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概论
9200100000016

第16章 中西医学比较(2)

三、中西医研究方法的比较

对一个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就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了解和认识它的系统结构、功能状态等各个方面。常用的研究方法概括为“内外法”和“外内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如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采用的都是“内外法”。中医学采用“外内法”来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即“黑箱理论”,司外揣内。其他中西医临床医学方法(诊疗方法等)、思维方法等都有其各自不同特点,均应认真开展比较研究。

四、中西医症状学的比较

健康状态的失常,首先出现的是症状,如发热、头疼、呕吐等,都是人体异于正常状态的反应。通过症状表现探求疾病的实质,是每一种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西医学通过对症状的认识,逐渐演变成对疾病的认识,通过对症状的认识揭示疾病的本质,从而注重辨病。中医对症状的认识,强调辨证。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使异常的状态得到纠正,恢复健康。通过中医证候(证的临床症状表现)与西医病候(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的比较研究,才能深化病症相关性、差异性等的认识。

五、中西医诊断学的比较

诊断学是医学对疾病本质进行判断所采取的手段的综合。中医对疾病或证的诊断采用的是“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判断人体状态本质,进行辨证论治。西医采用“望、触、叩、听”四诊来判断疾病本质,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诊疗技术,进行辨病治疗。从这里来看,西医对疾病的诊断及中医的辨证,各有优势。中西医结合临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疾病与患病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的本质。

六、中西医治疗学的比较

治疗学是医学防治疾病手段的综合,是医学促进病人康复和养生的基础。西医在疾病诊断明确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从而促使病人康复。而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手段,制订多种治则和治法,强调整体调节。西医治疗疾病的药物多为化学合成药物,作用单一且不良反应重,而中医采用的中药(复方)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征,起全身调节作用。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比较两种医学治疗的基础上,取两者之长,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中西药合理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七、中西医医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西医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社会-生物-心理的综合医学模式。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的医学模式也在向社会-生物-心理的医学模式转变,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趋同性或同一性,有利于创造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

八、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比较

中西医有各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通过对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促进新医学理论的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完善。要想“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必然要以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为前提。

九、中西医发展史的比较

中西医各自都有其发展史,通过对中西医发展史的比较研究,可使人们了解中西医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的科学认识、科学理论、方法的产生与时代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与趋势。同时,通过中西医发展史的比较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渊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从而使人们在了解和掌握中西医药学发展规律与趋势的基础上,认识中西医结合的合理性、正确性及规律性,并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持续性发展。

十、其他

如中西医病因病机(发病机制)的比较研究、中西医护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中西医药学预防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以及中西医病名对照比较研究,医学术语、理论概念的比较研究等,都是中西医比较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

第四节中西医生理学的比较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以五脏为中心,用阴阳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理论阐明人体各种功能活动以及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依存、对立、转化、协调统一的关系。

自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后,西医人体生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性科学。研究可分成三个层次:整体水平,研究完整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与适应,整体活动中各功能系统活动的调节机制;器官水平,研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及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特点为创造人工条件对某种生命活动反复进行精密的分析和综合探讨。

中、西医生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但是,由于中西医生理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同,其研究的内容、手段和取得的认识、建立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

中医生理学的学术体系是在中国古代科学和东方哲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朴素的整体观和系统观。它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阴平阳秘的对立统一平衡观、五行生克乘侮的系统整体观、天人相应的机体与环境的统一观。

西医生理学指导思想是唯物论、还原论,虽然也在整体水平上研究人体生命活动,探索在完整机体的生命活动中各系统器官间功能活动的关系及其协调性,以及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自稳性,但主要侧重于在系统和器官解剖结构水平上,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以及完成这些功能的机制。而20世纪以来生理学的发展,又主要是在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的理论机制。

二、理论体系的比较

中医生理学以心、肝、脾、肺、肾为五脏,以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为六腑。脏是“藏精气而不泄”的人体基本生理功能系统,腑是“传化物而不藏”的运化和排泄功能系统。脏与腑都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各脏各腑之间、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经络之间以及与五官、神色之间都是有机地互相联系和制约,从而形成一个人体整体。

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大要素,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一为先天之精,它与生俱来,禀受于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是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气则是在精的基础上产生的能量和各种功能。“气”像“精”一样,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源于父母,名曰元气(原气),后天之气得于自然之气与饮食水谷精微之气。气的功能主要是: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和气化作用。“气”的分类中,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神是在精与气的基础上生命活动的更高的总体表现,狭义的神为心神,藏于心;广义的神既包括心神,还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反过来,神又指挥着气和精,三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西医生理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许多不同的细胞构成不同的器官;有某种生理功能的器官互相联系,构成不同的器官系统,人体就是由各个器官、系统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协调而构成的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整体。为了探讨生命活动的过程、规律及原理,往往需要从不同层次进行分析研究。生理学研究就是在分子、细胞、器官和系统、整体等不同水平上进行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代谢又可分为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两个过程。

三、研究方法的比较

司外揣内,取类比象,“黑箱理论”,是中医生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即中医生理学是从长期大量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观察体验中总结出来的。

在人类认识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我们所要认识或控制的客体,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其内部的结构一时不能够被我们直接观测到,仿佛是一个既不透明又密封的箱子,其复杂的结构和神妙的机制珍藏其中,人们无法从外部打开来直接探察其内部的奥秘。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称它为“黑箱”。

黑箱式理论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只是对事物的输入-输出联系的推导,对事物内部的真实结构和联系并不清楚。随着科学的进步,黑箱迟早要被打开,那么打开黑箱的方法就是用分析方法,阐明中医理论体系的实质内容。因此黑箱式科学都要“白箱化”,都需要采用打开黑箱的方法即白箱方法,阐明黑箱式科学理论的实质内容。相对古典中医学而言,“白箱化”的中医学就是现代中医学。

西医生理学强调实验,重视分析。它一方面对人体种种生理现象做客观的观测,在临床实践中收集研究的资料,而其更侧重的方面则是应用实验的方法去分析生命活动各个部分的基本机制,从而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

生理学的实验工作多数在动物身上进行,不论是急性动物实验或在清醒的完整的动物身上进行慢性的实验,都是在人工设计的可控条件下观察各种因素对生物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影响作用,在因果决定论的思路下分析认识其间的变化规律。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新技术在生理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研究生命活动的基本问题向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等微观领域深入发展,成为现代生理学发展的趋势。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虽然相同,但在发展历史、理论原则、研究范围、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层次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中西医生理学都是中西医学的基础部分,其任务是了解和研究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所表现的生命现象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生理功能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要创立新医学就必须通过比较研究,探索中西医生理学的关系,并逐渐将其融合。

第五节中西医病理生理学比较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变化,以及发病机理等的一门学科,目的在于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为临床上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学科。中医病理学和西医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目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研究病理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不同,因而中西医学的病理生理学存在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