7壮。

(3)悬灸:肢体各穴可嘱病人自行操作,以耐受和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五)月经先后不定期,肾气不足型

1.取穴关元、肾俞、太溪、三阴交、水泉。

2.操作

(1)悬灸:关元、肾俞均可以温灸20分钟左右,太溪、三阴交、水泉各穴灸10~15分钟即可。每日2次。

(2)温针灸:肾俞以毫针2寸左右行呼吸补法,再切3cm左右艾条置于针柄之上,慢慢灼烧,烧毕待针凉再紧闭其穴,勿令气泻,将针取出。其余诸穴亦可用此法。中极可以连灸2~3次,其余穴位1~2次。此法亦可连用数日。若在月经预期该至之前3日施治,效果尤佳。

二十二、痛经

(一)气血虚弱

1.取穴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

2.操作

(1)艾炷灸补法:先令病人俯卧,腰部垫舒展后,艾炷如黄豆大小,当第14椎下及左右各旁开1.5寸处,各置1炷,香火点燃,慢慢灼烧,熄灭后更换之,每穴可灸5~10壮。再令换仰卧体位,对关元和足三里(共2穴)同施前法。关元可加灸5壮,足三里可以少灸5壮。

(2)温针灸补法:以毫针2寸逐穴行毫针刺法,背部和腹部之穴可配合呼吸补泻之补法;足三里得气后令其针感向足背放射,此亦即迎随补法,取其随而济之之意。

(3)隔盐灸:背部2穴和腹部1穴均可铺垫食盐,在盐面上加用艾炷灸疗,此法各穴均可酌情多加数壮,以期疼痛早止。

(4)悬灸:艾条点燃后,在各穴位上,由远而近,慢慢烘烤,以穴位局部红润、温热、舒适为佳,往往此时疼痛亦止。

上述诸法可在经期痛时开始使用,以后每周隔日1次,直至下次月经周期前停止。

(二)寒湿凝滞

1.取穴中极、水道、地机。

2.操作

(1)隔物灸:用姜片或附子饼均可,或将温灸器置于穴位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壮,体壮脉实者可酌情加3~5壮。

(2)悬灸:以雷火神针灸条为佳,可用雀啄悬灸法逐穴施用,直至痛止。

(三)热结毒蕴

1.取穴次髎、阴陵泉。

2.操作悬灸:以雀啄泻法施于穴位上,或在针刺后稍行温通。或云热者禁忌。

二十三、胎位不正

1.取穴至阴。

2.操作温和灸:取坐位,令孕妇两足平放,两膝屈曲,下肢屈立于床面。以艾条点燃悬其穴上温和灸疗,每次30分钟左右。然后令孕妇呈膝胸卧位,臀部抬高,持续20分钟左右。每日1次,直到胎位转正为止。

二十四、乳少

(一)气血虚弱

1.取穴脾俞、足三里、少泽、膻中、乳根。

2.操作

(1)温针灸:用1.5寸左右的毫针分别在膻中、乳根、足三里3穴处施呼吸兼迎随补法后,再以艾条寸许置诸针柄上慢慢灼烧。

(2)温和灸:脾俞、少泽2穴可用此法。

(3)直接灸:选少泽、膻中2穴,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一般2~5日即可通乳。

(二)肝郁气滞

1.取穴大陵、太冲、膻中、少泽。

2.操作

(1)温针灸:少泽、膻中既可采用温针泻法,亦可用温和悬灸法。

(2)艾炷灸:大陵、太冲4穴同时用毫针刺施泻法,令针感遂其经导,大陵穴的针感尤以传到上臂内廉以至胸部为佳。后再用隔姜灸法,以麦粒大小艾炷灸,每穴3~5壮。

二十五、不孕症

(一)肾虚精亏,胞宫虚寒

1.取穴气户、子宫、关元、命门、三阴交。

2.操作

(1)温针灸:先俯卧,用1.5寸毫针针命门穴施呼吸补法,再切寸半艾条烧针柄,令热传。术毕起针后再令病人成仰卧位,以2~3寸毫针针气户、子宫,行呼吸补法,令针感达到会阴部,以1.5~2寸毫针针关元,采用呼吸补法,再以寸半艾条烧针柄,燃尽可再重复使用。每日1次,以月经周期间隔日起施用,大约每月可治疗15次,不效,下月待经期后开始至排卵期末结束。

(2)直接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大,每日灸1次。

(3)温和灸:每次选4~6穴,每穴灸20~30分钟,每日灸1~2次。

(二)气结痰阻,瘀血凝滞

1.取穴中极、三阴交、合谷、太冲。

2.操作

(1)温针泻法:此4穴以毫针泻法为主。中极穴处可加半寸艾条温针灸,火着急吹,令其速燃。

(2)直接灸:以中极、太冲为主穴,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3~5次。

二十六、遗尿

1.取穴肾俞、脾俞、次髎、百会、关元、神门、太溪、腰阳关。

2.操作

(1)艾炷灸:每次选3~5个穴,取麦粒大艾炷灸,每穴灸5壮,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2)隔物灸:取鲜姜或生蒜,切薄片,每穴可灸2~4壮。

(3)温灸器灸:将燃烧艾条放在温灸器内,取腹部和背部穴位热熨之,每日施术1次,每次15~20分钟。小儿皮肤娇嫩,切勿烫伤,尤其是腹部和臀部附近的穴位更要小心。

(4)温针灸:先取俯卧位,毫针刺脾俞、肾俞、腰阳关,行呼吸补法,再切半寸艾条置针柄上慢慢烧灼。术毕再令患儿更换仰卧位,以2寸毫针刺关元穴行呼吸补法,也用半寸艾条放在针柄慢慢烧灼,此穴可加灸2~4次;神门、太溪以1寸毫针行迎随补法;百会可用艾条悬灸。

(5)悬灸:每次选5~7个穴位,每日可灸2次,7日为1个疗程。

第四节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特点

灸用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作用。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①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②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③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二、注意事项

1.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并耐心解释,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如需瘢痕灸法,一定要取得病人的同意。

2.施灸时,病人的体位要平整、舒适并便于术者操作。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炷靠皮肤太近而烧灼皮肤;避免碰撞、动摇针具及施灸部位,防止艾火脱落而引起的烧伤或烧坏衣物、被褥等。

3.施灸时,无论采用哪种灸法,都必须注意防止艾炷滚翻、艾火脱落,以免引起烧伤。施灸完毕,必须把艾卷或艾炷彻底熄灭,以免引起火灾。对于昏迷、肢体麻木不仁及感觉迟钝的病人,注意勿灸过量。

4.施灸的程序,一般是先上部,后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施灸壮数先少后多。特殊情况可灵活掌握。

5.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即可消失。如灸后皮肤起疱,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头穿破,放出液体,然后涂擦甲紫药水,敷以消毒纱布固定即可;运用敷灸时出现药物过敏者,要及时处理,对症治疗;施用瘢痕灸法,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做重体力劳动,如灸疮感染、局部发炎时,可用消炎膏或玉红膏涂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