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自己看得太重,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
曾听一位熟识的校长说过这样一件事:“我一点都不愿意再有研究生到我们学校来教书。学历高并一定就是好事情,有时反而让人头疼。”
原来这个学校曾经进过一个研究生,刚来的时候,校长特别希望他能给学校带来新气象。可是没多久,校长就发现这个研究生很傲气,总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便觉得处处高同事一等。
当老教师跟他讲一些工作经验时,他满不在乎地一撇嘴:
“你那些都是老皇历了,一点新意也没有。”气得老教师再也不愿意跟他多说一句话。
如果这个研究生真的能做出一些成绩的话,倒也能让人高看他一眼。可是,他来了两个月了,什么都没做出来不说,整天只知道指手画脚,张嘴闭嘴就是自己的一套理论。
他还经常将一些很简单的事弄得十分复杂,比如有一天学校急需一批打印纸,因为他刚来没多久,学校还没安排他当任课老师,他还在总务处实习,于是校长让他去买打印纸,结果半天都不见人影,一早出去,直到中午才抱着一大摞打印纸气喘吁吁地回来。
校长问他:
“你去哪了?怎么一上午都看不见人影?”研究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我去中关村买打印纸了啊,这么一大堆搬回来,累死我了。”说完还掏出一张出租车票要求报销。
校长接过出租车票哭笑不得:
“买包打印纸用得着专门打车去趟中关村吗?打个电话订不就行吗?人家还负责送货上门呢,价格比你买的还便宜许多。做事之前你就不能先问问别人吗?”
这位校长感慨地说:
不光这些,每次学校开会让大家提意见的时候?这个研究生总是一口一个‘我在某某学校实习时怎么样’,‘我认为这样最好’……自大得让人觉得可笑。
“他还动不动就跟我说清华、北大附中怎么怎么样,人家是怎么运作的。”
“这些我当然知道,可是我这只是一个普通中学,无论人力资源还是办学条件都远远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他跟我说这些有什么用,一点也不实际。可我说他,他还跟我急,说我没有一点长远的眼光。三个月以后,他就自动辞职了。”
这样的“恃才傲物”者在教师群体中并不少见,在那些所谓的“名师”中也不罕见,那么真正“有才”的名师魏书生是怎样的呢?
在他的一本著作中,魏书生曾这样写道:
我经常觉得,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各种角色的选择。面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更扮演着多种角色,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封闭在一种角色里出不来。
选择积极的角色这个道理,我也经常跟学生讲。
我问学生:“老师在大家面前是什么角色?”“是我们的班主任,语文教师。”
“在全校师生面前呢?”“是校长。”
“在我校32位党员教工面前呢?”“是书记。”
“老师出了学校,走在大街上呢?”“是行路人。”
对了,这时我就不能把自己封闭在班主任的角色里。若走在大街上,对面来了人,我非要给人家当班主任,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到了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我没看到,还往前走,这时就扮演什么角色了?”“老师,那您就是违反交通规则者了。”既然是违反交通规则者,就不能想,我和交警支队长、大队长都是好朋友,警察批评我,我不服。而应该扮好违章者的角色,老老实实地挨批评,接受处罚,以后真心诚意地改毛病。
我算是获得荣誉比较多的教师,多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先后和党的三任总书记合影7次,多次出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会议。人民大会堂的会议不要说在下面坐着,主席台上面我已经坐过5次了。有几次正部长级干部被安排在我后面坐。有一次,我一回头,国务院发言人袁木在我后面坐着呢。此时,我就不好说:“袁老,你这么高的地位,怎么能坐魏书生后面呀,咱俩换一换吧。”你要求也不可能换,这样安排自有这样安排的道理,无须惴惴不安,很坦然地演好教师代表这个角色就是了。
1991年暑期,我去西藏讲学回来,要赶到哈尔滨参加全国中学学法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我请西藏方面给我买7月26日由成都飞哈尔滨的机票,拉萨方面说都已联系好了。不料,一到成都,说是没有这天赴哈尔滨的飞机。我非常着急,因为哈尔滨2000多人的大会,350人的讲习班,146人的代表会都在等着我,因我是全国中学学法研究会的理事长。没办法,我只好26日改飞沈阳,到沈阳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我赶到沈阳站买了一张站票,好不容易挤上了火车。
这时站在拥挤的车厢里,我便想,此时我的角色是“挤火车者”。怎样演好这个挤火车者呢?站在那里研究人们的表情,研究旅客们的动作,研究旅客语言和他们职业、性格的关系。这样研究着,使我忘记了疲劳,感觉兴趣盎然。正在高兴时,左边来了一个人使劲撞了我一下,我觉得撞得有理,我站在过道中,人家要走过去,不撞我怎么办。我朝人家笑笑。又过了一会儿。右边又来了一位,照我脚面踩了一脚,我觉得踩得也没什么不对,便连说没关系、没关系,说得他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来了一句:“对不起。”
倘若不寻找积极的角色来扮演,明明是挤着火车,却不肯安心,总是牢骚满腹,一百个不平,一千个不忿,甚至埋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还有我的座位,怎么坐火车反倒连个座都没有?”这不是自我折磨吗?
在火车上对乘客而言,我是挤火车者,在沈阳市内我只是五百万市民之一,对全人类而言,我只是五十亿分之一,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子。换个角度,有什么不微小呢?地球在太阳系还算个东西,太阳像西瓜那样大,地球毕竟有豆粒那么大。到银河系呢,还有豆粒那么大吗?不也成了一粒尘埃了吗?
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容易成为一个成功者。
魏书生的话让我想起一个寓言故事来:
人问神:
“为什么我无法飞起来?”
神没有回答,却去问鸟:
“你为什么能飞起来呢?”
鸟回答说不知道。
于是人愤愤不平:
“我这么聪明,这么有能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我为什么偏偏无法飞起来呢?而这样一只愚蠢的鸟却能在天空中翱翔!”
这时神对人说:
“你无法飞翔的原因,正是因为你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但却有值得我们反思之处。把自己看得太重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弊病是随之而来的自满。
西方有句格言:
“天使之所以飞得高,是因为它的翅膀很轻。”当一个人将自己看得过重的时候,往往是无法进步的。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全才,就算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有自己的缺点。
当你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自以为处处高人一等时,其实是把自己放低了。所以,请牢记:你永远无法飞翔的原因,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
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
很多老师特别是新入校的年轻教师,对于领导分配他做班主任工作,因为心里没有底,便往往推辞说自己经验不足,而放弃或推脱;很多年轻班主任所带班级经常出事儿,班主任不是抱怨班上有“愣头刺”,就是抱怨班辅导员什么都不管,德育处不来相助,教学这么忙哪有时间和精力管理班级,于是尽力寻找借口推诿责任,再也不愿担任在他看来又苦又累的班主任工作;
这样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对于这样的人和事,魏书生是不屑的,在《魏书生与民主教育》一书中,他曾这样说过:
人的能力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有的青年人推卸掉了领导让他担任班主任的担子,自以为是占了便宜,实质是把机会、把能力推出去了,把自己变得无能力。另一部分青年人抢挑重担,抢着当班主任,抢着当比较乱的班级的班主任,他便抢到了一个增长能力、锻炼自己、显示自己才干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开头的表现不会很出色,但随着实践机会的增加和学习的深入,他定能成长为成熟的班主任,一定会具备驾轻就熟管理班级的能力。而推卸了班主任重担,推卸了乱班班主任重担的人,一定不会有当好班主任的能力,一定不会有当好乱班班主任的能力。
同样,一年又一年上班工作,倘若一个人工作量不足,有充分的剩余时间没法消磨,便只好用闲思,或用忧伤,或用牢骚,或用闲话,或用百无聊赖的心绪,或用自责懊恼的感情,或用玩扑克、打麻将来消耗掉剩余的时间,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自己低水平的工作。
抢工作干的人呢?如同没有时间叹息的蜜蜂,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提高,忙于自我更新。几年过后,便是一个能力强的班主任了。
为了适应明天的需要,我们今天就该储备能力,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即使不是为了明天,仅仅为了使我们今天活得有价值,活得少一点懊悔,多一分自豪,我们也该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
魏书生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魏书生自身的经历也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地工作而不是浪费时间寻找借口和推卸责任。
要知道,学校安排你这个职位,是为了让你教出好成绩,教出好学生,而不是听你对困难的长篇累牍的分析。不论是失败了,还是做错了,再妙的借口和推脱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丝毫作用。
把“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教师,他们拥有一种毫不畏惧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在限定的时间内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魏书生成才、成名、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我们奔向“名师”荣誉殿堂的途中,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加码,始终以行动为见证,而不是编一些花言巧语为自己开脱。我们无需任何借口,更不能推卸我们应承担的责任,哪里有学生,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奔向那里。
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
从前有一个国王统治着一个很富足的国家。一天,他徒步来到一个较远的地方视察工作,返回宫殿的时候,国王感到他的脚疼痛万分,因为这毕竟是他第一次步行出远门,而且所行之路崎岖不平,沙石遍布。于是国王下令将全国的道路统统铺上皮革,尽管这需要成千上万张牛皮,花费大量的资金。
智囊团的一位谋士斗胆向国王建议道:“英明无比的国王陛下,您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无谓的冤枉钱啊,您只需割下一小块牛皮,包着您尊贵的龙足,就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了嘛。”
国王惊讶不已,很快就接纳了谋士的建议:为自己制作了一双“牛皮鞋”。
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快乐,更如意。但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于是,生活中有不少人整天为不尽如人意的环境而苦恼焦虑,甚至灰心失望,丧失信心。其实人生在世,难免要常常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新旧观念相互撞击,信息扑面而来的今天,更是如此。比尔·盖茨说:“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此话不无道理。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不去做无法做到的事;不去了解自身智力不能达到的领域……
要想改造整个世界,一定会非常困难,而要改变自己,就容易多了!
在这方面,魏书生同样是我们的楷模,他在《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人生的历程告诉我,面对现实,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在挖掘自身的潜能上,改变从自我开始。
1978年2月20日,我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教书的夙愿。
面对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愿。两栋平房之间一个低洼的大操场,四周连围墙都没有,这便算是盘山县第三中学。平房内部还没有顶棚。这样,一位教师讲课的声音便穿过了顶部的人字架,到达第二、第三乃至第四个教室,大家就这样互相干扰着上课。那时房顶还没有扣瓦,上课时抬头,透过木板缝可以看到白云蓝天,冬天下雪,有的雪花碰巧可以直接飘到室内来,除了教室,没有一个实验室。
刚到校,领导便分配我做班主任并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学生呢?也不尽如人愿,初二(6)班还不错,初二(8)班可难了。56位同学全是男生,是从各个班级选剩下来的学习后进生。他们爱玩,怕上课。有几位同学填学生登记表,连父母的名字都写不对,问他,他却埋怨:“都怪我爸的名字太难写!”
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埋怨过,灰心过,也等待过,想等待环境好了,自己再好好教,自己再搞改革。埋怨、灰心、等待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更糟糕。
想等办学条件标准化了,再改革;想等社会上厌学之风改变了,再认真教书。这样坐等空想的结果,不仅自己没有改变的希望,还可能因为自身的弱点使外界更不如意。
我体会到:比较有效,比较实际的做法,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