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魏书生学什么
9196600000005

第5章 学习魏书生:教书必须育人(1)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中最大的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显然就是教育中最大的问题。

人们常说,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传承民族特有的美德。可见,对于学生来说,不管在学习上有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拔尖”,都不能“缺德”。

但仔细想一想,在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品行。或者说,我们常常更多地注意培养孩子的智力,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因而造成了许多学生的“有才无德”。

我们来看一位张老师讲述的真实的故事:

本学期开学之初,高二年级进行了文理分班,我们班是理科班,因此在原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名从其他班级调过来的新同学。其中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小涛,学习成绩很好,在我们班排在第四位。一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是属于很聪明但不太用功的那类学生。他原来的班主任也说他很有潜力但要看得紧一些,于是我决定先找他谈谈。

第一次谈话是在他到这个班级的第二天晚上,我给他分析了现在的形势,询问了他高一的学习情况以及来到新班级的感受,我们彼此都很诚恳。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让他担任团支书并鼓励他好好学习。他显得很受鼓舞,郑重地表示他一定会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这次谈话达到了预期效果。以后的日子里我仔细观察他,发现他的学习状态很不错,对于班级工作的热情也很高,我感到很欣慰。

可事情的变化总是那么突然。周日晚自习的时候,我刚刚走进教室,小涛就找到我说有事情要跟我说。由于教室里说话不方便,我就把他领到了办公室。他的表情有些沉郁,我预感到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他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您认为我是什么样的学生?”虽然我们相处才两个星期,但我感觉他是一个品质很好的学生,于是我坦诚地说:“我认为你是个很不错、很值得信任的学生。”他紧皱了一下眉头,接着说:“既然您相信我,那我就跟您说件事。”我点点头,示意他坐下慢慢说。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周五晚自习的一个课间,小涛回教室的时候与站在门口的一个男生小A目光相遇,小A带着不满的表情朝小涛的方向走了过来,为了避免发生争端,小涛立即回到教室。晚上小涛就听说小A扬言要打他。可是今天他来上学的时候却听说小A昨天被别人打了。刚刚小A的一个同学冲进我班教室要打小涛,恰好小涛不在教室里。小涛说他现在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请我帮他处理这件事。

“你和小A是什么关系,以前有过矛盾吗?”我问,“我根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是哪个班的,高一的时候我原来的那个班和他们班曾因为一场足球比赛有过不愉快,从那以后这两个班的学生见面就总是很不舒服,我和他没有任何个人的恩怨。他们一定是误会昨天的事是我干的了!”“那昨天的事是不是你干的?你到底有没有找人打他?”我严肃地问到,“我的确没找人打他,如果真是我找的人,我干吗要主动跟您说这件事呢,我找您就因为我不想惹事!”看着他诚恳的样子和一脸无辜的表情,我相信了他。

我让小涛在我的办公室里不要出来,以免被“仇家”逮到,自己则去找德育主任商量这件事。很快,牵扯到这件事的几名学生被叫到了主任室,主任开始调查事件的经过,我则回到办公室安慰受惊的小涛。事件的调查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快就有了大概的轮廓,为了避免小涛在放学后遭到“暗算”,我和主任商量让小涛先回家以保安全。送小涛出校门的时候我安慰他说:“没什么可担心的,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只要你是清白的,学校一定会还你一个公平。”

事情发展到这步似乎应该结束了,但就在学校找到小A调查的同时,一切又有了突变。据见到小A被打的几名同学证明,打小A的人中有小涛的朋友,为了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主任让我把小涛和他的家长一起叫到学校来。小涛到主任的办公室接受调查,我则和他的母亲在办公室里攀谈。我和小涛的母亲都认为小涛一定是无辜的,她相信自己的孩子,我相信我的学生。

经过了两个多小时漫长的等待,事情终于调查清楚了,主任通知小涛的母亲到德育办公室去,又过了半个多小时,我看见小涛低着头跟着母亲走出来。小涛的母亲仅仅说了一句:“张老师,居然真和他有关系!”就流下了眼泪。我的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难过滋味,甚至觉得受了愚弄。

原来,小涛在听说小A要打他的消息后感到很害怕,并立刻把这件事跟他的一个好朋友小B(其他班级的一个学生)说了,小B劝他还是息事宁人的好,但年轻气盛的小涛觉得被别人这样威胁很丢面子,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因为顾虑到自己的身份,不能亲自动手,所以由小B出面找了几个社会小青年,来学校认了人,然后在放学后尾随小A到他家附近打了他。

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我的心在颤抖。这已经不仅仅是小孩子生气打架那么简单,整个过程带有那么点黑社会的意味,这更让我感到不安……

这位张老师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成长过程必然充满着尝试和错误,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他们的品性正需重视,正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没有错的,但是一定不要忽视了学生的品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目光过分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面,成绩好就一好百好,成绩成了我们评价学生的全部或唯一标准。其实,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事实上学习好的学生的品行并不一定就像我们想象当中那么好,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今天的教师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在这个重要问题上,仔细聆听一下魏书生的论述,当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一个“好人”,这是魏书生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教育指导思想。他多次阐述过这个观点:

我在人生的路上,遇到过许许多多正直、无私、善良、真诚的好人,和他们在一起,我享受到真正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在他们面前,我觉得名誉、地位、财产都极淡极淡;在他们面前,自己常觉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气在升腾。我常想,世界上要尽是这些好人,人生该多么幸福愉快。

我觉得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某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是不枉此生。

什么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是那些正直、善良、真诚、无私的人,是那些树立了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的人。人如果树立了这样的世界观,那么任何挫折、打击、不幸,地位、金钱、名誉的丧失都能够泰然处之,历九死而不悔,经磨难而不愧。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许多许多革命先烈都是这样获得了真正人生幸福,获得了精神解放的人。

教师不可能给学生地位、名誉、职业和金钱,但确实可以给学生比这些更宝贵的东西——无产阶级人生观。这才是最符合学生切身利益的财富,这才是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最可宝贵的财产。

魏书生在这里所说的“好人”,就是指具有好品德的人。好的品德都包含哪些具体方面呢?综合魏书生多方面的论述,好的品德应当指的就是善良、真诚、正直、无私、宽容,能踏踏实实地干实事等。魏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对人世的深刻洞察,反复地强调,好的品德对学生是“最可贵的财产”,是“最符合学生切身利益的财富”。这也就是魏书生一贯倡导和实践的“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

我们还应该看到,魏书生不仅是坚定地继承了道德教育的传统,而且是有大发展的。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把德育的内容具体明确化了,人性化、大众化了,摈弃了德育中的许多极“左”的,对人过高的要求。

综观魏书生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那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重视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坚持让学生写日记,称写日记为“道德长跑”;他坚持让学生每天背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坚持让学生为自己书写座右铭,坚持让学生阅读伟人传记、优秀的文学作品;坚持让学生大唱优秀歌曲:坚持让学生办《班级日报》;坚持领着学生到校外做好事;坚持开展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善良、真诚、正直、无私等好的品德,培养学生做“好人”,这是魏书生最为坚定的教育信念,是他始终恪守的教育信条。

而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他还远不是到此为止,他还做了更为广阔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实践。

比如,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一文中,魏书生开宗明义地写道:

学校、班集体绝不是制造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升学零件的机器。学校、班集体是将学生载向远大前程的渡船,是培养学生生命的幼苗在合适的阳光、土壤、肥料、水分中长大的园地,是学生走向社会各个不同岗位的实习场所,实习小社会,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培训基地。

班主任应研究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守则,大而言之,还可研究外国中学生守则,然后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提出某些更具体、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强的要求。

这段话简明地表达了魏书生对学校、对班集体性质的认识——就是说,学校、班集体不能是制造升学零件的机器,而应该是“园地”,是“实习小社会”,是“培训基地”。

在认真研究了我国教育部1981年颁布的中学生守则,认真研究了前苏联的中小学生标准守则,以及美国迈阿密大学雷改·克里斯顿教授制订的21条学生品德规范准则后,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魏书生除让学生遵守我国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守则之外,还对他的学生提出了如下八个要求:

一、辩证地分析自己。看到自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尊重并忠实于自己真善美的观念,对自己负责任。做自己的主人,有战胜自己假恶丑的能力。牢记:自胜者强。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天高地阔。

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任。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帮助、关怀、爱护、谅解中,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帮助、关怀、爱护、谅解;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从和别人融洽和谐的相处中感受人生的自豪和幸福。牢记:人心与人心之间等量交换的定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意欲,尽施于人。

三、尊重集体、国家,对集体、国家负责任。时刻想到自己既是集体、国家的一个成员,也是集体与国家的主人,绝不能对集体、国家抱冷漠和无所谓的态度。越是以集体、国家主人的身份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个人的潜能越能得到发挥,个人能力增长也越快。牢记:为集体、社会做的实事越多,人的能力越强,才智越广。

四、充满信心。即使失败一千次,也坚信下一次的努力是走向成功。

五、意志坚强。有经受失败、打击、挫折、逆境的心理准备。真的遇到失败、打击、挫折、逆境,能不退缩、不屈服,将此看作磨炼自己的机会。

六、胸怀开阔。不陷入鸡毛蒜皮的斤斤计较之中,更不陷入窝里斗的怪圈,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有吃亏思想,有容人之量。

七、除关注学校生活、教科书学习之外,对社会、对世界的问题有较广泛的兴趣。善于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的广阔信息海洋中,搜集有助于自己的学习教材,有助于自己勇往直前的信息。

八、能做实事,有潜心实干精神。在没有更理想的实事可做时,先潜心做好眼前的、手中的实事。手中的实事虽不是最理想的,但一定能做成同类事中最好的。

在这里,魏书生在“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学习、爱劳动、遵守纪律、尊敬老师、锻炼身体”等中学生守则之外,又向学生们提出了8条要求——也就是培养目标。

这样的目标要求当然不是应试教育的,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现代的思想行为观念。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出,这8条要求确实提得非常好,非常切合实际,对学生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针对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性格容易孤僻、不合群、唯我独尊的缺点,魏书生提出要尊重别人,和别人融洽和谐相处;针对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也针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现实,魏书生提出要充满信心,意志坚强,不怕挫折失败;针对不少青年人好高骛远的缺点,魏书生提出要能干实事,有潜心干实事的精神;针对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媒多的实际,魏书生提出学习的视野要开阔,要关注社会,从多方面学习,要具有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以这样的目标培养教育学生,怎能不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

可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确实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

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十分强调教育应当从小抓起。其作者颜之推说:

“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