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概论
9200100000049

第49章 医学教育(3)

(一)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该模式目前仍不失为国内外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并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传授方式,学生一般都被动地接受知识。此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较大规模地培养医学人才,但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医学领域知识的剧增,此模式的弊端也逐步暴露了出来。如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时完全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不懂得教师今日讲的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学科、乃至与今后自己工作的密切关系,因此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本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不顾总体培养目标的要求,且一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教会学生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当今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向医学的渗透越来越多,医学科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分化与组合,但医学学制又不可能再延长。改革这种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以器官为中心的综合模式

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组织教学,包括综合各基础学科及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进行教学,同时建立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室。它加强了形态课和机能课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生理与病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器官、系统为纽带,进行连组式综合教学。我国一些高等医学院校曾试行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4门学科综合成的“正常人体学”及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4门学科综合成的“疾病学基础”,就是一种类似综合,但还没有系统地形成与临床高度综合的综合式教学模式。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该模式已在国内外近百所医学院校中试行,包括在本科生和专科生不同层次中进行,并都已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供大家学习、借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医学教学各阶段中,设计并提出一系列临床问题,组织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辅以教师必要的讲课及讨论中的指导,引导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实际,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中学习基础和临床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社会责任心。此模式客观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记忆型向思维型转变,但由于教师人力消耗较大,也暴露了它不易在大批学生培养中推广的弊端,而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各种医学教学模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各模式的内涵也相互渗透补充,使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问题是如何按照认识论和教育的规律组织好教学。另外,教学模式是手段,是形式,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最终目的。教学是一种迟效劳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很快就能够看得出来的,应结合我国各校各地区的实际条件,优化选择,制定出具体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21世纪对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

分析医学科学现状和对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预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医学教育,提高人群素质,增强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医学人才。

21世纪医学专门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而言,应具备下列6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修养,具有必要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

2.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近代数学、物理、化学及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知识。

3.能在本专业领域内熟练地使用电子计算机与计算机化的情报信息系统。

4.在医学领域内具有扎实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

5.具有自学及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创新意识。

6.熟悉与掌握1~2门外语;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能参与社区保健及进行健康教育。

(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弊端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及生命科学发展的严峻挑战,分析我国当前医学教育的现状,深感医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弊病是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思想、心理素质的熏陶;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植;重视有形课程的作用,忽视人文环境的优化。具体存在以下弊端。

1.培养目标仍然是适应传统生物学模式与治疗型模式的医生。这显然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

2.目前医学本科的课程结构还是20世纪初医学院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及医学模式转变。由于新学科层出不穷,原学科不断发展,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日益膨胀,都想把学生培养成本门学科的专家,使学生穷于应付,结果适得其反。

3.目前的教学方法仍是先基础、后临床,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研究生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机制;教师习惯并拘泥于传统学科范畴,难以开拓创新。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也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有时甚至成为改革的阻力。

4.医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专门化,以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应变能力,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大部分医科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贫乏,不利于他们更进一步的发展。

5.医学教育“一次完成论”仍有很大市场,毕业后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得不到重视。

上述弊端若不引起重视,不加以妥善解决,则会贻误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教育要有超前意识,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医学人才。

(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对策

根据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今后的医学教育应当培养医德高尚、基础宽厚、医术精良,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及竞争创造意识的专门人才。

针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弊端和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重点应为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构建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按照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初,我国各层次医学生的就业状况大致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大专与中专生供大于求。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和卫生部已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在调整规模时采取扩大高等医学教育规模与压缩中等医学教育规模同步实施的办法。到2005年,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年招生总量占总体的比例达到60%以上,到2015年,将增长到70%以上。

2.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调整整个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基础。要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医学院都在对自己的课程、专业、系别进行调整。哈佛大学大胆地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板块结构,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把整个基础医学分为7个部分:①人体结构;②器官代谢及功能;③药理;④遗传、胚胎及生殖;⑤微生物与人体防御;⑥人体神经系统及行为;⑦人体系统病理生理学。

在我国高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但是就总体而言,教学内容的改革跟不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教学内容仍很陈旧,学生的知识面偏窄、知识偏旧。为了有系统、有组织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育部于1995年起开始组织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落实实施工作与进一步改革计划正在进行之中。此举必将大力推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3.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创新精神,这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在引进国外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外,让学生早期接触患者,鼓励学生参加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医疗保健,安排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等均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4.为了实现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医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目标,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小班化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开设综合性或设计件实验,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应采用教师辅助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式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加强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充分利用模拟人、标准化患者和真实患者等条件开展临床教学改革,使学生尽快掌握临床知识和操作方法。

6.扩大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医学院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是尽快与世界医学教育接轨,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正确选择。扩大医学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留学生的招生数,聘请外国的专家教授到国内训课,增加中青年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的机会,加速医学院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

7.教育行政部门对医学教育的管理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这是医学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①在宏观指导下,允许各类医学院校注意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不能要求千篇一律的模式。②尽快理顺各类学制,并与国际医学教育同步和接轨;完善学历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及继续教育的衔接体制。

四、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学教育全局,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促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教育提出了要求。

(一)充分认识医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医学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要高度重视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处理好改革与发展、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规范管理,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医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德育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认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重视伦理问题,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责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加强学生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坚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要求,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密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医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重视实践,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行为,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有计划地安排医学生到农村和城市社区进行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