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魏书生采取竞选的方式来产生常务班长的做法启示我们,选拔任命班干部应遵循公平竞争、民主选举原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班主任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担任班干部的潜质,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班主任不要忙于任命班干部,可以采取每人担任一天班长、每人担任一天学习委员、每人担任一天劳动委员的办法,一个星期让全班同学评议一次。等到人人轮一次,班干部的人选自然就会水落石出,这时候再通过班主任和全班同学的民主选举就可以选拔出称职的班干部。
学校管理一要民主二要科学——努力像魏书生那样当校长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教育思想的落实要立足于“民主”这片沃土,飘扬“科学”这面旗帜。这是因为,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学校只有靠民主和科学的办法,才能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才能不断发展。但民主不是不要秩序,民主的特点是要更加规范,更加有序,更加严格。所以作为校长,一定要制定一些民主的、科学的,符合教师、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让大家共同发展。
在这方面,长期担任校长职务的魏书生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魏书生曾不止一次地这样说过:
我的额外工作多,学校办学困难又多,面对这样的现实,显然不能采取拼体力、拼时间的工作方法。我一直感觉,之所以演出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民主层次太低,科学精神太少,凡事凭长官意志办,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处理问题唯官唯上,很少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国家如此,单位亦如此,只有靠民主、靠科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体力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发扬民主的关键在于领导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作为一个小基层单位的小头头,是干什么的?“领导就是服务”,我们应该是教职工和学生的服务员,是公仆。我多次在领导班子会和教职工会上强调我们这届班子要做到12个字:“多工作,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
以多工作为例。不仅我兼课带班,两位副校长也全都兼课。教导主任兼任两个班的数学课,教改办主任兼英语课还当班主任,团委书记兼语文课。我们这些人兼课的平均节数和教师相等。群众看到我们所说的“多工作”是实话。
这些年来,我加班和额外工作的量是比较多的,但我十年来没领过一次加班费、补助费。我们还规定领导班子成员一律拿学校创收的二等奖金,让骨干教师拿一等。1987年初,学校分了两户住房,我当时住在爱人单位分的没水没气很简陋的房子里,但我提出自己不参加分房。副书记是1948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住在一间半条件极差的土平房里,他考虑到学校的困难,也没有张口要房子;副校长是1963年东北师大毕业生,至今仍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城郊自己盖的将要倒塌的土平房里。考虑到不和教师争利,他也没有张口。尽管住房矛盾极尖锐,但群众看到领导这样做,也就不再争执。这两户住房很顺利地分给了两位普通的老师。
当前,为群众服务,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为群众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显然靠校办工厂年产值为零的状况,是谈不上为群众服务的。我们冒着风险,聘请能人,办了汽车修理厂,半年时间获纯利润两万,今年产值可望突破30万,利润可达8万元。我们还贷款买了三台汽车,成立了运输队,当年运输额可突破20万元,利润即可还贷款。此外还办了两个商店,一个物资购销公司。教工们看到,仅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就办了这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大家感到我们说的“勤服务”三个字也落到了实处。
处理入党、提干、分房、评工资、评职称这些问题时,我们力求做到无亲无疏。对那些与领导有不同意见,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对领导搞小动作的人,我们也都做到一视同仁。涉及人们利益较大的一个问题是职称评定。教工会上,我们向群众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搞远近亲疏,决不谋任何私利,决不个别许愿,请大家不要到领导家去谈职称问题,有问题在学校公开谈。评谁不评谁,权力在政策,在群众。我们的责任是组织群众学习政策,理解政策,掌握政策。”由于政策学习掌握得比较好,到真正确定人选时,全校教工只用了15分钟时间投票。结果群众、评委、领导的看法竟然完全一致。这么复杂的一项工作我们干群之间、同志之间从始至终没有发生一点儿不团结、不愉快的事情。市教委职改办负责同志也多次说:“实验中学没有一个人上访。”群众评论“领导不拉帮搞派,不搞远近亲疏,复杂的问题也能变得公开化、简单化。”
从我们的言行中,群众感受到了领导的一片公仆之心,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于是形成了热爱学校、关心学校、积极为办好学校提建议的风气。
同志们认识到要办好学校,一方面要靠群众做主人,领导做公仆;另一方面要靠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就要努力做到制度化,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具体的规章制度。领导和群众都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工作、办事的习惯,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教师考核,多少年来没有具体标准,每到学期末评选先进时,既无平时工作成绩的具体数据,又无比较具体的条件,大家只好凭印象选,选出的结果常使群众不满意。有的老师说:“这样选,注重拉关系,人缘好的就选上了。总这样选,人们就得注意学关系学,踏踏实实干工作的就吃亏了。”同志们认为教师考核应该先定出标准,定的标准要具体、细致。学期初大家按照标准去做,一件件地干实事,一点点地积累成绩,到期末,谁的分数高,谁就是先进工作者。
于是我们发动群众制定了教师考核方案。这个方案分为四部分,108条细则,具体规定了每条细则的分数,然后分别由四个部门去考核。如党支部考核政治思想部分的细则;教务处考核教学方面的工作;科研室考核教育科研的成果。学期末几个部门都把考核结果交教务处,由教务处计算总分,向教师公布。
有了制度,有了条件,大家就都必须严格遵守,没有人可以例外。
采用民主的方式,我们建立了30多项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工作制度,又采用民主的方法不断对制度进行修改,使之更完善、更科学,又注重制度执行过程中实行民主监督。计划、监督、检查、总结、反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从上到下,目标明确,各负其责。
靠民主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靠科学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就使领导者从事务圈子中解脱了出来。两年多来学校面貌有了一些变化……
在做学校工作的同时,我任班主任的两个班级今年毕业成绩超过了我前届实验班的成绩……
魏书生做校长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就必须做到三个层次:
第一,校长要树立为教师、学生服务的意识。
在校长工作的权限范围内,为权利小或没有权利的人服务,才是真正的民主;为大家的利益着想,从实际出发,少来新概念,扎扎实实向前走,持之以恒地做下来,才是真正的服务。
第二,校长要致力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
农业社会的特点是斗争,谁赢了就能抢到粮食;工业社会的特点是竞争,就是要依靠使自己强大起来的方式获得财物;而现在信息社会则是互助的关系,讲究双赢。对学校管理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互助的校园关系,教师协助校长管好学校,校长帮助教师教书、进步。
比如,魏书生常说,凡是学生能干的事老师别干;老师能干的事教导主任不干;副校长能干的事校长不要干。即使他们有错误了,校长自己先将责任担负起来,过一段再对他们讲,这就是互助。
第三,尊重和发展每个学生、老师的人性和个性。
教育就是发展每个人人性中的美好东西,而不去伤害他的个性。只要我们尊重人性中好的东西,就能看到每个人可敬、可爱的一面,冲突也就不容易发生。
把理想化的目标落实到不同家庭层次的、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中还简单些,要落实到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规模的校园里是最难的。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研究这些个性化的目标:一是理想的标准是什么;二是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全校人都能做的是什么。具体到一位老师,要考虑他是否自己有病,是否夫妻离异,是否孩子有问题,要考虑他能做什么,鼓励他继续上进。
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可以看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学校就有前途。学生、老师在一个集体里发现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他才知道这是一个有他生活的自主天地的集体。凡事都统一起来,不给人留有余地,不是民主的集体。只有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个性,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个性,每个老师的科研题目有个性,才容易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才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民主化。
至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魏书生做校长的经验同样启示我们,必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建立计划系统。
一个学校运转起来,需要建立计划,一个是按时间范畴规定的计划,如一日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等。民主的层次越高,法制就越健全,就越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第二,建立监督、检查系统。
当然,对于日常的学校运转,校长不能什么都管理,这就要设置五道关口,第一道关口,自检关。第二道关口,互检关。第三道关口,责任人检查关。第四道关口,集体舆论关或集体检查关。第五道关口,校长出面抽查。如果真正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到最后第五道关口,轮到校长做的事就非常少了。
第三,总结反馈系统。
这就是说制定的制度要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而改变,要使制度不断地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