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教育走到21世纪的新产物。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它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教育发展到今天,实现教育社会化、个性化功能最好的凭借是班级,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延伸与拓展就是班级文化的建设。
所谓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的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述出来,反映学校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它包括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等。
班级文化,是社会、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整合后生成的文化现象,反映班级这一最基本的教育单位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状态,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班级文化,一般说来具有以下一些作用:
首先是教育导向的作用。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教育导向作用。它可以通过环境布置、开展活动等形式,寓教育于班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树立班级所需要的行为方式,让学生知道班级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其次是规范调控的作用。
班级文化包含了许多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些内容是自己认同的,因而班级文化可以通过自身的感染力,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控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等。
其三是陶冶审美的作用。
班级文化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班级的各项工作得以实现。让学生在班级文化中“会学、会生活”,使学生的思想、性格得到有益的影响,提高领悟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其四是促进发展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为的是促进发展,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班级文化促进班级的发展,它使得一个班级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引领下向着更有生命力、凝聚力的方向不断地前进。第二,班级文化促进个体的发展,它唤起了学生个性学习、生活的情趣,激发了学生个体追求个性健康、积极进取的人格力量,有利于班级与个体共同成长。
班级文化的作用,归根结底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交风……也就是一种文化氛围。因此这种文化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简而言之,班级文化是为人的发展创设一种环境,从而促使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会使得班级文化环境更纯净,更和谐,这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班级文化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呢?
对此,魏书生的途径非常之多,比如他曾在《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一书中介绍过他创建、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的四个做法:
1、《班级日报》节假日不停刊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魏书生看到不同部门办的报常有不同的宣传重点,起到促进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的作用。于是他觉得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班级办一份日报一定能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自动化的能力。
我们的第一期《班级日报》由团支部书记刘勇同学办成了。
先是由几位班干部带头办了5期,以后,就按学号轮流,每人办1期,每天轮到一个人。
有同学问:“星期天、节假日、寒暑期还出不出报纸?”同学们说:“照常出报,《人民日报》节假日还扩版呢,我们怎么反倒不出报呢?”
“寒假一个多月,怎么办报,出了报谁看?”
“放假前,先排列好顺序,大年三十,大年初一……都分别轮到一位同学办报。他可到同学家去采访新闻,反映同学们的寒假生活,开学以后拿来,30多期报纸展览,就是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的再现。”
报纸可以及时反映班级学习生活,报上的内容会给学生们以启迪,以教育,也会给学生们敲响警钟,也有利于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2、课前陶醉在一支歌里。
从1979年开始,魏书生就一届又一届的教学生唱歌。每年都唱,每月每周每天都唱,甚至每节课前、自习前都唱一首歌。
文娱委员刚一起歌,全班同学立即坐直,都把目光集中在前面黑板的中缝的中点位置。教师从外面进来,一看十分整齐,就像一个大合唱队在剧场里把目光都对准了指挥。
长时间对准中缝一点容易疲劳,也使人感觉索然无味。我便要求学生,把视觉与想像力结合起来:要把前面那一点看成一个面,变成一个图像,甚至变成一个小宇宙;那里面有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鸟草虫。总之你唱什么歌,那里面便放映什么图像,那图像是歌词内容的再现。打个比方,那一点就像电视屏幕,唱什么歌,便像输入了那一首歌的录像带,一张口便打开了电视机开关口。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中缝那一点,便映出红日蓝天白云下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的画面,紧接着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们唱着嘹亮的歌,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那一点上显现出巍巍青山、宽阔平原、咆哮的黄河、波浪翻滚的长江等画面。这画面不该是黑白的,色彩越绚丽、越逼真越好。
过了一段时间,我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仅把一点看成画面,看成彩色的图像,最重要的是要调动身体更多的感觉器官,把那图像变成生动、具体、可感知的某种境界,或者那境界从点中走出来,来到我们的身边,或者自己进入那境界中去,参与那境界中人们的活动,和他们一起感受喜怒哀乐。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感觉高山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正登山。我们正在广阔的大平原上纵马奔驰……
……
有同学说:“以前我唱歌总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唱跟没唱一样,有时边唱边想着明天的任务,结果歌没唱好,烦恼延长了,明天的事也没干上。现在全身心地唱歌,我进入歌的境界,才感受到诗歌美、音乐美,真的感到陶醉于诗歌中、音乐中,情操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全心全意地投入一支歌中以后再上课,心情特别好,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前一支歌中,对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能使学生感受到是处于一种兴奋愉悦状态,使意识、下意识、潜意识更好地合作,使潜意识更经常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
其次,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的能力。
3、轮流教唱歌
从农村教小学时起,魏书生便开始教学生唱歌,教中学了,更是每周教一首新歌。让他欣慰的是学生们也愿学愿唱。魏书生成名以后经常需要外出开会,归来后,落了语文课,学生不让补,少教了一首歌,却让他补。
我还记得,我教1981年毕业班的最后一首歌是《我爱祖国的蓝天》。
1982届学生,毕业考试前我教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期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然后,我们集体排着队,唱着这支歌,走向考场,果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后来,我做两个班的班主任,外出的机会更多了,开会两周归来,到家便需给学生补4首歌。
教歌不像讲课。讲课可小声,可轻声,可慢讲,可低声讲。教歌必须唱足调门,高音唱成中音,就坏事了。连续教歌,确实很累。
于是我想起了自己的管理原则,不是班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同学能做的事干部不做吗?教歌这件事,何不交给干部做?于是我每个班找了10名唱歌好的同学,请每名同学备出两节课。这样,一个学期的教歌任务便完成了,既解放了我,又锻炼了学生。
又过了一段,有同学提出教唱歌这件事也可以按学号轮流做。刚开始我有顾虑,觉得教歌不同于写字、办报、干力气活,有的同学连自己唱歌都唱不好,怎么能教别人呢?再一想,试一试看吧,试试并不吃亏。
经同学们讨论,通过了按学号轮流教唱歌的决定。
有同学提问:大家轮流教歌,是不是每个人想教哪首歌曲便教哪首?大家说:“那当然不行,教歌前一两天要把准备教的歌告诉文娱委员,文娱委员认为这首歌适合中学生唱,才能教,文娱委员不批准,就得换一首。”这便成为教歌这条班规的具体规定。
这项班规通过的第五周,按学号该轮到班级唱歌最难听的一名比较淘气的男同学教歌。他平时不是不愿唱歌,他也经常情不自禁地唱,但是总跑调,有人说这是先天五音不全导致的。
第二天就要轮到他教歌了,他很激动,便调查同学们愿意学哪首歌。不少同学觉得他不可能会教歌,便说:“电视正放连续剧《上海滩》,里面的插曲挺好听,可是,你能教吗?”他听了,便去请示文娱委员,《上海滩》插曲能不能教,文娱委员同意了。
第二天教唱歌课,这名同学往讲台上一站,拿出了录音机,把《上海滩》录音带往里面一放,说:“今天咱们学一首新歌,《上海滩》插曲,请大家先听录音机唱一遍。”同学们笑了,录音带的音调能不准吗?
他又说:“下面,录音机放,请同学们小声跟着录音一起唱。”“再小声地跟着唱一遍!”“好!这回,请同学们大声跟着唱。”
20分钟后,他问:“大家学得怎么样?”
“会唱了!”大家响亮地回答。
“那么,男女同学比一比,看谁唱得好。录音机起歌,男同学先唱。”
20多分钟,一首新歌学会了,尽管他没有亲自教,但班级的观念是:一件事有一百样做法,只要把任务完成了,具体用哪种办法都可以。
3年过去,每届学生都学会了100多首新歌。
经过魏书生多年的实践,教唱歌这件事由学生轮流做,基本可行。教歌过程中既提高了普通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
4、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抄一句格言
从一开始教书,魏书生便注意给学生抄格言、警句。后来改为学生按学号轮流抄格言,每天轮一人,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格言,写在黑板的右侧。
每天抄一句格言对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有用吗?
魏书生曾这样说过:
如果有谁说,魏书生班上的同学每天学一条格言,所以每个人都变得积极进取,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你千万别信。每天一句格言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教育力量。
如果有谁说,魏书生班上的同学几年如一日,每天学一条格言,一点用处都没有,学生无动于衷,你也别信。有的格言是千古传诵的,曾经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有的格言是学术界公认的至理名言,曾经成为千千万万做学问的人的座右铭,怎么可能一点作用都没有呢?
确如魏书生所言,格言有它独特的作用,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了这盏明灯照耀,一定要比昨天更明亮。
也许营造班级文化的方法有万千条,但魏书生的做法仍然极具启迪意义,因为他既契中班级文化的核心,又极富操作性,确实值得借鉴。
编排座位有学问
排座位不是一件小事情,学生的座位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将直接决定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打造良好班风班貌,促成优秀班集体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影院看电影都希望有个好座位。在学校上课也希望有个好座位。在学生眼里,安排座位是班级工作的大事,大家都很关注,甚至引起学生家长的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排到一个好位置。班主任老师能否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地完成这件工作,不仅关系到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上的威信,而且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情绪、学习成绩等的波动,这些既不利于班主任开展工作,也直接关系到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编排座位呢?
我们先来看看魏书生的做法:
1985年以来,我们班学生的座位,刚入学时,先按大小个排列,以后随着大家相互了解的加深,可以自愿组合。
组合有两个条件:第一,有利于学习;第二,要四厢情愿。
我常跟学生说,人和人的组合是一门大学问,不要说万物之灵的人,就是简单的物体,再简单一些,构成物体的原子,其组合方式也是一门大学问。
同样是碳原子,呈链状结构排列组合时,便构成了世界上比较软的物质——石墨。而当碳原子呈金字塔状结构排列时,便构成了世界上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咱们再谈人,两个人和两个人合到一起,不一定就是4个人的力量。比如一个书记加一个厂长,倘两个人配合默契,情同手足,患难与共,相辅相成,那么加在一起就完全可能等于3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力量。遗憾的是这样的例子太少了。另一种情况呢?其中一个人老实厚道,谦谦君子,甘心情愿当配角,这样一加一便还是一个人的力量。也有的两个合不来,你定的我不同意,我定的你不同意,或一好一坏,一个创业,一个败家,一个挣钱,一个挥霍,一加一等于零。还有的两个人为了个人权力,在堡垒里拼命战斗,打得不可开交,置党和人民的事业于不顾,结果企业亏损,一加一等于负一,甚至负二、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