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之间组合、交友也是如此,有的懒同学交了个勤奋的朋友,不久也变得勤奋起来。有的好计较生气的同学总和憨厚开朗的同学在一起,渐渐不爱计较,不爱生气了。也有的同学本来衣着朴素,不会花零钱,就因为总和社会上几个讲吃讲穿的失学学生在一起,也变得花校招展,零食不离口了。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都一次又一次地叮咛,要研究和谁接近,和谁疏忽。
疏远了谁,不意味着断交,不意味着不是朋友,而是少在一起的朋友,是多鼓励对方,为对方祝福,暗暗地为对方加上进之力的朋友。
对后进同学,也不是让大家都疏远他,而是让后进同学相互疏远,安排先进同学接近他们。这样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生理上的病,如感冒、痢疾、肝炎,有传染性;心理上的病,如懒惰、狭隘、冷酷,也有传染性。大家都认为我说得有理。
7年前,有3个好朋友找到我,要求我给他们做分离手术。我问:“为什么分开呢?”
“老师您没发现吗?我们3个人都有懒病,凑在一起,相互传染,每个人的懒病都成3倍,成立方地增长了。”
“怎么做分离手术呢?”
“您以后再发现我们在一起,就让我们写1000字的说明书;请您再跟全班同学说,号召全班同学帮帮我们的忙,监督我们。无论在家,在社会,在学校,只要发现我们在一起,就检举,我们保证感谢,保证有一次就写一次说明书。”3位懒学生争先恐后地说。
“但愿你们今后也能记得今天的话,别等以后反悔了,同学们检举,你们恩将仇报,反倒恨人家。”
“那哪能呢?”
“你们要这样想,虽然不在一起,还是好同学,还是好朋友,还要互相在心里鼓舞。为了对得起朋友,为了让朋友勤奋起来,就得暂时和朋友隔离。”
他们3人说话算话,好长时间不在一起,每人都找了勤奋的人做伴,后来都变得比较勤奋了。
我们班四大闹将之一,一天晚间跟我商量:“老师,您让我到第二组第四桌去坐吧,我保证能改好好说话的毛病。”
“为什么这座能治你的毛病呢?”
“那座的左邻是咱们班的学习尖子,右邻呢?是最不爱说话的女同学,前面是张××,我和他合不来,平时基本见面不说话,后面是咱班的生活委员,我特别佩服他,他也能管住我,坐在这里,您说我和谁说话去。”
“那我得问问,左邻右舍同意不同意你去。”一商量,再加上我的劝说,他们同意了,这位闹将乐得蹦起来,过了两个多月,便基本改了自己好说闲话的毛病。
后进同学要换座,有时我帮着做工作,一般同学要换座,则要具备第三个条件:四厢情愿。假设原来甲乙两同学一桌,丙丁两同学一桌,甲同学要换到丁同学的位置去,必须征得其他3个人的同意;乙同学同意甲离开自己和丁到自己座位来;丙同意丁离自己而去并愿意接收甲;丁则愿意离开丙又愿去和乙同桌。四厢情愿,跟我说一声,立即就可以换,有一个人不情愿也不行。愿意换的同学就去做工作,什么时候做通工作什么时候换,人家不通就不换。学生换座四厢情愿就可以换,但必须要跟我说一声,我把4个人找来一问,大家都同意了,立即换。这个权力我没有下放给班干部,我总觉得,这件事比较复杂,涉及一些微妙的关系。学生找我之前一般考虑比较全面了才来,换得有道理的时候居绝大多数。换得没道理,换完之后对学生发展不利时,我能及时发现,给予建议,得到及时纠正。我几次想把这个权力也下放给班干部,但一直没有这么大的决心。
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人与人的组合,研究坐的位置,有利于使学生变得更理智,更开阔。
魏书生对编排学生座位的看法值得我们思考,他编排学生座位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借鉴性。
当然,现实中,班主任编排座位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综观魏书生的上述方法和论点以及相关著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
班主任编排座位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学的要求来选择,但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编排座位,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应该注意的:
1、少搞人情座位。老师也是人,是社会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少不了有一些亲戚、朋友、邻居等社会关系的孩子在自己班上。应该说,熟人的孩子在自己班上,适当照顾一下、编一个好座位也无可厚非,学生也是能够理解的,但不要太过分,应该适度才行,至少魏书生从没有使用过这种座位编排法。
2、不搞权利座位。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班上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少不了有一些“权贵们”的孩子在自己班上读书,这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大考验。班主任不要为了巴结有权有势者而过分地照顾他们的孩子,这样会无形中将孩子分层,使学生从内心萌生官本位思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同时,还会使大部分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抵触情绪,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很不利。这种编排座位法也是魏书生所鄙弃的。
3、不搞腐败座位。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金钱万能的思想,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弄个好的座位,向班主任行贿,一些班主任也因此一边笑纳家长贡品,一边照顾孩子的座位。甚至有班主任将班级座位明码标价,向家长索要钱物,这些都是有损师德的行为,一定要杜绝。这种编排座位法同样也是魏书生所鄙弃的。
4、不搞歧视座位。有些学生特别调皮,很难管理,有些班主任就在教室的某个部位设立特殊座位,比如讲台旁边、教室后边的角落等等,让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不坐在一起,这是一种典型的歧视性座位,无论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教师的班级管理,都是极为不利的。对于这种学生,我们不妨参考魏书生的上述做法。
综观魏书生和其他一些优秀班主任的教学实践,下面介绍一些编排座位的小技巧,供参考。
1、新生入学简洁编排座位。新生刚入学,班主任情况不熟悉,只能先按身高、视力等做临时安排。在其后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内,班主任通过深入班级、逐个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家庭、住所、兴趣爱好、同学之间关系等,然后再做新的编排。切忌一开学就把座位的编排搞复杂了,那么以后就会很麻烦。学生是老师简单,他们就简单;老师复杂,他们就复杂。
2、学科互补性编排座位。班主任在编排及调整学生座位时,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最好征求任课老师的意见,把学科上有差异的学生尽可能编排在一起,结成学科互帮的对子。
3、性格互补性编排座位。在座位编排时,还可以把性格不同的学生编排在一起,让他们从性格上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吸收同学性格中的优点,有利于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发展,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发挥学生之间的自然教育作用。
4、动静结合性编排座位。班级学生中有文静的,有好动的,也有顽皮的,班主任可以在编排座位时,把好动的学生与好静的学生适当调配来编排座位,避免出现“动”与“动”或“静”与“静”的“强强联手”,做到“动”“静”结合,保证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
5、按心理素质调配座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有着极大的个性差异。例如在对前途的态度上,有“乐观派”,有“悲观派”,也有“无所谓”的;对挫折承受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强”有“弱”等等。班主任可以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学生座位,让一些心理上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学生与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学生同座,以便于他们多接触、交朋友,最终缓释心理问题。
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去做
美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他提出了著名的“做中学”理论,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中各个主要方面,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学生亲自动脑、动手,亲自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
同样,魏书生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也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为教师创造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由此获得了“懒老师”的称谓,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1997年夏天,魏书生给福建龙岩一中初二一个班的学生上了一节语文课。两天后,这个班的一个女同学在《闽西日报》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懒老师给我们上课》。
这位女同学在文中说,魏书生是她见过的老师中最“懒”的一个。他把几乎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推给了学生。首先确定学习目标他就跟学生“商量”,结果是学生帮他说了。然后学生按学习重点逐次“自学”、“讨论”,互相“答疑”、还要“自测”、“自结”。魏老师只是从中穿针引线,没有长篇的范读,没有大段的讲述,没有满墙的板书(那一点儿板书主要还是学生上去写的)。魏老师上课又“轻松”,又“悠闲”,但同学们好像被他用一根绳子把牛鼻子给牵住了,还上得兴高采烈,整节课没时间偷懒,45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同学们却不想下课,希望“再受一点挑拨”、“再转几次脑筋”、“再来几次发言”。这个女孩子最后总结到:“上懒老师的课谁都不会偷懒。怪哉!”
闽西有一句客家土话,叫“猴子累死了,把戏不好看”。这是对老师上课的传统式样最形象的嘲讽。
的确如此,在传统的课堂上,最累的是老师,最偷懒的是学生。老师恨不得把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帮忙写进学生的脑子里。然而学生像老牛拉破车,拖拖拉拉地走,学习效率的低跟老师的高期望值恰成反比。之所以猴子累死了,把戏还不好看,就是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反而被压住了,教师喧宾夺主,还唱得出什么好戏?
那么,魏书生作为一位“懒老师”,他获得了哪些解放?他的“懒功”是怎么回事呢?
魏书生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像时间的乞丐,本来不多的时间又被四面八方分割着。”他在学校的教学和校务工作本来已经够繁重了,但最“烦人”的还不在于学校的事,而是他必须面对的“五多环境”:第一是兼职多;第二是会议多;第三是来访客人多;第四是信件多;第五是稿债多。“太好说话”的魏书生又没学会“拒绝的功夫”,反而让“五多”多上加多。有人给他计算说:“你用于语文教学的时间,仅占你全部工作时间的十分之一。”魏书生默认了。
在“五多”的围剿下,魏书生“只好”走上了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路子。魏书生如此这般地说,当然有“谦虚”、“幽默”,甚至不无“牢骚”的成分,但也足见他的确很“无奈”,需要解脱的办法。
改革怎样深化?他说:“一方面是向自己的大脑深化,更多地开发自身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向学生的大脑深化,到那里去扶植更为好学、善思、乐观、积极、豁达、坚强的我的助手。”
从魏书生的诸多著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魏书生总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新他的教书育人之道:
①深入学生内心,辅助、帮助、协助他要求学习上进的那部分脑细胞成长、壮大。
②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而学生得“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能力”。
③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让学生以我为主,以我为本,自己动手,吃“自助餐”。
④用“商量”法。具体像班怎么带、怎么管、课怎么上,学什么,怎么学,作业、考试怎么弄,都和学生商量,尽可能把事情往学生身上“推”。
⑤给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机会。经常请学生讲语文课,顶多指点一下备课,让学生学会留作业、批改作业和作文;放手让学生出考试题,评考试卷。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就别多事——这一点很关键。还落实承包责任制,把每样事都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做到“冤有头,债有主”。学生有承包教字、教词、语法、修辞的,有承包背诵、默写、课后练习的,有承包检查作业、日记和组织考试、补考的。
扎扎实实地做好了这五项准备工作,魏书生当然可以“偷懒”了。
我们不妨以魏书生让学生自己留作业来具体看看魏书生是如何运用“懒功”的。
让学生自己留作业是魏书生“偷懒”式教改的一个最大的动作。一般说来,考试往往是教师对付学生的最后一记杀手锏,也是当代教师余威仅存的自留地,但魏书生把它也给扔了。
有位同行问魏书生:你当两个班班主任,教一百多学生的语文课,单单“平时测验,刻蜡版印卷子,再评卷统分”这一项活儿,不就把你累坏了吗?魏书生却“饱汉不知饿汉饥”地说:“一点不累”。因为“我从1979年开始就请学生自己出考试题,互相考,然后学生评卷,我怎么能累呢?”
学生出题,开头可能不理想,但练习一个阶段就好了。魏书生的具体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叫自由式。比如学完一个单元,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确定分几种题型,几道大题几道小题,知识的面、题量大小,分数分配,全由自己确定。还有一种叫“规定式”,先共同确定所学单元需掌握的知识及其数量,然后规定单元试题必须从知识点以内出,规定题数,并对每道题的题量、分数也作出严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