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货币大战
9192200000045

第45章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货币大战(1)

全球化时代的全球经济现状

近年来,受国内需求推动的美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美国经济这一强劲的势头,就像“龙卷风”一样将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吸到美国本土。现在,美国相比于中国、亚洲和拉丁美洲是更受投资者们青睐的国家。投资者们都认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真正的“新兴市场”。

美国的这种使世人惊讶得目瞪口呆的国内需求,主要是受其国内一波又一波持续不停的高科技革新浪潮带动的。有数据表明,1999年的美国其他消费品的消费总额是3000亿美元,而信息技术产品或者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的消费总额是3120亿美元,相比之下,非信息技术产品的消费足足少了120亿美元。

在美国,无论是公司组织或者是个人都一直投入大量的金钱,来追求着这一浪又一浪的科技革新浪潮的步伐。首先开始的是个人电脑的大量普及;然后是不计其数多种多样的旨在提高和扩展电脑工作能力的电脑应用软件倾闸而出。再则是企业局域网的发展;然后是1996年互联网和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突然出现;再后来是现在的光纤和宽频设施的大量基建式的铺设和应用。

今天,无论是公司组织或者是个人都疯狂地涌向宽频通讯及其在网络上的应用等领域。据调查,2001年2月,速度快到无与伦比的网络二代原型在大约180家著名院校的研究中心、高科技公司和政府部门之间开始运作,另一个“猛削成本”的时代在这一刻开启。然后跟着又出现了脱毫微技术、量子计算学和生物工程学。因为随着人类基因图描述的完成,生物工程学将会开始大量的应用。总之,再往后的20年,科技革新的步伐将会不断加快,其“日程表已经排得满满的”。

这些科技变革的步伐是难以遏制的,因为其不断前进的步伐是由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商业动机来促使的:不可抗拒的“成本削减”需要和生产力提高的商业欲望。美联储曾经想用他们百试百灵的利息率政策来控制这种“有目共睹的”由科技革新引起的国内经济的“过度需求”,但是从事实来看,这次他们是估计错误了。虽然利息率的提高使公司的财务成本激增,但是,美国公司并不惧于此,他们对此的反映是更坚定的运用更新的技术来更快的降低成本。

但是,这种如此美好的景象却没有在欧洲和日本出现。每年,欧洲和日本高科技公司的60~70%的销售收入投资到了美国市场。在欧洲和日本,公司组织和个人在认同和接受信息科技产品和网络服务方面的能力明显比美国弱,慢许多。在欧洲和日本,人们虽然认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确实新奇,但只是将它们当成“玩具”和娱乐,没有将它们与赚钱联系在一起。而在美国,这些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服务已经被普遍的接受为一种能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而新奇和好玩,只是第二位而已。

在美国,富于竞争精神的企业家阶级人数与蓝领工作者比例是1.3:1,这个企业家阶级一直是那些“削减成本”的科技变革的最积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而在欧洲和日本,那种企业家阶级却少得可怜,而且,那些所谓的企业家并不是科技变革的积极拥护者,它们只是一群依赖政府保护才能生存的“关于规避风险的店主”。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美国的经济将会在持续的国内需求推动下继续前进;而欧洲和日本要么通过依赖美国的出口推动经济的增长,要么经济停滞。只要像美国的那种富于冒险和竞争精神的企业家阶级,还没有在欧洲和日本出现,欧洲和日本的社会或企业中的技术革新率还是会落后于美国。这样的话,美国公司的收入或者盈利能力的增长将会是欧洲和日本相应公司的两倍。

一旦这样,将会促使一波又一波的资本争相涌入美国,而造成其他国家——即使是有很高的储蓄倾向的国家——的投资资源流得“一滴不剩”。

于是就出现了这两种现象:美国经济持续自我增长;各个中央银行围绕“资本流动目标”转动,而不是传统“通货膨胀目标”和“货币供应目标”。

欧盟的经济现状

总体而言,欧盟经济的基本面是不错的。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失业率已下降到25年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12月6日发布的欧元区宏观经济预测报告指出,2007年欧元区全年实际GDP增长率为2.4%~2.8%,2008年为1.5%~2.5%,2009年为1.6%~2.6%。其他国际组织的相关报告对欧元区经济的预期也基本一致。

尽管如此,考虑到目前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影响和实体经济面临重新定价的风险,欧元区总体良好的经济前景也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及十国集团央行会议主席让-克洛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说,未来欧元区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下行风险。这些风险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重估对融资条件、市场信心以及对世界和欧元区经济增长产生的潜在深远影响;石油和商品价格可能出现进一步的上涨;由于全球经济失衡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无序发展。

由于欧元区使用单一货币,欧洲央行在区内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因此在决策时不会特别考虑某个成员国具体的经济状况,而是把拥有3亿2千万人口的欧元区的整体利益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与存在地区差异的中国、美国等大型经济体一样,欧元区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对欧元区而言,存在地区经济差异是正常的。由于条约已经把各成员国团结在使用单一货币的经济体内,对欧洲央行来说,重要的是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维护整个经济体的共同利益。

尽管如此,随着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欧洲央行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更为坚实。

首先,在欧元区内部成员之间的货物和服务贸易方面,经济一体化表现得日益突出。从1998年到2006年,欧元区区内货物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大约占到GDP的32%;服务进出口上升了2个百分点,大致占到GDP的7%。在地区贸易一体化不断加强的同时,欧元区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从1998年到2006年,欧元区对外的货物进出口比例增加了9个百分点,大约占到GDP的33%;对外的服务进出口比重大约提高了2个百分点,接近GDP的10%。

经济一体化的第二个表现是欧元区成员国商业周期发展的同步化程度迅速提高。这种同步化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逐步加强。如今,大部分欧元区经济体都处在相似的商业发展周期。

经济一体化的第三个特征是欧元区国家近年来在通货膨胀方面的差异明显缩小,该差异甚至比目前美国14个大城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的通货膨胀差异还小。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欧元区国家之间的实际GDP增长率差异变化情况几乎与美国各地区的产出增长率差异水平相似。

从泡沫中走出的日本经济

2007年日本经济继续保持了总体增长的态势,2007年GDP同比增长2.1%,总量为5029万亿美元,其规模约占世界总量的9%。2007年11月,外汇储备为9733.65亿美元,仅次于中国,位列世界第二位。

虽然经历泡沫经济冲击,日本经济基础条件仍相当好,泡沫经济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害日本经济元气。日本国民教育发达,人口素质居世界前列。科技实力雄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一。民间资本充裕,个人金融资产达12万亿美元。这些都是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长期要素,其发展潜力仍不可估量。

国际国内形成对日本经济10年低迷的认识,既有主观认识因素,也有日本经济自身出现结构性困难原因。主观认识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应看到GDP增速随规模增大而放缓。从1950年到1960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5.5%,1970年到1980年平均为4.6%,1990年到2000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75%。增幅出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数增大。目前日本GDP为4.2万亿美元,其增长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我们增长3.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规模增大,增速自然会放慢。认识日本经济现状,不能回避其巨大规模来谈论增速。

二是与人们对日本经济高增长期待有关。1990年到2000年,日本平均实质GDP增长率为1.75%,同期在7个主要发达国家中,法国为1.8%,英国为1.94%,意大利为1.56%。公认为资本主义优等生的德国同期增长率为2.25%,仅比日本高出0.5%。日本过去10年中经济表现并不最坏。但国际社会不认为英法意经济萧条,这主要是日本经济40年高增长,使人们对日本经济持续高增长形成一种心理期待。

三是日本舆论过分强调经济中的负面因素。日本国民具有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习惯于经济保持高增长,对经济减速缺乏足够承受能力。在对经济现状评估中,往往过分注意较差指标。如某季度GDP环比下降0.5%,同比增长1%,舆论往往只看环比,不看同比,并得出经济下滑结论。但在说明经济绝对量增长上,同比比环比更有意义。

当然日本经济确实存在一些结构性困难,如企业破产、失业率高、需求不足、银行呆坏账等。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一直高调改革,但10届内阁都没有将日本经济带上快速增长道路。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体结构性效率降低。日本护送船队式经济发展产生各种利益集团,以“特殊法人”和“公益法人”形式广泛分布于政经领域,属于非营利组织,享受财政拨款。此类法人1994年时有2.6万多个,享受政府补助金近5万亿日元。这些组织曾为日本企业成长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经济体系逐渐成熟,需要更广阔增长空间时,就成为发展桎梏,并构成国家财政沉重负担。

政府经济组织功能弱化。在政府高度控制下,日本企业自生能力严重减弱。政府推进经济功能仅限于水、电、煤气、交通等公共事业领域。90年代以来10届内阁为推动经济复苏,不断增加公共开支,导致日本目前政府债务高达686万亿日元,是2001年GDP的1.4倍,创下发达国家最差财政纪录,但由于企业等微观主体缺乏活力,经济依然没有起色。

内部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经济持续下滑,国民对经济增长前景普遍失去信心,日本经济陷入消费预期不好,企业生产和投资下降,企业破产,银行坏账增多,失业率升高,消费进一步不足的恶性循环。从1990到2000年,日本消费物价指数年均增长仅为0.7%。内需不足使经济发展失去最根本动力。

对外开放步伐明显滞后。日本经济开放性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1990年到2000年,日本年均外资流入仅为94亿美元,远不及美国1500亿美元水平,与中国近400亿美元规模相比,也差距巨大。在部分产业和技术领域,日本对世界需求考虑不够,实施独立技术标准,如移动电话制式。由于缺乏长远战略,参与亚洲产业分工滞后,如汽车业对华投资战略等,没有分享到近10年东亚经济增长好处。封闭型经济体系导致内部活力不足。

日本经济既有明显积极因素,也存在现实困难,但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是长远的。预计今后日本社会仍将保持高收入、高消费和高福利社会。目前经济受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变革等变量因素影响,短期内不会有明显起色,但也不会出现大的滑坡。如果改革进展顺利,存在两三年内实现经济复苏可能。

人民币VS美元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制造席卷全球,出口贸易热浪滚滚,中国从低端到高端琳琅满目的产品正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属于西方传统市场的领地不断被中国侵蚀,俄罗斯《生意人报》发出了这样的惊叹:“用不了多久,中国军机也会像中国生产的服装一样横扫国际军机市场。”看着经济实力迅猛腾飞的中国,被漫长的伊拉克战争困扰着的美国人又坐不住了,想到该是让转嫁战争损失的时候了,该是分享中国经济成果的时候了,美国强权外交政策,迈开了介入中国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的脚步,加速侵占中国靠血汗工厂的财富积累。

一场美元对人民币的大规模的屠杀正在展开,当下最大的汇率操纵国实际上是美国。你外汇储备少时,它攻击你货币,使你贬值造成货币危机;你外汇储备多时,它力推弱势美元,拉动全球资源价格暴涨,直接打击你外储的购买力,使你数十年经济增长的成果顷刻化为乌有。在这一过程中,对冲基金无疑是美国谋取利益的最为重要的一支“雇佣军”。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让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资金去冲击其他国家,导致暴涨暴跌,最终达成让美国金融机构盈利的目的。而新兴市场国家无不置身于这一国际金融秩序的巨大风险之中。当美国进入金融衍生经济阶段之后,就越来越像一个能够看透对方底牌的“千王之王”,抛出一枚硬币,正面他能赢5000元,反面他也能赚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