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魏书生学什么
9196600000026

第26章 学习魏书生: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2)

6、形式应多样性

板书设计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应当在不影响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地采取随机应变的措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为此,除了尽可能周全地设想板书的内容以外,还要适当留有余地,主动给学生“留有想头”,使他们获得“填补空白”的思维机会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这样做,不仅使板书设计更完善、更合理,而且上课时也更为灵活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得到进一步调动。

总之,就如魏书生所言,“板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钻进去,教者会多一些乐趣,学生更会多一些乐趣。”

注意你的教态,让听与讲都成为一种享受

无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极其重视教学技能,却很少关注自己的教态。对此,魏书生是不赞同的。

他曾这样说过:“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教师没精打采,恹恹欲睡,怎么可能希望学生会兴致勃勃呢。”

对于如何利用自己的教态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魏书生也颇有研究,比如,他认为“手势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且举例说:

一次一位同学想回答问题,胆又不大,手想举又不想举。我便学他的样子,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勇敢地举起手来回答了问题。有时听写字词,学生觉得没趣时,我便说下面这个字,老师用手势在空中写笔顺,看谁看出是哪个字,我还没写完,有同学就嚷开了,是戍轮台的“戍”。有一次,百余位老师在我们教室听课,一位女同学声音太小,我便向她了一个手势,她的音量一下子加大了许多。课后有老师问我:“怎么你一比划,她声音就大那么多呢?”我是像扭动电视机音量开关那样打的手势,而这是我们班规定的提高音量的暗号。

魏书生还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那些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教师,大多对上课抱有深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魏书生这些语重心长的话和无数的教例启示我们,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注意研究自己的教态,学会运用如下一些技巧:

(一)表情的运用技巧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人的表情能够传递丰富的感情,人们许多复杂的感情都全暴露在面部表情上,它是最传神,最能表达丰富思想内容的交际辅助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用面孔说话和表演,做到端庄中有微笑,严肃中有柔和,切忌板面孔、拉长脸。

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传情表意的一种重要语言符号。有人将微笑称作是“世界语”这是不无道理的。微笑首先有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边微笑边说话可以使人觉得亲切可信,真诚善意,从而在情感上更易沟通。微笑还可以与其他体态语言配合,代替有声语言进行传递信息。比如,在迎客时边微笑边握手,使人有热情欢迎之感,碰到较难接受的事情时,边微笑边摇头委婉谢绝,不会使提出要求的人感到难堪。同时微笑是一种信息,它作为表情中最基本的语言信息,常常以一种鼓舞或抑制对方情感行为的方式作用于接受方。

因此,学生在做好事时,教师可以报以善良的微笑,这种微笑在学生眼里,则是一种赞扬的信号。学生能较好地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微笑来表示赞同,从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所以有许多像魏书生似的优秀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在走进教室时也总是面带着微笑。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教师的情感也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他们也就会爱老师,又会从爱老师延伸到爱听老师的课,欣然接受老师的教育。

教师应使自己的微笑成为一种示范,一种内心世界豁达开朗的示范。教师常以微笑接待学生,不但会给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热爱生活的信心,而且会使他们形成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内心世界如明镜一般开朗豁达是形成微笑的基本因素。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排除心理干扰,及时进行心理调节,那么微笑将永远存在于师生之间,这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脸色变化,也是面部表情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能充分地显示一个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如喜悦、悲痛、失望、忧虑、烦恼、愤怒、怜悯等,人们常说的“喜形于色”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高兴时,则“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心情振奋时,则“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等。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的变化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也只有情绪饱满、和蔼亲切,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民主的感觉,从而造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境,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手势的运用技巧

手势是人们用于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体态语言。罗丹说,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比如案例中魏书生用手势来提示学生说话大声点。

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情感手势、指示手势和形象手势等,它可以使教师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使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大方文明、自如得体的手势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手势是引起有意注意的有效方法。教师恰如其分的手势动作常常能使学生获得大脑兴奋中心的持续性而增大记忆的“长度”,增加记忆的“强度”。

教师在教学中的手势,一般来说,只有在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强语言的威力,表达关键性词语或意图时才使用。手势的运用不宜过多、过碎,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适度即手势运用的范围、频率大小要适当。上不过头,下不低胸。手势动作太大了容易流于滑稽,太小了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手势的审美价值不在幅度的大小,而在于它与教学内容的配合协调。从这一意义上讲,手势的适时是相当重要的。当师生配合密切,从而使教师的讲课达到左右逢源时,教师的手势也必然会有相当的增加,这是教学进入高潮时的必然趋势。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不宜时时手舞足蹈,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手势的作用,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准确、形象。要节制活动频率,注意摆动手势幅度,不可不停地比划,频繁地画圈,或插入衣袋。教师要充分理解手势在不同活动区域所表示的意义,以便正确、灵活、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如手势动作在肩部以上多表示宏大、理解、张扬的情感;在肩部至腰部之间多表示说明道理、记叙事物、坦诚和气的情怀;在腰部则表示否定、鄙夷、憎恨、厌恶的情感等。在和声细语、冷静柔情地叙述时,要用单势;而着意强调、感情激动时,则运用复式手势。

总之,教学中的手势的运用,不能事先设计,也不能机械地照搬,人的行为动作受着人的内驱力的作用,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手势语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在教师个人情感的支配下,根据课堂的情境,氛围,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来,才会显示出独特的美。

(三)眼神的运用技巧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讯号,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主要工具。眼神是一个人深层心理的一种自然表现,人们深信从眼睛的变化中能窥探到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喜、怒、哀、乐均能从眼神的细微变化中表现出来。如,一个人在感到兴奋时,他的瞳孔会扩张到比平时大四倍并显得闪烁发光。相反,在生气或情绪低沉时,人的瞳孔会收缩到很小。所以眼神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激发人们的爱、憎,能放射耀眼的光芒,或使人振奋,给人以希望;或使人胆寒,使人失却意志和力量。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运用目光、眼神。这不但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神来表情达意,而且可以从学生的目光眼神的反馈中洞察到他们的内心活动。

在教学中,眼神的表达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它是沟通师生心灵、建立和维持师生关系的窗户和纽带。眼神可以用来表扬、赞同、默许,也可以用来批评、限制、否定,还可以用来启迪、提示。学生的心理活动也会通过不同的眼神表露出来。如,学生不懂或听得不耐烦时,眼神就会发出情绪的信号。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眼神来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

教师的眼神应该成为课堂中美的中心。当教师步入教室,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环视全班学生时,他将胜过冗长累赘和喋喋不休的劝告,使几十双眼睛都放射出满怀信心的光芒。眼睛在做着生动的独白——眼睛在动员着、期待着。通过眼睛,师生们默默地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当教师走上讲台,以传神的目光讲授着新的教学内容,又以和谐的目光捕捉着学生的视线时,学生会感到教师在时刻关心、爱抚着自己。眼神可以使后进的学生受到鼓舞而努力,也会使遇到困难、思路受阻的学生看到希望而增添力量。和蔼可亲的目光常常伴随着教学内容一起进入学生的记忆。教师的目光眼神可以说是一种永不磨灭的形象。教师的人格美就在这种目光眼神中印刻进学生的心中。

教师还要运用眼神进行反馈,进而调节教学。如,当学生眼睛总是凝视某一点时,说明学生的思想有可能开了小差,当学生面对提问坦然地望着老师,说明学生回答问题有把握。在讲授中,学生眼带笑意、频频点头,说明学生对所讲内容已经理解;如果皱眉、眼神困惑,说明有疑问,遇到了困难。教师要根据眼神反馈,发挥临场机智,及时进行教学调节,不可拘泥于既定教案。

在运用眼神时,要自然、亲切、讲究美感。眼睛转动范围频率要合适,应特别注意视线接触的停留时间,时时注意着每个学生的举动和神色。与学生个别谈话时,教师要较多地用慈祥的目光去打量学生,配合谈话内容注视学生不同的部位,以表示老师的爱护和关心。

对轮不到谈话的学生投以歉意的眼光、消除冷落感,以造成一种和谐的群体气氛。要注意谈话时视线接触的方向,一般说来“俯视”表示爱护、宽容;“正视”表示平等;“仰视”表示期待、尊敬。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解释。如,斜视有“轻蔑”的含义,俯视有“傲慢”的内涵,久视有“憎恶”的味道,正视有时表示自信、坦率,或表示情感的真诚。同时也要注意瞳孔的变化程度,因为瞳孔的大小和变化规律,可以测定一个人对事物的兴趣、爱好和动机等心理活动。一般来说,人在高兴时、喜欢时、肯定时,瞳孔会放大;在痛苦、厌恶、否定时,瞳孔会变小等。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瞳孔的变化正确地了解他们在一定时间内的动机、兴趣和爱好,从而获得培养学生的心理依据。

教育教学中,教师运用眼神这一体态语言,要注意目光运用的合理性,充分利用眼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注意视线变化的特定意义和作用。既不要长时间地直视某个学生,使其如坐针毡,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更不能东张西望、目视天花板或地板,使学生认为你心绪不宁而分散听课的注意力。要特别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

(四)举止的运用技巧

举止是教态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的方式、行为、态度等,是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风度、能力等的外部表现。而课堂教学中的举止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身体位置的移动和身体面部动作,包括坐、立、走、动及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美的举止,能给学生以美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反之,则妨碍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掌握。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样。”这是对每一个人行为举止的基本要求,那么对教师来讲更应该有高标准。在教学中,最能表现人的特征是站姿。教师在教室里的站姿可以体现出教师的信心和风度。教师站立时应该时时注意“正面、垂直”两个原则,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以教师应尽量取正面姿态。同时要有力度感,站如松,显得富有力量。教师讲课时的站姿要以安静、端庄为宜,切忌给学生懒散、拖沓、无精打采的感觉。

步姿也是一个人风度的重要表现形式,走路时手臂摆动的幅度以及步子的大小和弹性适中,能显示出一个人自信、快乐、友善等心理特征。教师在校园内要始终保持生气勃勃的步姿,显示出教育者的一种朝气,从而给学生孜孜不倦的力量和器宇昂然的美感。教师在教室里的步姿,步子的多少要注意与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气氛和谐。一要注意步姿的节奏、走动的变化;二要注意交流,要以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为目的。教师在教室里的走动不能太频繁,否则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不能总站在一个位置上,而应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走动。在学生做练习、讨论、实验时应在学生中间走动,教师的走动要控制次数、速度,要自然大方,走动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