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概论
9200100000050

第50章 医学教育(4)

(四)调控医学教育发展规模与层次结构,规范医学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综合考虑医学教育资源等因素,确定总体规模,统筹规划各学科(专业)、各层次、各阶段医学教育,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严格控制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积极发展护理、药学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长学制医学教育。

对于高等学校增设医学类、医学相关类、药学类专业,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由相应的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招生。进一步规范本、专科医学类专业名称,未经批准不得在专业名称前后加注专业方向。

五、毕业后医学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

(一)毕业后医学教育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继医学基础教育后,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充实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医学教育,是院校教育过渡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目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后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师培养的必需阶段,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完善培训标准和培训基地标准;充分发挥有关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及社团组织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我国于2005年12月成立了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任务是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对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开展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研究;拟定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继续医学教育

1.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与目的为适应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国家对卫生技术人员实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继续医学教育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2.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与组织管理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完成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或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卫生和医学教育资源,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总体要求,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是指导、协调和质量监控的组织。

3.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应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注意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重视卫生技术人员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等有关内容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学习内容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自学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应有明确的目标,制订适合本人的自学计划。

4.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与评估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主办单位负责考核工作。主办单位应对参加活动的卫生技术人员发放本单位签章的包括活动名称、编号、形式、日期、考核结果、学分类别、学分数等内容的登记证或学习证明。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学员每年都应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定期对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积极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健全管理机构,规范基地的审定与管理。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培训质量。将继续医学教育与卫生技术人员考核、聘任、晋升等人才管理制度相结合,保证卫生技术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六、国外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一)医学教育目标的终生化

当前,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再认识,已会聚成全球性改革的潮流,推动着高等教育向综合化、多样化、终生化和国际化等方向发展。同样,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也体现了这样的基本特征。

随着教育观念上从“一次性教育”向“终生教育”方面转变,衡量医疗卫生人员的质量不仅要看他们所受专业教育的质量,还要看毕业后终生接受教育的能力。因此,21世纪初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的总目标多从一般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向奠定医学理论基础、培养行医职业精神和获得终生学习能力转变。例如,美国将医学院教育作为培养医生的起点,它是在医预料基础上实施的普通医学教育,其目标是为医科毕业生进入医疗机构做准备。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培训专门人才的重点,虽然法律规定完成普通医学教育、考试合格即可取得行医资格,实际上,90%以上的毕业生均将进入住院医生训练期,以完成专科化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对不断提高医生的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各国已从制度上或法律上作出规定,逐步从自愿参加转向强制性参加。

1.医学教育功能的社会化由于大量医学问题需要通过综合考虑社会、心理、环境等复杂因素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导致医学教育中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凸显,加速了医学教育社会化的进程。为使医学教育同社会化进程相适应,医学教育必须与提高卫生人员素质相一致,与有效卫生服务模式相一致,与卫生服务需要相一致。

2.医学教育内容的人文化国外医学院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医学的人文性,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加强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在20%左右。从总体看,西方的人文教育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并紧密结合医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为特征。

3.医学教育课程的综合化21世纪初,国外大部分国家均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两种:一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建立以“综合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后者将各独立学科的相关内容,以横向综合(即基础学科之间、临床学科之间按器官系统整合)或纵向综合(即基础与临床之间按临床专题整合)的形式进行重组,由此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后者的特点是医学形态学与功能学密切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且教学方式比较活泼。目前,综合性课程体系或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已在全球一部分医学院校建立起来。

4.医学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各国在医学教育管理方面各有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1)教育制度的多元化:以大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制度、大学与医院相结合的医学教育制度、以医院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制度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制度并存。

(2)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大多数国家医学院校作为大学的一部分,由政府教育部或州(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各国,医学院校往往独立于大学,并由政府卫生部和教育部共管,以卫生部管理为主。此外,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的医学教育管理则主要由本国的医学委员会负责。

(3)学制与学位的多元化: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的学制从4~8年不等,但6~7年所占比例较高,因此长学制将是医学教育学制的主要趋势。医学院授予医科毕业生的学位主要有两类,即医学学士和医学博士。医学士是第一级学位,它与毕业后教育中授予的第二级(硕士)和第三级学位(博士)相衔接。医学博士则是一种职业性学位,它向从事临床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不设第二级和第三级学位。还有不少国家对医科毕业生不授予学位,只发给毕业文凭或医师资格证书,学位均在完成研究生教育后授予。

5.医学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内容与方法改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侧重不同。有关课题研究在对40所医学院校(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20所)的调研显示:在14所以方法改革为目标的学校中,发达国家有12所(85.7%),发展中国家仅2所(14.3%);在11所以内容改革为目标的学校中,发达国家为3所(27.3%),而发展中国家为8所(72.7%);在15所以内容改革为重点,同时也进行方法改革的学校中,发达国家5所(33.3%),发展中国家10所(66.7%)。由此可见,在西方发达国家更倾向于以教学方法改革。

而且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教学活动小型化;课程安排短程化;教学场所多样化。

6.医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和发展的新纪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医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信息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渗透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远程教学、网络视频点播、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打破了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了医学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

利用计算机网络,使网上信息走进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学生宿舍,使教师和学生方便地获取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生动、形象的知识;学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聆听高水平教授的授课。利用虚拟实验室,学生能进行验证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操作。利用网上教育,医学教育可不受时空的限制,办学模式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网络化教育转变。利用网上图书馆,教师和学生可随时获取图书、信息资料。总之,信息技术应用可大大降低医学教育的时空限制,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师生之间得以互动、自主学习得以实现。

(二)医学教育标准的国际化

通信、信息、航天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各国医学院校之间的地理距离,加强了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各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均以面向世界为前提,向世界开放,与国际接轨,进一步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国际化。目前,各国医学院校之间的国际协作主要体现在交流办学经验、交换情报资料、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交换学者和互派留学生等方面。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特征是世界各国医学院校希望制定一个国际通用的医学教育标淮。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委托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1998年起草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2001年6月,这个标准正式确定。该标准包括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考核、学生、教学人员、教育资源、教育计划评估、管理和行政及持续更新9大领域共36个亚领域。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为了推行这个标准,2001年又组织专家制定了“WHO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该指南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医学教育更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及其相关国际组织为了建立在国际可以衡量和比较的通用人才质量标准,必然会制定各学科的国际标准,而发展中国家的医学院校为了保证医学教育的质量,也不得不重视这些国际标准,努力与这些标准进行对接。为此,各国医学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质量保证机构,以加强宏观监控。教育评估则成为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教育评估体系主要包括3个层次:①质量评价,即对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本身(过程、结果及改进)的评价;②学校评价,即对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综合评价;③学科(专业)评价,即对专业进行学术评审,通常由行业团体进行。通过各校的自我评估、评估机构的实地考察,最后作出评估结论。由于评估结论较客观地反映出被评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各校均将评估作为契机,以医学教育国际化作为动力,深入开展医学教育的改革,全面提高医学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

【思考题】

1.当今全球医学教学模式的类型有哪些?

2.论述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进展。

3.国内与国外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