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民间疗法
9206700000055

第55章 小儿推拿疗法(1)

小儿推拿疗法又称小儿按摩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充实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手法作用于小儿的特定部位和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小儿时期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论在生理、病理和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或时间)等方面均与成人有所不同。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其治疗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穴位除常用少数经穴、奇穴外,多数穴位为小儿特定穴,并多分布在两肘以下,这些特定穴位的主治作用及其分布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多方便,如在严寒的冬天也可在小儿两手部穴位操作,免除脱衣的不便,且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由于小儿发病以外感病和饮食内伤居多,因此在推拿治疗上常用的也以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拿风池等)、清热(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等)、消导(推脾经、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等)为多;另一方面,小儿病情变化迅速,1日之内即可由实热证迅速转变为虚寒证(正气暴脱),因此临诊时必须审慎果断,治疗恰当而及时,必要时可结合中西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第一节操作方法

一、特定穴

特定穴指小儿推拿疗法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呈“点”状、“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文中“次数”一项仅作6个月~1足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尚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

(一)坎宫

1.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2.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推30~50次。

3.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二)天门(攒竹)

1.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2.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推30~50次。

3.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三)耳后高骨

1.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2.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推30~50次。

3.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四)天柱骨

1.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2.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推100~500次。

3.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五)乳根

1.定位乳下2分。

2.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揉20~50次。

3.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六)乳旁

1.定位乳外旁开2分。

2.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旁。揉20~50次。

3.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七)胁肋

1.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2.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搓摩50~100次。

3.作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八)腹

1.定位腹部。

2.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3.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九)丹田

1.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至3寸)。

2.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揉50~100次;摩5分钟。

3.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十)肚角

1.定位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

2.操作用拇、示、中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拿或按3~5次。

3.作用止腹痛。

(十一)脊柱

1.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2.操作用示、中二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脊一般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推100~300次;捏3~5次。

3.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十二)七节骨

1.定位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2.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示、中二指腹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做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推100~300次。

3.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十三)龟尾

1.定位尾椎骨端。

2.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揉100~300次。

3.作用调理大肠。

(十四)脾经

1.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

2.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推100~500次。

3.作用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可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十五)肝经

1.定位示指指腹。

2.操作自指尖向示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肝经;自示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100~500次。

3.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十六)心经

1.定位中指指腹。

2.操作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心经。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推100~500次。

3.作用清心经可清心泻火;补心经可养心安神。

(十七)肺经

1.定位环指指腹。

2.操作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肺经;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3.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解表清热。

(十八)肾经

1.定位小指至掌根尺侧边缘成一直线。

2.操作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为推肾经。推100~500次。

3.作用补肾经可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湿热。

(十九)小肠

1.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2.操作自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为推小肠。推100~300次。

3.作用清利下焦湿热。

(二十)大肠

1.定位示指桡侧缘,自示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2.操作从示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推100~300次。

3.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二十一)肾纹

1.定位手掌面,小指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

2.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揉100~500次。

3.作用祛风明目,散瘀结。

(二十二)肾顶

1.定位小指顶端。

2.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揉100~500次。

3.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二十三)四横纹

1.定位掌面示、中、环、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2.操作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示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揉5次;推100~300次。

3.作用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二十四)小横纹

1.定位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2.操作以拇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掐5次;推100~300次。

3.作用退热,消胀,散结。

(二十五)掌小横纹

1.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2.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揉100~500次。

3.作用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二十六)胃经

1.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或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2.操作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胃经;反之为清,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推100~500次。

3.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除运化。

(二十七)板门

1.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2.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揉、推100~300次。

3.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

(二十八)内劳宫

1.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环指之间中点。

2.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内劳宫;自小指根掐运起,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

3.作用清热除烦,清虚热。

(二十九)小天心

1.定位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2.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3.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三十)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1.定位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2.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之,称运水入土。推运100~300次。

3.作用运土入水可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运水入土可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三十一)总筋

1.定位掌后腕横纹中点。

2.操作按揉本穴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揉100~300次;掐3~5次。

3.作用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

(三十二)大横纹

1.定位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2.操作两拇指自掌后横纹中(总筋)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自两旁(阴池、阳池)向总筋合推,称合阴阳。推30~50次。

3.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行痰散结。

(三十三)左端正

1.定位中指甲根桡侧赤白肉际处,称左端正。

2.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指腹揉称掐、揉左端正。掐5次;揉50次。

3.作用升阳止泻。

(三十四)右端正

1.定位中指甲根尺侧赤白肉际处,称右端正。

2.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指腹揉称掐、揉右端正。掐5次;揉50次。

3.作用降逆止呕。

(三十五)老龙

1.定位在中指指背,距指甲根中点1分许。

2.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称掐老龙。掐3~5次。

3.作用息风镇惊,开窍醒神。

(三十六)五指节

1.定位掌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

2.操作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用拇、示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掐3~5次;揉搓30~50次。

3.作用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三十七)二扇门

1.定位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2.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拇指末节桡侧缘)按揉,称揉二扇门。掐5次;揉100~500次。

3.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三十八)上马

1.定位手背环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2.操作拇指指端揉或拇指指甲掐称揉上马或掐上马。掐3~5次;揉100~500次。

3.作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三十九)威灵

1.定位手背第2、第3掌骨歧缝间。

2.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掐5次,或醒后即止。

3.作用开窍醒神。主要用于急惊暴死、昏迷不醒时的急救。

(四十)精宁

1.定位手背第4、第5掌骨歧缝间。

2.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掐5~10次。

3.作用行气,破结,化痰。

(四十一)膊阳池

1.定位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2.操作拇指甲掐或指端揉,称掐膊阳池或揉膊阳池。掐3~5次;揉100~300次。

3.作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四十二)一窝风

1.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2.操作指端揉,称揉一窝风。揉100~300次。

3.作用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发散风寒。

(四十三)三关

1.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2.操作用拇指桡侧或示、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推100~300次。

3.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四十四)六腑

1.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2.操作用拇指指腹或示、中指指腹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推100~300次。

3.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四十五)天河水

1.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2.操作用示、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推)天河水;用示、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推、打100~300次。

3.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四十六)箕门

1.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2.操作用示、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做直推法,称推箕门。推100~300次。

3.作用利尿。

二、小儿推拿手法

(一)推法

包括直推、分推、旋推、合推4种。

1.直推法用拇指桡侧或指腹,或示、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称直推法。操作时宜做直线推动,不宜歪斜,同时配用适量介质;推动时要有节律,每分钟200~300次;用力均匀,始终如一。

2.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腹,或示、中指指腹自穴位向两旁做分向推动,或做“∧”形推动,称分推法。做分向推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勿忽大忽小;应从穴位中间做分向或“∧”形操作。每分钟200~300次。

3.旋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操作速度较运法快,用力较指揉法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