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医学概论
9200100000015

第15章 中西医学比较(1)

比较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其任务在于对不同的医学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总结各种医学的共同点、差异和特色,从而促进整个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目前,比较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西医学与世界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的比较研究,其中,对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研究是当今比较医学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必须加强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因为它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比较研究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认识体系。它要求从人体和疾病这一客观实际出发,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横坐标,以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为纵坐标,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通过比较,找到每一种医学体系在医学和科学的整体发展中所处的空间和时间位置,一种医学体系之所以存在的内、外部因素,一种医学体系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特色和优势,不同的医学体系之间理论和方法论的差别,各种医学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融合点,以及迄今尚未涉及的空白区,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创新。

世界科学发展史表明,不同的科学观点和方法的比较与借鉴,必将促进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中西医药学互相借鉴,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这对医学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对中西医药学的有机融合,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虽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医学比较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形成科学的研究思路,提出正确的研究结论,乃至孕育出比较医学这门新兴学科,不过是近30年来的事情,而这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需要今后很长时间的实践。

第一节中西医药学比较的意义

一、通过比较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

比较是了解、掌握事物异同、差别的思维认识方法之一。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并贯穿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始终。通过中西医比较研究,认识并把握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一系列共同点及差异点等;加深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学术特色的研究,能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西医学差别的深刻性和造成这些差别之原因的复杂性;比较中医学和西医学长处和短处,寻找到两种医学的融合点。

二、通过比较推动从方法(论)层面进行中西医结合比较研究发现中医诊断学优势在辨证,西医诊断学优势在辨病,从而取两者的优势,形成了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诊断方法。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与西医望、触、叩、听四诊方法的比较研究,认识其相同(或相通)点和差异点,以及两者的互补性或互替性,推动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体格检查方法;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与西医辨病论治方法的比较研究,推动“病证同治”“证因同治”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研究。

三、通过比较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发展

中西医理论比较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各自的理论特色和优势,在弄清其理论、概念的联系和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其结合点,开拓中西医理论统一的道路,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各学科通过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五大藏象系统与现代医学以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心血管(循环)系统、肝胆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在生理、病理、病理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层次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初步认识到中医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与现代医学的心、肝、脾、肺、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相通、相符之处,又有不同、不相符,或相互交叉、包含等关系。这表明只有在充分的科学研究前提下,通过系统地比较研究,才能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概念的内涵,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比较研究基础上,才会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理论的逐步结合与统一,或促进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创新发展。

西医认为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中心。近年来,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对心脏有了惊人的新认识,发现心脏和垂体、甲状腺一样,同样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心脏分泌的心钠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肾上腺、肾脏、血管平滑肌等部位,产生多种生理效应。除了利钠、利尿作用外,还与某些高血压、水肿、心力衰竭等病证有关,这些疾病可能因心钠素分泌失调所致。根据这一系列发现,科学家认为,心脏在循环系统不仅是一个血液循环通道,而且还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和感受器。心钠素和心脏内分泌功能的发现和验证,可以说是心脏功能研究的新里程碑,心脏已不再是单纯的动力血泵,还有内分泌功能。

通过中西医关于心的对比,不难看出二者概念内涵与外延有部分相同,但也有相当大的不同,中医的心除解剖位置、主血脉与西医有类同外,更重要的是讲抽象心的功能(包括范围较广);而西医的心就是一个有详细解剖结构的血液泵器官和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由此就提出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四、通过比较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战略

通过中西医比较研究,让人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中医学与西医学实现全面融合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战略;通过比较,充分运用现代多学科科学理论和技术,制定在推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融合的新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中西医药学比较的原则

一、多维参照系

比较需要标准,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标准无从进行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要打破简单直接对比的方法,建立比较研究的多维参照系,开展“全方位”比较研究。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医学实践,包括临床诊治、实验研究、群体调查等,是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最根本的参照系。两种医药学虽然理论各异,但保证人类生命健康是共同的目的,从这一点出发,无论是两种医药学在保障人类健康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比较,还是两种医药学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的比较,或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中两种医学方法的作用和效果(如临床疗效)的比较等,均需要通过实践(临床实践、科学实验的循证医学研究)检验,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现代科学技术是具有“广角”性质的参照系只有在国际意义及现代意识层面上,在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新成就充分了解、把握的基础上,把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置身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开放地认真审视、研究,并实事求是地比较分析中西医药学关系、差异、各自的优势、特点及价值等,在比较研究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才会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发现和捕捉到当今人类医药学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中的空白点、难点或难题,充分而真实地发现和发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高瞻远瞩、有的放矢地选择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及人类医药学发展具有战略性价值的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

(三)坚持实事求是,加强理论思维

开展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对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要通过实践和理论思维充分认识两者的优势,客观分析各自的劣势,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态度都是不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只有以哲学的反思的眼光,以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总趋势作为参照系,在进行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将哲学的思考和理论思维统一起来,才可能使比较研究达到思路上的明晰,得出的比较研究结论不至于偏颇或背离辩证唯物主义。

二、系统观点与系统分析方法

医学是研究人体、社会、心理和自然相互关系的复杂的知识体系,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巨大工程,而每一个研究工作者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们所进行的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往往局限在各个专业领域内,为了弄清各种细节的比较,研究比较深入、具体。这样,就难免在认识上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因而,对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在整体上往往不完备、不确切,甚至是本末倒置。为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足,应当确立系统观点,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一)中西医比较的整体性

在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医学看作一个整体,而将中西两种医药学作为它的两个子系统,立足于医学整体,“从森林看树木”,从医学整体来考察中西两种医药学的异同,不能简单地论证谁优谁劣,谁先进谁落后,也不能只是刻意追求发现“世界第一”或寻求“西学中源”,或“古已有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历史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从根本上避免片面性。

(二)中西医比较的联系性

联系性要求将所研究的任何具体问题都如实地放到它所从属的客观联系中进行考察。比较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医学的体系、结构,把所研究的具体内容放到这两种医药学体系和结构中去,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再将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放到医学这个总体系中进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中西医药学各自特色的根源,发现中西医药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而且可以找到并能分别深入而准确地理解它们独特的思路。

(三)中西医比较的动态性

动态性要求对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不要停留在对今天的“既定形态”的考察,而要如实地把两种医药学理解为发展过程,在不可抗拒的时代背景下,力求多把握一些真理。

三、“内在论”“外在论”

关于中西医药学产生差异的原因的分析,是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内在论”或“内在主义”观点认为,科学的发明创造,一门学科或一种民族科学发展的快慢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不平衡现象,主要或全部是由于科学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包括科学家的个性、科学共同体的构成和活动、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力量、科学传统等。“外在论”或“外在主义”的观点相反,认为科学的发明创造及其发展上的不平衡,主要是由科学之外的诸社会因素决定的,包括思想文化、生产方式、经济水平、社会制度、战争刺激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部条件,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主要因素。分析中西两种医药学产生差异的原因,应从内在矛盾入手,但是也决不能脱离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孤立地考察所谓“内因”。

尽管中西医药学的差异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但这种差异的深化和显化,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内因”和“外因”割裂开来分别加以分析,而应当沿着时间轴,对内外因的交互作用进行历史性分析,看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全过程是怎样导致了今天中西医药学分立的状态。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医学的内在矛盾,尽管它的性质和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但医学的外部因素,由于历史时间长,情况复杂而多变,对医学的内在矛盾产生的作用错综复杂,因而需要分析、讨论的头绪很多,不得不用更多的精力对医学外部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医学内在矛盾的影响进行考察。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在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中克服局限性,避免谬误,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今天的中西两种医药学的比较研究,应体现高度的时代精神,鼓励和支持多思路、多层次、多手段、多途径的比较研究,形成千帆竞发、万紫千红的学术局面。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就一定能开拓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新局面,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节中西医比较的内容

一、中西医历史背景的比较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要受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医学也是一样。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通过对中西医两种医学历史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两种医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法和思路、不同的思想渊源、不同孕育的母体以及技术革命的推动作用和社会历史的制约作用。

二、中西医哲学观的比较

哲学观指导着自然科学发展,医学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中医是以朴素辩证的、宏观思辨的、系统的思想为指导,以形象思维和类比方法为主要的方法论。西医以唯物论、系统论为指导,在实验的基础上,注重局部与微观的研究,并向分子水平深入。开展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哲学的认识论、逻辑、自然观、宇宙观、科学观、生命观、人体观、思维方式等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和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