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音
声母方面,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古浪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声,如本来声母为c、s、x、q、j,在古浪方言中有时就会变成ch、sh、h、k、g,如厕所—“彻硕”、颜色—颜“射”、杏子—“横”子、腔子—“康”子、街道—“改”道等。古浪话比普通话多了2个声母,即[v]和[]。
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凡普通话中韵母ei,同b、h、m、n、g几个声母相拼的音,在古浪方言中就会变化为其他读音,如北方—“播”方、黑色—“褐”色、每天—“明”天、给—“夹”等。还有许多没有规律可寻的变化,如把普通话中的“白”读作“薄”、“啥”读作“洒”、“被子”读作“篦子”、“这”读作“志”等等。
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古四声中,古平声清声母字现念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现念为阳平,如爬、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现念为上声,如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现念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大致说来,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入派三声”: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入声次浊声母字归去声,入声清声母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古浪民间文学里凡是押韵的作品都按下列规则押韵:在古浪话里将[o]读成[e],所以“波”、“歌”、“皆”合为一韵;寒韵在古浪话里分为“寒”、“先”两韵;“模、支、儿、齐、鱼”合为一韵,俱入“模”韵;“东”韵与“庚”韵读音相近并入“庚韵”;“开”韵并入“先”韵;因古浪话无前鼻韵母“en、in、uen、üen”,所以,“痕”韵并入“庚”韵;经以上分合之后,现代古浪话只有十个韵部,即“麻、歌、模、微、豪、候、寒、先、唐、庚”。由于古浪话韵部少,有许多在普通话里不押韵的字,在古浪话里可以押韵,如“根”、“峰”、“穷”在古浪话里是押韵的;“元”、“该”在古浪话里也是押韵的,而在普通话里上述两组字都不押韵;有些在普通话里押韵的字,如:“安”、“年”在普通话里是押韵的,在古浪话里却不押韵。
二、词汇
古浪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小。方言的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构造方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词语的构造情况方面有差异。
普通话的一部分合成词,在古浪话中为单纯词。其中大部分在普通话中是不能单独成词的构词语素,但在古浪话中却能独立成词。例如:眉(眉毛),眼(眼睛),磨(磨蹭),粘ran(粘乎)等。此外,还有一些结构成语素与普通话不同,例如:喧(闲聊),喘(答应)等。也有少数相反情况,在普通话中是单纯词在古浪话中是合成词,例如,天爷(天),地实(地)。
古浪话合成词中,附加式比较多,且有比较特殊的词缀。词缀式的词汇很有规律,常用的词缀有鬼、日、虫、货、胎、猴、贼、齜,用他们作前、中、后缀,便形成许多惟妙惟肖的方言词语,如精灵鬼、糊涂鬼、讨厌鬼、日鬼、日弄、日顾(理睬)、便宜虫、瞌睡虫、破烂货、次货、懦夫胎、囊齜胎、尿床胎、尖嘴猴(爱挑食的人)、赌博贼、精贼、瞎齜、坏齜、杂爸齜等等。
当然,最常用的词缀还属于“子”尾和“儿”尾。“子”尾如高帽子、张点子、洋昏子、二杆子、神昏子、石子儿、卵子儿、枪子儿、鸡儿、猴儿等。古浪话中单音节词根带“儿”缀的名词比较少,只限于一部分动物名,个别植物及血气名,如马儿、鸡儿、鸟儿、兔儿、花儿、罗儿等等,这里的“儿”是结构成分。叠音名词加“儿”缀的形式,口语中比较多,“如院院儿”、“本本儿”等,“儿”既是构词后缀又具有一定的构形作用,表示小和喜爱色彩。
古浪方言最大的特点是词汇相当丰富。有些方言词汇非常形象,极有意思,如天门梁(天门盖)、鼻疙瘩(鼻子)、呼噜爷(雷)、犟绊筋(死板人)、光棍(单身汉或赌徒)、挖笨子(长相难看前额突出的人)等;尤其是那些用比喻手法构成的词,表现力极强,如石娃子(鹅卵石)、条担(连襟)、辣角子(辣椒)、搓鱼子(一种面食)、顶皮裤(替罪)等;还有一些词汇,其语序正好同普通话语序相反,表达的意思却相同,如言传、利麻、菜蔬、籽种、面情等;重叠式的词汇如形容词红丢丢、胖乎乎、尕几几、绿茵茵、慢腾腾等;名词裆裆裤、把把糖、酒盅盅、尕手手等;古浪方言词汇中,要数表述时令的词较为复杂。普通话中的前年、去年,在古浪话中为前年个、年时个;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在古浪话中为前日个、夜了个、今个、明个、后个、外后个、老外后个等。特指某一时段的词汇还有许多,如半夜外夕(夜晚)、将头里(刚才)、现如今(当前)、那忽子(那时)、改午日(他日)、见天(每天)、夙日夙常(平日)、清早生(早晨)、饭罢(上午)、黑了(夜晚)、后晌(下午)等等。
古浪方言中的有些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也较特别。在人称代词中,除了你、我、他之外,还多出了一个“那”,“那们”,代表第三人称中的他(她)、他(她)们、人家的意思。在临近凉州区的双塔、泗水一带,将“那”改为“价”,意义相同。还有一些疑问代词“多忽子”、“哪嗒”、“咋去哩”,表示何时、何地、何事。
人们相互之间的称谓,古浪话中将祖父祖母称为爷爷奶奶;称父母为爹妈;称叔伯为大大、二爹、三爹……尕爹;伯母婶娘为大妈、二妈、三妈……尕妈;古浪、土门一带将岳父岳母称为大大、大妈,大靖及山区一带称之为姨父姨娘;老爷、姥姥在古浪话中也称为爷爷、奶奶;姑姑在未出嫁前称为娘娘,出嫁后带姓称为姑妈;称妻子的兄弟姐妹为舅佬、舅子、大姨子、小姨子;妻子的娘家人将女婿称为姑爷;熟识的相邻之间相互称谓,必须带姓,如张家爸、王家婶、李三嫂、赵哥、赵嫂等等。
三、俗语
许多俗语、惯用词极富表现力。比如形容一家人很穷,古浪方言中可根据穷的程度不同,一步步深化:“穷得叮当响”、“穷得鬼拔毛”、更进一步就会说“穷得一羊皮捞不出个草花子”;劝两家化解矛盾,说“有捂烂的柴草哩,没有捂烂的事情”、“斗大的麦子也隔磨眼里下”;劝人莫说绝话是“不走的路走三走,不用的人用三用”;说这个人得寸进尺为“蹬住鼻子上脸哩”,骂别人爱管闲事为“猪槽里没食,把狗给急得汪汪叫”;说分工不明为“三家四靠,倒了锅灶”;形容人好事连连,说“风往古堆上刮”;说人祸事较多为“瘸腿上拿的棍敲哩”;说一个人很忙为“忙得沟子里插蜡哩”……用那些惯用词形容一件事更是形象逼真,如称讽刺挖苦别人为“上汤挂水”;打小报告为“点眼药”;心贪为“雁过拔毛”;爱占小便宜且太贪为“针尖上削铁”;不孝子为“无义种”;欺负人叫“要欺头”;给别人戴高帽子为“杠棒”;拿好话哄弄人为“罐米汤”;挑拨离间为“夹麻纸”;诱导别人上当受骗为“冰沟里哨狼”;拼命为“撒死派命”;忐忑不安为“后心里砸芨芨”等等。
有些俗语颇有成语色彩,如八不离谱、花里胡哨、二里巴及、破死烂花、比声浪嗓、梦而不着、稀屎勾带、扁八圆揣、麻哩苦楚、没生扬发、没滋隔味、挠肠挖肚、白眼无故、狼多肉少、冷灰死灶、苦楚麻闹、二佯麻达、贼眉花眼等等。
古浪方言中的谚语颇有特色。有关天气气象的谚语,如:早烧晚烧,烧的天光火冒;燕儿低飞蛇过道,大雨就就到;东虹日头西虹雨,出了南虹卖儿女;雷声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在古浪也有许多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如:立冬三场白,农人笑呵呵;秋水老子冬水娘,黄冰水浇了不长粮;九里天的雪,闹老鼠的药;秋分糜子寒露谷,过了霜降摘果子……有关生活方面的谚语,如:没有乡里的泥腿,饿死城里的油嘴;官走十条路,九条人不知;有钱的娃娃会说话,没钱的老汉力气大;钱到公人手,肉入猫儿口……还有些谚语教导人们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人情不是债,便把锅儿卖;好狗不咬上门的客,好马不踏人的脚;人心要实,火心要空;大处不大丢人,小处不小受穷;铁驴得用铁刷子,歪人得用歪法子……歇后语是古浪方言中的一个亮点,许多歇后语诙谐有趣、意味悠长,如:鹰雀不要笑老鸦——都是一双黑爪爪;麻杆子打狼——一家怕一家;屎爬牛哭妈妈——两眼墨黑;尿脬打人人不痛——骚气难闻;对着镜子作揖——自己恭维自己;阎王爷的告示——鬼话连篇;一碗浆水换一碗醋——尽是酸东西;鹿茸当柴烧——不识货……
第十节名优特产
一、天然产品
(一)、麻黄
麻黄在县境主要生长在北部腾格里沙漠旱麻岗一带,也称草麻黄,俗称坛节草。
麻黄常常呈草本状,一般没有直立的木质茎;有木质茎时,则横卧地上似根状茎,高25至40厘米。麻黄叶子对生或轮生,像鞭鞘,先端直,不弯曲,节间长3至4厘米,直径约2毫米,无明显纵槽。因为生在沙漠戈壁中,麻黄叶子表面呈膜质。
麻黄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中医学上以茎枝入药,性温、味辛微苦,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主治外感风寒、怕冷、发热、无汗、咳嗽、气喘、水肿等症;根亦入药,性平、味甘,功能止汗,主治自汗、盗汗。从麻黄中提取的麻黄碱,能使支气管舒张,为平喘主要成分;并能使血管收缩,有升压作用。目前,麻黄碱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
由于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价格上扬,导致旱麻岗周围的群众对麻黄进行大量的滥采、滥挖,使天然资源量迅速减少,被采挖土地发生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现在县内倡导人工种植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