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道核裂变:现代经商新观念
9190700000047

第47章 市场经济以义取利(5)

我们不知道福特有否受到过孔子理论的影响,而且我们知道福特绝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理想者,但他的思想和行为种种都已然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诟病,而显得如此富有一种仁德的前瞻性。他甚至认为给予职工纯粹的富足与帮助还是不够的,他打动了在故乡迪尔本教学的祭司长撒毋耳·马季斯——他还俗后成为福特公司一员,担任公司福利部顾问。福特对人的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是如此朴素而具有推动力。他说:“物质生活提高后,就要改善人的精神层面。我自认福特公司应该是那个国家全体人民生活水准的代表,甚至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工作应该是人生的最大享受,而不应令人憎恨。献身于事业的人,他们应该收获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报酬,这对个人与社会都是好的。”

福特的个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的需要不分国界、不分主义,虽然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理由一定要有一致性,但“仁爱”之理想与“人道主义”却有着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我们首先认为人道主义不分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它是超越这种经济政治体制层面之上的另一层概念,非要去区分人道主义姓资姓社的人也一定是非民主的人、反革命的人、希望历史倒退着发展的人):那就是卡尔·马克思对于科学共产主义的观点,“共产主义是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种尊重人、重视人、发展人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表明了人的解放程度以及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并把自己理解为类存在物”。(同上)事实证明,不相信社会主义的福特具备了这种“仁爱”的人道主义的现代意识,他不仅没有毁掉资本主义,反而因发展了资本主义中合理的先进的人道主义的那些精神而使得他本人及其公司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名垂后世。

对于“公正、互惠、共同发展的商业精神”,世界首富巴菲特有着深入而朴素的见解:

“说到成功?我每年的每一天都做我喜欢做的事:和最优秀的人打交道;选择优秀的人成为伙伴,给予公正平等的机会;大家有钱赚;造就一批高级管理人员,让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并且因为快乐而成为富翁,即使他们并没有金钱方面的需要去做这些工作。我们的管理人员中至少3/4已经足够的富有了,但要让大家一起发展并且觉得有意义。”

有的放矢

无的放矢的东西再高贵也无用。理论只有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理论才有其应有的价值。有的放矢,第一个办法是手中有“矢”,眼中有“的”;第二个办法是,有“的”地去找“矢”,有“矢”地去找“的”;第三个办法是,有“矢”的与有“的”的通力合作。

有一个人叫朱泙漫,非常喜欢剑术。他向支离益学习屠龙剑法。屠龙,这技法自然高超,要学到手可不容易。朱泙漫花了3年的时间,耗尽了千金的家产,终于学成下山了。为了检验自己的屠龙之技,他想找一条龙去试试自己的剑法。

他逢人便问:“老伯,你有没有看到龙?”别人摇摇头说:“龙?听说过,但是没有见过。”

他到处找龙,江河湖海,水坑小溪,山坡山洞,龙在哪里?朱泙漫走遍天下,但找不到一条龙。朱泙漫仰天长吼:喂!龙在哪里?

庄子认为,朱泙漫空想而不切实际,他的剑术究竟能屠龙还是只能屠狗,谁知道?

屠龙剑法可能非常高超,但是没有龙,这种剑法学了又有什么用呢?无的放矢的东西再高贵也无用。理论只有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指导实践,理论才有其应有的价值。

现代广告的制作技巧愈来愈高,种类也愈来愈多,企业对广告的投入费用越来越多。做广告为了什么,是要让人们看到,特别是让购买受众看到。不然,你的广告费岂不打了水漂?当前,电视广告和广播广告非常热闹。由于科技的进步,电视有了遥控转换器,转换频道只需手指一按,根本无需起身去换台;收音机也很方便,调转波段和频率简单到只需动动手指头。对于大量的广告信息,许多受众是厌烦的。何止厌烦,甚至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一看到或听到时,手指一按,转台而去。美国广告界称此类现象为“ZAPPING”。如晚间黄金时间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当剧情正处于高潮时,一出现广告,许多观众“大骂”电视台,或者赶快按动手中的遥控器换台,或起身上厕所或干家务活。美国曾发生过一件事:当一部高收视率的电视剧《我爱露西》播映时,每天晚上都发生几次自来水水压突然下降的情况,水厂人员搞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才发现这与广告插播有关。当广告一出现时,憋得难受的人们冲入卫生间大喊痛快。如果做了广告,花了那么多的工夫和那么多的钱,竟无人观看,这不又是一个“屠龙之技”。可惜,我们的广告商们只研究“屠龙剑法”,却不研究“龙”,空有一身功夫。

马路广告、上门广告已成为一种污染。在马路上拦截行人,见一人发一张广告印刷品,真正看的能有几人。上门在人家门上塞广告印刷品,大多数都被取下来扔了。有一幅漫画更是一针见血,一住户门上贴一纸条:“广告请放在废纸箱里,谢谢合作。”墙角还真摆着一只纸箱。广告商和广告策划家们见此漫画,不知有何感想。

报纸上的广告多如牛毛。广告人为了让自己的广告鹤立鸡群,使出深身解数,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报纸读者虽多,但再闲得无聊的人也不会有兴趣瞧那么多的广告。整版、半版、1/4版的广告费,换不来知音,白白浪费了钱财。我们的广告已经陷入误区,广告公司愈来愈多,广告人愈来愈多,广告费用愈来愈多,3个“愈来愈多”换来的是冷淡和厌烦。究其原因就是广告商只管练剑,不管屠龙;只管出广告,不管有没有人看。广告人不能只研究剑而不去研究龙。消费者为什么不喜欢某些形式的广告,消费者容许什么样的广告,消费者不希望在什么环境和什么时间里出现广告,消费者为什么不信某些广告,这些问题不研究透彻,广告的效率和效益就是空话。人们常说,创意是广告的生命,这话只讲对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创意必须被受众认识并接受。

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好的经营理论。我们有孔孟的儒学、老庄的道学,教人修身养性、心智;我们有范蠡、子贡、司马迁的行贾学问,教人经商妙方;我们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诸葛亮兵法”“三国演义”,教人计谋和战略,我们有“贞观纪要”,教人如何做一名老板;我们有“中庸之道”“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的古训,教人处世、公关、团结。但是,我们有这么好的“矢”,却少见射中企业问题的“的”。倒是日本人把这些好东西拿了过去,锤炼一番,形成一套形式是日本的、本质却是中国的经营之道。翻开日本人松下幸之助的经营论著,你可以找出许多儒学的东西,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之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商处世之说。为什么松下幸之助能有的放矢,而我们当代的许多老板却把“矢”和“的”隔离开了呢?

解决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有“矢”地去找“的”,有“的”地去找“矢”。中国高学历中完全经商者不过5%,而在西方,高学历下海的占85%。如果中国老板的学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中国商界必定人才济济。

第二个办法:有“矢”的与有“的”的通力合作。高校、研究所有那么多的营销理论家,却无用武之地。商家在努力提高自身的同时,不妨多与理论家们结盟,让“学院派”式的理论有操作性,也让自己的商海实践多几分把握。许多老板们,肯花大钱搞效益极低的广告、俗而又俗的公关,却不肯花点小钱聘请几位顾问。懂理论的顾问们,可能有一段时间内不发一言,但一旦用心找“的”之后,几句话则可能解决了大问题。

从国外引进屠龙剑也需考察这剑能否派上用场。不能只考察这剑是否锋利,而不考察可有龙可屠。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有时需要从外面引进一些项目。人们都希望引进的项目先进一些,但是先进性还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先进性代替不了可行性,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再先进的东西,如果无用武之地,还不是废铁一堆。

某县一个企业用不少钱从南京机械科学研究所买回一套产品的图纸,回来后才了解到这个产品的情况,结果发现该产品精密度很高,他们厂是无力上马的。他们不接受教训,几年后又从山西大学引进“白酒催成仪”,仅图纸费就花了2万元,实际上产品还在试验阶段,尚未定型。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在武钢投资巨款引进“一米七”轧机,由于对技术设备的配套和综合平衡问题事前论证不足,结果到1979年建成后才发现该轧机运行时所需要的250万千瓦以上的大电网无法满足。一直拖到1982年葛洲坝第一期工程完工,并在河南煤城平顶山又建了一个大型火电厂之后,该轧机才全面运转。

上述两个例子,一个是小企业,一个是大企业,在引进项目时都犯了一个毛病:忽略了“矢”与“的”的联系,只考虑其先进性,却忘掉了可行性。引进先进项目是好事,但是必须有的放矢。如果引进的项目耗资太多,使企业非得砸锅卖铁才能应付,那就伤了元气,屠龙不得反被龙伤;如果引进的项目驾驭不了,花钱买来的机器躺在仓库里睡大觉,这种引进就失败了。如同没电的地方先买下彩电,缺水的地方先购下洗衣机一样,占用了有限的资金,还不如引进点有实效的项目。有些引进的项目在技术上虽然可以驾驭,但是缺乏原材料、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方面的能力,引进的项目还是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引进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一研究应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结论应当是:合理、有利、可行。具体来说,一是价格便宜,符合国情;二是设备现成,很快可以投产;三是有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四是可以使产品上等级、扩大品种。这才是有的放矢。近年来,一些厂家从国外引进了一定批量的二手设备,它们不一定屠龙之剑,但伏虎却不成问题。二手设备并不都是过时淘汰的设备,有不少确实很符合企业之“的”。1987年,大连造船厂得知澳大利亚一锚链厂由于澳币升值、劳动力昂贵等原因,打算出售整套生产线。大连厂经过对设备可行性和先进性的研究,引进了这台二手设备。这套设备首先是便宜,只花了相当于原价的18.5%的钱。其次,从设备抵港到正式投产只用了70天,很快形成了生产能力。引进这套二手设备后,使大连厂原生产等级由4等上升为3等(国际标准),产品品种由6种增加到30多种。大连造船厂引进项目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一则是量力而行,在资金和技术上都能承受得了;二则是较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该引进的项目一定要大胆引进,不然难以改变企业的落后面貌。但是,如果好高鹜远,引进了尚不具备条件的项目,便成了屠龙之剑,就会因图虚名而得实祸。

制度在礼文为在礼

世人心目中的老板风格,是以爱人的高尚精神从事管理,通过富民、教民的管理措施,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老板方面说,把仁爱化为实际行动,对待社会和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造和谐的完美的人际关系和周遭环境。而在管理过程中老板则应严于律己,以“克己”的修养功夫来确保管理措施的贯彻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对员工、对员工、对一切合作伙伴都应当诚恳,尊重与你打交道的一切人群,保持有礼节的风度,在他们心里树立起良好形象,形成宽松与友好的人际氛围。这样才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合作关系的加强,从内到外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

发展是硬道理

也许有人觉得,讲“礼”是中国人的管理概念,西方人不知“礼”为何物,其实不然。请看如下的案例,丹尼尔·I·凯普兰是美国赫兹公司执行副总裁、赫兹设备租赁公司总裁,他在管理和交往中是极为注意“克己复礼”的。他说:“例如,在工作现场,每一个人——包括我——都必须戴上头盔和安全帽。如果我搞特殊化,社会产生一种信息:某些规定并不重要,或老板毕竟在普通员工之上。再如,我们公司在各营业点的露天场地都安置着为本公司车队的车辆加油的加油枪。有时,当我在长时间的归途中经过本公司的某一营业点而又正巧发现自己车内的汽油已所剩无几时,心里也想拿一把唾手可得的加油枪来为自己的汽车加油,但我从未这样做过。如果我被员工看到用公司的加油枪在为自己的车加油,那我发出了一种错误的信号。如果公司的总裁自己也犯规,甚至只犯过一次,那么张三、李四或王五等人为什么就不能犯规呢?因此,每一项规定都应该针对每一个人,这是一条永恒的准则。当你看到有人滥用职权时,你不能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样做会损于你作为老板的信誉和降低整个公司的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