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魏书生学什么
9196600000028

第28章 学习魏书生: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4)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样六个步骤有助于信息的处理。第一步定向则是控制信息的接受范围,随时排除干扰性的、学习重点之外的知识。第二步自学则是主体主动接收信息的过程。第三步讨论和第四步答疑是信息传递的最主要过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并在必要时作出解答以保证信息的正常流通与传输,这两个环节信息的传递是多向的。师生都是信息源,又都是信息接受器,师生的行为既是反映,又是信息。第五步自测和第六步自结在整个课堂信息传递过程中,是一个终极部分。它的任务主要是对本课所接收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强化。

从魏书生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这六个步骤中,除“定向”有时需要老师的主导之外(大多数时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完成),其他各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己担纲完成,这是一套组织严密、干练有效的自学措施,不仅可以在学习中采用,即使在工作上求创新,科研上求突破也是一套有效的措施。

我们知道,在新课标中有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这是在过去几十年教师为主,学生接受的模式中打拼出来的一条经验,也是教训。所谓“自主”,也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愿意学,自己主动学,自己想办法学,而不是家长老师强迫学,学生“不想吃”,教师硬是“塞到他嘴里”;“合作”,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都是一种互助的关系,参与的人都要有进步,都要有提高,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探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是简单的把问题放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分析、解剖,而是要放到社会中,正常人文环境中去实践、体悟和思考。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当好这个学习主人的好途径,学生们一同去面对语文知识,一同去思考和发现,一同去解决,在个性研究下总结一些共性的知识,让自己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当然,也有人说魏书生这一套方法是在高扬“双基”,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年代提出来的,太老化了,现在已经不一定适用了。这种说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它并没有看到现实情况。那就是,当前中小学的评价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考什么?主要还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这首先说明这套自学法不过时;第二,魏书生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学生语文积累、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所以用不着担心学生有所偏废;第三,这“六步法”其实也是我们正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生能够熟练去运用就已经是语文学习的成功。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常青的教学法,对我们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范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走入当前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许多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教师一听说某某名师的教学方法好,大家便一窝蜂地照搬照用,比如,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在有些名师的推动下,倡导“以读带讲”,于是有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便一味地让学生读书,该讲解的地方也不讲,还比如当前的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很热,于是老师们似乎认为,发现学习就是强于接受学习,启发式教学一定比讲授教学强。请看下面的一个案例: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儿有两个谜语让大家猜,比一比谁最聪明!

师:“背上背高山,脖中藏水袋,常在沙漠走,用水不用愁。”猜一动物。

生:骆驼。

师:“年纪不算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到谁,总爱叫妈妈。”

生:羊。

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图,图上画的是哪两种动物?

生:骆驼和羊。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骆驼和羊。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了谜语和挂图等教学手段,通过四次对话,用了将近5分钟,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启发”学生“发现”课题。这样的“启发”有必要吗?这种“发现”有价值吗?我们认为,这个案例涉及到了关于教学方法的学习借鉴和运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另一位堪与魏书生齐名的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曾这样说过:

1984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迷上了魏书生。那时魏书生还远远不是名人,但《语文教学通讯》一篇介绍他的小文章,就足以让他成为我“画瓢”的“葫芦”。于是,我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尽可能“逼真”地向他看齐:“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控制“三闲”……不能说这些学习一点效果都没有,但从总体上看,我并没有取得魏书生老师那么辉煌的成绩。当时,我很苦恼,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随着教育实践的积累和教育思考的深入,我才渐渐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

是的,无论魏书生还是其他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因素,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我们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向魏书生等优秀教师学习,而是想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借鉴上,应当确立两大理念:

1、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时机和范围。在某一具体情境下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情境下未必也最优;反之,在一种情况下是低效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很有成效。这犹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看,都是辩证的。就是说,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务,都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达到其他目的。”因而,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的威力,否则,会黯淡无光。所以,在教学中,任何一种方法实际上都不能认为是绝对最佳的。魏书生的教学方法是这样,别的教育家的教学方法也是这样。

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处理好“不变与变”、“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打个比方,我们的饮食结构,往往以一种主食为主,再辅之以其他成分。如果长期地偏食于一种食物,容易造成其他营养成分的缺失而影响健康。

教学方法也一样。如果长时间地采用一种方法施教,一方面会因为教学方法的单调而造成学生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抑制;另一方面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某一方面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同样会因为这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而给学生带来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可以设想,如果魏书生也几十年如一日仅使用某种教学方法的话,他还能成其为魏书生吗?所以,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做到“不变中有变”。

但是,如果教师每堂课都变换教学方法,学生会因为教学方法的过于频繁而眼花缭乱,因来不及适应而无所适从。所以,教学方法在“不变中有变”的同时,又应把握好“变”的频度,在“变”中保持相对“不变”的稳定性。

比如,美国教师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发现法,它对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地讲,美国学生较善于思考,发现问题。但由于发现法的一味强调甚至被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进而机械地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发现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国学生的负担,造成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不济,而且导致美国学生知识系统比较差。美国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也表明,全面推行“发现学习”的理论是行不通的。当代美国教育界掀起“恢复基础运动”和“最低能力测验运动”,旨在扭转由于现代化课程改革的偏差所造成的中小学读写算技能水平下降的趋势,就是一个例证。

因此,基于教学方法的两面性,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时,必须处理好“不变与变”、“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同时,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教师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参考魏书生和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方法本身的因素

前面说过,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使用范围和局限性。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用其所长,以便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比如,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小组讨论法,它的优点在于:学生都有参加机会,人人都兴趣盎然,积极投入能发挥全班学生各种能力的作用,若能恰当地设计和组织,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讨论存在的缺点是,若不善组织,小组讨论可能会演变成漫无边际的争论;发言可能会局限于少数几个人,小组讨论要占用较多的时间,讨论中可能将重要论点混淆、忽略等。

教师只有在了解各种教学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最佳的选择,以取得合理的教学效果。

(2)教材因素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总体把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用要以教学目的为转移,服从于教学任务的需要。比如: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记叙文采用导读法,写景文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仅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让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其中的科学方法或蕴含的哲理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不应局限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3)教师因素

教师应从本身的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于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方法。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都有其自己的风格、特点及教学思路,教学时应扬长避短。如果自己习惯的教法对学生、对某篇课文行之有效,就不妨驾轻就熟,用自己所擅长的教法去教,而不必一味模仿别人的格式,以免邯郸学步,适得其反。有的教学方法本身虽然好,但若教师缺乏必要的条件而驾驭不了,结果不能使它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功能,教师就没有效仿的必要。因此,对于魏书生等名家的教学方法不能不加以分析地照抄照搬,而应有所选择地为“我”所用。

(4)学生因素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一位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也使用魏书生的“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方法,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怎样教,教法改革要建立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

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应考虑学校的环境因素,要充分利用学校在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的有效资源,而且,选择教学方法还必须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