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73

第73章 吴子兵法(1)

毛学河编着

评说与应用

吴起,大约出生于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卒于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是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不仅是战国前期着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与春秋末期的着名军事家孙武齐名,历来人们把他和孙武并称“孙吴”。他曾历任鲁国的将军,魏国的大将、西河郡守,楚国的苑守、令尹等军政要职。着有《吴子》一书。

一、《吴子》的流传过程

吴起的兵书《吴子》起初叫做《吴起兵法》,史书上均有记载。例如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五蠹》中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评论道:“《吴起兵法》世多有”。直到南朝的范晔在《后汉书·冯衍列传》中还说:东汉大将军鲍永“观孙吴之策”。由此可见,从战国末期到东汉时期都有《吴起兵法》的广泛流传。

吴起的兵书原到底有多少篇呢?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吴起》四十八篇”,属“兵家权谋”类。这里所说的《吴起》就是指《吴起兵法》。

关于《吴起兵法》的流传情况,因(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和(晋)陈寿的《三国志》都缺艺文志,都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而据北宋初年编定的《册府元龟》所引的“《魏(艺)文志》”载:“吴起有兵法四十八篇”。由此看出,它至少在东汉末甚至三国魏时还流传在世。但魏晋南北朝时均无记载,大概已经散失了。

到隋、唐,吴起兵书虽有记载,但已经不是原书的四十八篇了。如《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都记载《吴起兵法》一卷,是东汉贾诩作注的。贾诩生于东汉,魏文侯时曾做过太尉,可见这一卷《吴起兵法》是吴起原四十八篇散失以后刚出现的。

这种新出现的《吴起兵法》在唐宋以后大都把它称做《吴子》,肯定了作者是吴起,但卷数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据《新唐书》、《宋史》中《艺文志》记载,有一、二、三、五卷不同的说法,此外,篇名据南宋晁公武和王应麟所看见的,都是六篇,但篇名和篇序以及各则文字排列曾有差异或不完全相同的情况。由此可见,今本《吴子》来源于贾诩的注本,贾诩的注本来自先秦的《吴起兵法》。

今本所流传的《吴子》的各种版本,基本上出自《武经七书》。《武经七书》是宋朝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诏命校定的,这其中就包括《吴子》。现存北宋上下二卷六篇白文本(在《武经七书》内,原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金朝施子美着有的《吴子讲义》(在《武经七书讲义》内)。重要的版本还有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明翁氏《武学经传三种》本、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清乾隆《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明清以后,注家蜂起,比较有名的有明刘寅《吴子直解》(在《武经七书直解》内)、李清的《重镌吴子集注》》(在《重镌武经七书直解》内)等大约五十多部,清陈裕的《吴子全题汇解》(在《武经全题汇解》内)、朱墉的《吴子汇解》(在《武经七书汇》内)等三十余部。

在宋代以前,没有人持异议,都认为《吴子》是吴起所作。但是,到了清代,姚鼐认为是“六朝人所伪托”,现代有郭沫若所提出“西汉中叶时人”所伪托的说法。他们的主要论据是“笳笛”作为军乐是魏晋以后才出现的,吴起那个时代还没有使用,还认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词语是从《曲礼》、《淮南子》中抄来的,以“四兽之为物”也不是吴起那个时代的东西。以上论据都不足为凭,我们认为:

1.从史书、典籍的源流来考察,说《吴子》是“西汉中叶时人”或“六朝人”所伪托,找不出充分的根据,相反,记载吴起撰写过兵书而且广为流传的史料却比比皆是。如《韩非子·五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直到《后汉书·冯衍列传》中都有记载。由此看出,从战国末到东汉都有《吴起兵法》在流传,根本就不存在“西汉时人”所伪托的问题。

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无经籍志记载《吴起兵法》的流传情况,然而却记录了众多军事家学习、运用“孙吴兵法”的大量事实。如《三国志》注引《魏书》说:曹操行军用师,依“孙吴兵法”。又《晋书·李玄盛传》说:李玄盛“诵孙吴兵法”等。以上事实说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吴起兵法》仍在流传。诚然,此时《吴起兵法》可能有部分散失,到隋唐时,只有一卷传世,是三国时贾诩作注的版本,所以不存在“六朝人伪托”的问题。

2.考证《吴子》一书中出现的“器物”是否战国时代就有,除了根据史料以外,还有许多新出土的文物是有力的佐证。如《吴子》中的“笳”,杜佑(公元前735年一812年)的《通典》在记叙“前代杂乐时”曾说:“应劭汉卤薄图,唯有骑执菰(g),即笳也”。战国末或秦汉间成书的《六韬》也有“夜则火云万炬,击雷鼓,振墼铎,吹鸣笳”的说法。由此可见,在汉代或汉代以前,“笳”已经在军中出现了,并非如姚鼐所说的到魏晋以后才以笛为乐。至于《吴子》中提到的关于青龙,白虎等“四兽”之说,不仅见于《曲礼》、《淮南子》等,而且也见于出土文物。1978年夏,在湖北随县出土的一件战国漆器上,就有二十八宿的名称,并绘制了跟它相对应的青龙、白虎等图象。这件文物的出土,确凿地证明了“四兽之为物”的起源、配以方色,不仅是战国初,甚至是更早以前的事了。因此,以“四兽之为物”来否定《吴子》的成书年代,把它说成是“西汉中叶时人”所伪作就根本站不住脚了。

3.从《吴子》的流传过程中得知,它的前身是《吴起兵法》,因《吴起兵法》流传很久了,经过南北朝时的战乱,部分内容已经散失,唐宋间流传的本子大多称为《吴子》,那么《吴子》和原来的吴起兵书《吴起兵法》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如上所述,《吴子》既然不是伪作,那么另一个可能就是辑佚。

首先,从今本《吴子》的内容看,大部分都比较简短,各则文字的内容和形式都独立而且还比较完整,即使同一篇中的两则文字也并不连贯,因此可以说《吴子》大部分是吴起的军事语录。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吴起原来的四十八篇兵书散失以后,有人把散见各处的吴起军事语录收集起来,并按其内容排列成篇,但因为某些内容的缺失,所以造成有些内容不系统,不联贯。

其次,《吴子》曾有过篇名、卷数、和篇序以及各则文字的编排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情况,这种现象说明了吴起兵书的辑佚者可能有多个版本,辑成之书也可能不只一本,自然就会出现上述不一致的现象了,否则,就不能理解《吴子》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情况。

二、《吴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1.《吴子》的战略思想

《吴子》一共有六篇,第一篇是《吴子》的总纲,概括了它的战略思想。其内容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也就是说对内要搞好政治,对外要抓好战备。这种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只重视一方面就要丢掉政权。因此,政治和军事都要抓好,不可偏废。只有搞好国内政治,才能用兵打仗,夺取战争的胜利,要夺取战争胜利,要想称霸诸侯,首先必须搞好国内政治。这种思想反映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对政治和军事的统一认识,也反映出了吴起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要搞好国内政治,就要首先要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即《吴子》中的“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吴子》认为,要用“德、义、礼、仁”的四德去教育官吏和民众,使全国、全军做到“四和”、也就是说要通过教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国内上下和睦,团结一致,做到拥护国君,坚决服从命令,踊跃参战,奋勇杀敌,不怕牺牲,为国捐躯。其次,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即任人唯贤,整顿史治,把德才兼备的人提拔到重要的工作岗位、撤换缺才少德的贪官污吏,这样才能更好的治国安民。第三,使“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即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并热爱管理他们的官吏,使官民关系融洽。第四,要重赏严罚,取信于民,要奖励和激励将士,鼓励他们杀敌立功,并抚恤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属,对不服从命令者要进行了严厉惩罚,这样做才能受到民众真正拥护。第五,国君的行动要“举顺天人”,即顺应时代潮流,人心所向,才能打胜仗,才能称霸于诸侯。

吴起提出的内修文德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民众,发展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从而达到成就霸业的目的。因此,对社会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吴起,他已认识到民众的力量,人心的向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如何加强战备的问题,《吴子》曾提出“安国之道,先戒为宝”的总方针,认为只有首先做好戒备,才能保证魏国的安全。只有常备不懈,加强国防建设,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吴子》主张慎战,力图通过较少战役,速战速决,彻底打垮敌人,这样才能保存国力,才能称霸,否则将导致国疲民困,以至于灭亡。

2.《吴子》的建军思想

《吴子》的建军思想的要点是:“不在众寡”、“以治为胜”,也就是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在于训练的水平。他曾说:“虽有百万,何益于用!”,由此可见,从军队的实战交果出发,他重视一个“用”字,重视军队的作战能力。他还认为,如果是精兵,只要有“三千人”,就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这一思想得到后代许多军事家的由哀赞叹。

对于如何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吴子》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吴子》提出治军要“教戒为先”,要首先对部队进行严格的教育、训练和管理,从而提高军队的素质,加强战斗力。在对部队教育训练中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即“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以封建地主阶级的行为规范和道理去教育土卒,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光荣和耻辱,从而在战斗中拼死战斗,英勇杀敌。然后,再对士卒进行作战技能的训练,比如单兵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如何识别联络信号等,最后才授予武器。

第二、《吴于》提出治军要严罚重赏。强调作战部队要绝对服从命令,做到令行禁止,违令者或临阵退缩者皆斩,作战英勇,建立战功者都给予重赏。因此,使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第三、《吴子》提出“简募良才”、“聚卒练锐”的建军主张。也就是说要招募、挑选优秀人才,建立一支精锐部队。具体的来说,他要求在常备军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突击部队,并要做好组织编队工作,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他提出,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编为五支队伍,每支六百人,总共三千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把“王臣失位见功于上者”和“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各编为一队。吴起认为不但要利用他们,而且还要成为军中的“练锐”,他这种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思想是值得大大赞赏的,直到今天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第四、要带好部队,将领是至关重要的,《吴子》在《论将》篇中对将领提出了极高要求,他认为只有文武全才,有勇有谋的人才能担任将领,作战时要做到“五慎”,掌握“四机”。《吴子》还认为将领要具备将德、将威和将才,也就是将领接受命令时决不推辞,打了胜仗才谈凯旋而归问题,在战场要视死如归,决不退缩偷生,并能和士卒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受到士卒的拥戴。另外《吴子》还特别重视选拔良将,所谓“良将”,除具备一般将领的“威、德、仁、勇”外,还能做到“率下安众,怖敌决疑”、发号施令,“下不敢犯”,指挥作战“寇不敢敌”的卓越领导才能。

3.《吴子》的作战思想

在作战的指导思想上,《吴子》强调必须“审敌虚实”、重视“应变”、“因形用权”,就是说,要考察敌情的虚实情况,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及计谋,才能重创敌军,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吴子》提出在平时要考察敌国的国情和敌军的阵势特点,在临战前,要查清敌军将领的指挥才能,是“智将”还是“愚将”,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采取不同的对策,制服敌人。

在作战指挥上,《吴子》认为在充分掌握敌情的基础上,要“趋其危”,就是说要攻击敌军的弱点,击中要害,并且指挥做到勇敢、果断。在长期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吴子》总结出“急击勿疑”的十三种情况,都是敌军弱点,是适合攻击的敌人,要抓住战机,当机立断。另外还总结出“击之勿疑”的八种情况和”避之勿疑”的六种情况。从中看出,他强调对我军有利时就打,对我军不利时就避开,不硬拼,以便保存实力。战争是千变万化的,绝对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吴子》强调将领要根据敌情、天时、地利的不断变化情况,审时度势,以变对敌,采取不同战术,才能百战不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根据当时军事的发展情况,《吴子》强调车、步、骑的协同作战以及充分发挥步、骑的机动作战能力。这些都反映出《吴子》时代在军事战术上有了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