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植业
1、粮食作物
古浪种植粮食作物的历史悠久,据1974年胡家边乡朵家梁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谷米残部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糜谷种植。明、清两代,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以糜子、洋芋为主。民国时期,兵荒马乱,灾害频繁。“古邑三亩所产难养一人”,民国24年(1935)全县粮食播种30.3万亩,总产量21700石(折合434万公斤)。民国32年(1943)播种43.26万亩,粮食总产量124337石(折合2486.74万公斤)。
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2393万公斤,到1990年就增长为7500.8万公斤,41年增长3.13倍,平均递增5.21%,亩产平均由55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净增45公斤,年平均递增2%。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72.3976亩,总产为1424.33万公斤。相比1900年,粮食总产将近翻了一番。
2005年,国家采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粮食种植面积为65.78万亩,总产为1298.37万公斤。
夏粮作物中主要为小麦。到1995年以后,小麦种植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发展迅速,永良4号、永良15号、武春2号、武春3号、1608、858—40、2014、2910等成为古浪县的小麦主导品种。
种植的夏杂粮有大麦、青稞、豌豆、扁豆等。20世纪60年代,青稞、豌豆在山、川地区种植面积都较稳定,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7万亩左右。70年代以后,随着小麦早熟品种的不断推广,夏杂粮播种面积逐年减少,比重下降。秋粮作物主要为洋芋、玉米和糜谷。
2、经济作物
清代和民国时期,本县所种经济作物只有胡麻、油菜籽、瓜类、蔬菜等。1949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1.4万亩,基本上全是油料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经济作物种植从品种更新、面积增大到产量增加都有了较大突破。80年代以后,山区仍以油菜种植为主,而川区则逐步增加胡麻、甜菜、啤酒大麦、作物制种、金盏花种植、瓜类种植。尤其是啤酒大麦种植和玉米制种,到2000年以后成为本县经济作物的主导产业。
3、绿肥饲草作物
20世纪60年代,绿肥饲草作物主要是箭舌豌豆、芸薹、苜蓿等,目的是翻压做绿肥,轮作倒茬,面积在0.02万亩至0.46万亩之间。70年代种植面积徘徊在0.09万亩至0.33万亩之间。1985年至1988年4年间,全县累计退耕种草2.06万亩,耕地种草15.49万亩,三荒地种草4.14万亩。2000年,种草面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有所增加。
四、耕作技术
1、种植技术
古浪传统的耕作技术主要为耕地、播种、基肥、除草松土、浇水、追肥、收割、打碾等。耕地手段主要是犁、耖、耙、耱。夏禾作物播种一般在“惊蛰”到“春分”间,亩播种量一般为水地22.5公斤,旱地12.5公斤。二阴山区在“春风”到“清明”间播种,亩播种21公斤左右。传统的除草方法为中耕、松土、手铲除草等人工除草。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使用除草剂。在河灌区夏禾作物一般灌2—3次水,分别在三叶期、拔节期、灌浆期。秋禾一般灌3次水。传统的施肥品种为有机肥,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使用化肥。主要品种为尿素、硝酸氨、磷二氨、碳氨、磷肥。收割小麦旱地用手拔,水地用镰刀收割。
2、农艺模式
间、套、带、复种带田形式主要有小麦带玉米、小麦带甜菜、玉米带胡麻、甜菜带豌豆等;间作、套种主要有小麦套胡萝卜、小麦套黄豆、小麦套洋芋、西瓜套大蒜、甜菜套大蒜、甜菜套豌豆、烟叶套大蒜、谷子间作黄豆等。
1996年,已初步形成了以小麦玉米带田为主的“吨粮田”(亩产1吨粮食),以玉米套蔬菜为主的“双千田”(亩收千斤粮,千元钱)以小麦套甜菜、小麦套大豆、小麦套胡萝卜为主的高效立体种植模式。2002年,全县复种经济作物、小杂粮、豆青等面积3.49万亩。2005年,全县共完成间、套、带种面积28.9万亩,复种经济作物、小杂粮、豆青等面积3.17万亩。
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达到规模化。1994年,在川区10个乡镇进行粮食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示范1.14万亩,覆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788.4公斤,较露地玉米663.8公斤亩增142.6公斤。
1995年,泗水乡示范种植的地膜穴播小麦150亩,平均亩产达到了524.1公斤。2002年,黄羊川新开路湾种植的地膜洋芋亩产达2950公斤。由于地膜覆盖种植具有增温效应、集雨保墒、提高水利用率等作用,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2000年,全县覆膜玉米基本取代露地玉米。
山川地区覆膜种植的品种越来越多,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五、良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小麦品种继续沿用民国时期的品种,主要为红光头、红疙瘩、白疙瘩、大白见口、小白见口、大红芒、红火穗、毛麦子、白冰麦、三不齐等。洋芋为深眼窝、洋白山药、紫山药。胡麻为红胡麻、白花红胡麻、蓝花红胡麻等。谷子品种为红毛谷、白毛谷、大黄谷、老来变等。这些品种大都耐旱、品质好、适应性强,但产量低。70年代到80年代,生产队开始选种,有的地方还留种子田,进行精心选种、去杂去劣。90年代以来,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着力推广一些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井河灌区及黄灌区小麦品种以78152-6、武春121、武春选、永良4号为主,逐步取代了陇春8号、陇春9号;同时,玉米品种实现了杂交一代化,中单2号、凉单1号开始示范种植。啤酒大麦重点为匈84。1995年,全县粮食作物良种面积达到66.95万亩,占粮播面积的93%。1997年,油菜推广新品种陇油2号1.2万亩,占油菜播种面积的37.9%。1998年,小麦品种重点推广8132-9、2014、武春2号、永良系列、甘春20号、永良18号等,面积达38.87万亩,甜菜品种以甘糖2号、甘糖3号为主,玉米以杂交一代高产优质品种中单2号、凉单1号、中单3880、掖单22为主,良种面积达100%。
2004年,引进示范种植2002、2003、兰天3号小麦新品种,农大108、金西北等玉米新品种,台湾红、大西洋、夏波蒂、甘农薯系列洋芋新品种,中豌4号、A801、86-276等豌豆新品种,甘啤4号、垦97-5、垦啤2号、8411等啤酒大麦新品种。谷子品种陇谷4号、脱毒洋芋。
六、植物保护
古浪县麦类作物的病害主要有19种,杂粮作物病害主要有7种,豆类作物主要有6种,薯类病害有9种,油料、瓜果、蔬菜病害主要有12种。农作物害虫主要有35种。害鼠10种。
民国以前,农民一般采取上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祭祀虫王别再危害庄稼的迷信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病虫灾害时有发生,1950年,小麦腥黑穗病发生面积为1.07万亩。
1952年开始拌种,1958年,小麦吸浆虫危害严重,防止面积达5.25万亩。1959年,蝗虫大发生,每平方米最高有虫133个。1963年,小麦吸浆虫危害面积达16万亩。90年代以来,随着引黄提灌工程的建成,灌溉,加之小麦连年重茬种植,有机肥投入不足,小麦根病在本县引黄新灌区蔓延为害日趋严重。据1994年调查,引黄灌区小麦根病白穗面积为3.7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7.7%,绝收面积0.05万亩,损失小麦200万公斤,亩均损失54.4公斤。1999年因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对古浪县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吸浆虫危害面积达7.6万亩。县委、肥政府召开了防虫紧急会议,精心部署,认真组织,群防群治,掀起了灭虫保粮的高潮。据统计,这次小麦吸浆虫造成损失小麦410吨。小麦条锈病也是常发性病害。2002年,山区小麦条锈病造成减产的面积达2.94万亩,损失小麦39.1万公斤。2000年以来,豌豆潜叶蝇的发生越来越广泛。全县年均受灾面积12.29万亩,成灾面积5.4万亩,减产幅度8-15%。
七、科技
2000年以来,围绕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引进了许多种植新技术,主要有特种玉米繁殖技术、小黑麦栽培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双低”油菜种植技术、油葵种植技术、饲用油菜复种技术、专用马铃薯种植技术、优质啤酒大麦种植技术、纤维亚麻种植技术、荷兰豆栽培技术、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食葵、针叶豌豆套种技术、优质蒜苗栽培技术、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麦后复种大白菜技术、地膜西瓜大白菜一膜两用栽培技术。
二、农机
(一)、机构县农业机械化机局成立于1966年2月。
(二)、机具耕作运输机具:传统的耕作农具有大犁、耖耧、耙、耱、石磙等。常用的人力农具有铁锨(挖土、铲土、积肥)、木锨(扬场)、头(翻粪、碎土)、锄头、铲子(除草)、杈(翻麦、翻草)等。50年代,开始引进新式农具五寸步犁、七寸步犁、山地步犁、双轮双铧犁。五、七步犁1962年全县已有942部,1990年达到3.6万部。2005年,拖拉机发展到10095辆,三轮车14500辆,农用载重汽车140辆,货运车340辆。
选播种机具:传统的选种工具有簸箕、筛子等,60年代推广使用了一种木制风车,提高工效10倍以上。1981年,全县引进种子精选机13台,1987年,有17台,均由种子部门使用。传统的播种工作是耧,70年代以后,引进12行畜力牵引播种机,山川地区皆适用,发展较快。90年代以来小麦种植推广使用4行播种机。除此之外还有地膜小麦穴播机、玉米点播器等工具。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县机播面积逐步扩大,到2006年,机播面积达48.6万亩。
收获机具:传统的收获农机具是镰刀。土门镇王氏“四锤号”镰刀之锋利、轻便、耐用为最佳。20世纪50年代中期,推广使用畜力收割机。1965年引进大型联合收割机(康拜因)、小麦割晒机,1978年全县拥有15台,80年代发展较快。传统的打场农机具是石磙,骡、马、牛、驴牵引,一般农户家家都有。90年代国家实行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康拜因收割机收割小麦面积逐步增大。
三、林业
(一)、机构
民国15年(1926),林业工作由县实业局管理,后来由建设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林业工作由四科管理,后更名为建设科。1957年,农业科和林业科合并为农林科。1958年,并入天祝县人民政府农牧局。1961年恢复古浪县建制,成立农林局。1970年,撤销农林局,成立农林口革命领导小组。1974年2月,恢复农林局。1981年,撤销农林局,分设林业局,下设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十八里堡林场、土门林场、海子滩林场、昌灵山林场、大靖林场、马路滩林场。2005年,局机关下设办公室、业务股、财务股、林政资源股和公益林办五个股室,下辖十八里堡林场、昌灵山林场、治沙林场、土门林场、马路滩林场、大靖林场、海子滩林场、林技中心等8个科级事业单位和林政稽查大队、森林派出所2个股级单位以及县级马路滩林业总场。共核定编制543名。
(二)、分布
汉唐时古浪森林密布,乔灌木遍地,水草丰茂,鸟语花香。明代万历前,蒙古族不断入侵游牧,骚扰破坏,统治者采取“放火烧山”对策,每年冬初派军队在滩川地区和浅山一带放火,焚烧草木,堵塞泉眼,使入侵者“无水草可恃”,“不攻自退”,致使滩川、浅山林木全部被毁,地表裸露。万历二十七年(1599)筑北部边墙后,林木开始复生。清代林木恢复,发展较快,出现山青翠,水碧绿,田连阡陌,树接天边,“云树苍茫迷客路”的自然景观。
民国30年(1941)以前,三马(马麟、马廷、马步青)轮番统治,“内政紊乱,地方不清,旧规尽废,滥伐大盛,驻军居民,竞相采伐,山中番民,见其苦心保护之林木为人采伐,始则痛心疾首,欲反抗而不能,继亦起效尤,无所顾及,于是,祁连山中仅有之水源林,亦先后破坏,其所存留者,概去悬崖之上,人马交通不使之处,然亦疏落不济,非复昔日葱葱郁郁之天然林可比矣。”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林业建设得到较大改观。全县植被类型多样,呈现高山灌丛草甸向针叶林,山地草原向荒漠植被过渡的特征。南部山区零星分布天然灌木林,主要种类有云杉、油松、山杨、白桦、高山柳、穿地柏等,人工生成的乔灌植被多在平原灌区和风沙线上,北部为荒漠植被,主要种类有白剌、沙蒿、苦豆草等。全县常用树种约有28科49属,129种,主要以针阔叶用材林,灌木和经济树种为主,一般适应性、抗逆性强,生长稳定。
据2005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县林地总面积93.8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1.8%,非林地699.25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8.2%。在林地总面积中有乔木林地20.6万亩(包括十八里、昌灵山两个自然保护站),灌木林地37.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5.8万亩,宜林地29.8万亩,苗圃地0.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1%,活立木蓄积量67.1万立方米。在林地总面积中国有51.3万亩,集体13.9万亩,其它28.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