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人士心理健康诊疗手册
9204100000014

第14章 圈内的人际关系(3)

交际拓展中的心理减压

社交是现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许多性格内向的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并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说话结巴和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症”。

1.社交恐惧症的几种类型

根据社交对象又可分为两类

(1)一般社交恐惧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惧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不敢扞卫你的权利。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社交恐惧症都有类似的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颤抖。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

(2)特殊社交恐惧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惧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惧。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惧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愣在当场。

2.社交恐惧的几种表现

根据症状,社交恐惧又可细分为以下许多种:

(1)赤面恐惧。一般人在众人面前时,经常会由于害羞或不好意思而脸红,但赤面恐惧患者却对此过度焦虑,感到在人前脸红是十分羞耻的事,最后由于症状固着下来,则非常畏惧到众人面前。患者一直努力掩饰自己的赤面,尽量不被人觉察,并因此十分苦恼。

患者惧怕到众人面前,在乘公共汽车时,总感到自己处在众人注视之下,终于连公共汽车也不敢乘。如有位赤面恐惧的员工患者,对上班乘公共汽车感到痛苦,便总是在别人上车完后,公共汽车快开时才匆匆上车,以此方法避开人们的注目。因为坐下会与别人正面相对,便干脆站在车门口来隐藏自己的赤面。又如一位职员患者,因赤面恐惧不能乘公共汽车,只好坐出租车或干脆步行。在必须乘公共汽车时,就事先喝上一杯酒,使别人认为他脸红是喝酒所致,以此自我安慰,或拼命奔跑急匆匆上车,解开衣服的纽扣,用什么东西煽着风,让别人相信他脸红是由于奔跑所致,以掩饰赤面。上述症状在正常人看来似乎很可笑,但对患者来说却像落入地狱般痛苦不堪。他们觉得不治好赤面恐惧症状,一切为人处世等都无从谈起。

(2)视线恐惧。患者主诉与别人见面时不能正视对方,自己的视线与对方的视线相遇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儿才好。患者一味注意视线,并急于强迫自己稳定下来,但往往事与愿违,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与对方交谈,谈话前言不搭后语,而且往往失去常态。

有的视线恐惧患者与许多人同在一个房间时,主诉不能注意自己对面的人,而强迫得注意旁边其他人的视线,或认为自己的视线朝向旁边的人而使其感到不快。结果患者的精力无法集中于对面的人。有的患者在上班时,总是不能自已地去注意旁边的员工,或总感到旁边的员工在注意自己,结果影响了工作,并给自己带来无比的痛苦。

(3)表情恐惧。患者总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被人看不起,对此惶恐不安。表情恐惧多与眼神有关。患者认为自己眼神令其他人生畏,或认为自己的眼神毫无光彩等。

(4)异性恐惧。主要症状与前几种情况大致相同,只是患者在与异性或者自己的领导上级接触时,症状尤其严重,感到极大的压迫感,不知所措,甚至连话也说不出来。与自己熟识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则不存在多大问题。

(5)口吃恐惧。口吃恐惧可归类于社交恐惧的一种。患者本人独自朗读时,没有什么异常,但到别人面前时,谈话就难以进行,或出现发音障碍,或才说到一半儿就说不下去了。有些患者对此忧心忡忡,因不能顺利地与人交谈而感到自己是个残缺的人,并因此而非常苦恼。

(1)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并且是专心的。当然,对于一位害羞的人,开始这样做比较困难,但你非学不可。试想,你若老是回避别人的视线,老盯着一件家具或远处的墙角,不是显得很幼稚吗?难道你和对方不是处在一个同等的地位吗?为什么不拿出点勇气来,大胆而自信地看着别人呢?

(2)有时你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假若你能经常读些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你就会发现,在社交场合你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你的见解。这将会有力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3)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地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次,每天这样做两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4)害羞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5)与别人在一起时,不论是正式与非正式的聚会,开始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小东西。握着这些东西,对于害羞的人来说,会感到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如何拥有良好的同事关系

无论你在任何部门工作,处理好同事关系至关重要。同事之间相处得好了,大家自然开心;而如果相处得不好,就很糟心。

可是,在与同事的交往过程中,是不会人人如愿的,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经研究表明,那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一般具有坦诚、乐观、幽默、有活力、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能为他人着想等等个性心理特点,而那些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具有以下心理特点:自私、自负、虚伪、自卑、斤斤计较、猜疑、依赖、羞怯、固执、没有个性等等。大家不妨对照下自己,扬长避短,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利用心理。很多人抱着“利用”的目的与同事交往,因而通常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同事,结果难免“兔死狗烹”、“过河拆桥”。有这种心理的人不会有真诚的朋友,利用别人的同时也会沦为他人的工具。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表面良好,一旦有难,便土崩瓦解。

(2)干涉心理。人人都需要一个自我心理空间,即使夫妻之间不也希望有一点自己的隐私吗?同事更是如此。即使关系再好,也会有一个封闭的心理角落。可有的人却偏喜欢打听、传播同事的隐私,还一厢情愿地“帮助”同事,实在是低俗和招人嫌的心理和举动。

(3)自傲心理。自傲的人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他们在交往中通常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高兴时手舞足蹈、滔滔不绝,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丝毫不考虑同事的感受,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同事交往。他们还容易过高估计和同事的亲密程度,有时候对同事过于亲昵,说些不该说的话,引起同事的反感。另外,有意思的是,自傲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往往会变成自卑者。

自傲的根源是错误的自我评价,当然与其成长环境也密切相关。克服自傲心理,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以利于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另外,还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仇视心理。有些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同事,对不如自己的同事以不宽容表示仇视,对胜过自己的同事以嫉妒表示仇视,对和自己不相上下的同事以中伤表示仇视……仇视心理使周围的人没有安全感,自然不愿意与之交往。

(5)固执心理。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固执心理就犯了僵化不前的错误。固执的人抱残守缺、拒绝变化,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即使道理已经很明了,他也拒绝承认错误。这样会有几个人愿意与之交往呢?

(6)逆反心理。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总爱与同事抬杠。不管什么事情,不管对与错,同事说好他偏说坏,同事说一他偏说二。逆反心理容易使同事产生反感和厌恶。

(7)作秀心理。有的人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把与同事交往当作是逢场作戏,且喜欢吹牛。这种人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如何应对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

(1)摆正上下级关系。同在一个办公室,你是下级,要接受上级领导,就要尊重他。不能因为上级平易近人,就可以嘻嘻哈哈。当然,有的领导喜欢嘻嘻哈哈,不喜欢绷着脸干工作。即使如此,作为下级也要有分寸。

(2)与同事相处应有距离。有的同事平时与人为善,对人亲热;有的同事,表面上很好,暗地里喜欢打别人的小报告。你不能好人歹人分不清,对谁都亲近得无了距离。对任何同事都应有原则,不卑不亢,大方得体。

(3)不该问的事的不问。任何单位都会出现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不能什么事都要过问。有的事你过问,人家会领你的情,对你很感谢;而有的事你就不能过问,你热心过问,有时反而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

(4)分清好与坏的界线。同事接触,说话做事,都有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区别。有的人敢于说真话,并不管对方能不能接受;有的人就像薛宝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真话的,当时并不一定好;说鬼话的,也许能得人喜欢。对此,你要有识别能力,分别对待。

(5)态度也要分场合。不同场合,应有不同的态度。如果你始终用一种态度去对待不同场合的同一件事,肯定要将事情办糟。也许你还想不通:“我并没错啊!怎么会这样呢?”这时,你可以读读辩证法,场合变了,就是条件变了,你还不变,能不糟吗?

其实,同事的关系也是一种很微妙的“化学反应”,也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你和他(她)的关系很好,也可能很坏,关键是在于这个“度”。所以作为一个职业人,只有在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学习中,才能更好地把握这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