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道核裂变:现代经商新观念
9190700000027

第27章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11)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经商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大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板桥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世上最可悲悯的人,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正是古人所谓“贼是小人,智是君子”,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却持小人之贼心的人,他们最大的敌人即是他们自身。经商与其聪明狡诈,例不好糊里糊涂却敦厚。

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闻于史,心地却十分善良。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之人。糊涂难,难在于人私心太重,自我一热,陡觉得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去斤斤计较。《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坦言陈辞:“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可见,人性确有这种弱点,一旦迷恋私利,心中便别无他物,惟利是图,用现代人的话说:掉进钱眼里去了!

老子推崇“糊涂”。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即大智若愚。“智”与“愚”是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行了。

外愚内智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古往今来,确实有不少智者、仁人,因为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于是,避招风雨就成为一些智者仁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处世安身的应变策略。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苟攸,智慧超群,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20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能谨以安身,避招风雨。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苟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苟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在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214年),苟攸在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苟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苟攸避招风雨、精于应变的结果。

避招风雨的应变策略,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屈求全经商,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

破除大巧必用大拙

有人曾经说:“破除天下的大巧就得用大拙,破除天下的大伪就得用大诚,破除天下的大奇就得用大正。制服天下的大变以至于不变,限制天下的大谋以至于不谋,抑制天下的大争以至于不争。所以,这就宜当守住拙、守住诚、守住一、守住愚、守住让。随其自然,返朴归真,如同婴孩的初生状况,如同万物的生长,如同水到渠成,无可阻挡,也不可强求。”

从这里,便会明白古代有用一愚而制服大智,用一拙而败名将的情况。如果以谋为谋,便不以谋为谋;如果以用为用,便不以用为用。不谋之谋,不用之用,又有哪个人能知道他的谋、他的用呢!直截了当地说,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真诚,要想对付敌人,不得不用诡计;要想守住自己,不如抱守信一,要想对付敌人,不得不用万变;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愚笨,要想对付敌人,不得不用智慧。

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所派的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铉。江南有三个名士——徐铉、徐锴、徐熙,号称“三徐”。三人均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能言善辩闻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铉名声最大。

这一次,南唐宋朝贡,宋廷照例要选派官员做押伴使,去接受贡品。满朝文武都知道徐铉博古通今,都怕因为自己学识不及而丢面子,所以深怕被选为押伴使。宰相也不知究竟选谁最好,就向宋太祖请示,太祖说:“你暂且退下,让我亲自来选吧。”

宋太祖让宦官传旨,要殿前写出10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呈报上来。名单写好,太祖御笔一挥,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并说“就让这个人去吧。”满朝文武见了都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明其意,只得遵旨照办,催促那个被点中的人赶快动身。

那个殿中侍者不知道皇上为什么派他去做使臣,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又不敢间。只好执行任务。他一到船上,徐铉就滔滔不绝地和他谈论起来,说古道今,词锋如云,周围的人都对徐铉的能言善辩惊叹不已,夸他不愧为江南名士。可侍者根本听不懂徐铉谈的是什么,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徐铉不了解他学问的探浅,心想不能在宋人面前丢脸,于是,越发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一连几天,徐铉已经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能说的都说了,侍者始终未与他论辩,徐铉也觉没趣,就不再吭声了。

宋太祖选愚对智的做法,是与常人不同的。如果让智者对智者较量,谁也不会服谁,难说胜负:而让愚者对智者,智者没有对手,也就没有胜负可言。

有时可能是“千人盲目一人明”,不过,这时自己的见解也未必高明。因此,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谦虚谨慎,多听别人的意见。至于采取什么态度,那就要由自己因具体情况而定。

小小聪明常误人

生活中,许多事情总是充满了辨证法的智慧。就拿聪明和愚笨来说吧,聪明的人虽然有灵活的头脑和很强的能力,但往往却容易犯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常见错误。而愚笨的人因为知道自己愚笨,做起事来便十分认真而细心,龟兔赛跑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

世界上的天才不乏其数,但最终能成大事的却廖廖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年少得志,而恃才气傲,最终不得善终。另一方面者是虽有天才,但疏于学习,玩弄小聪明,结果很快江郎才尽,被时代所淘汰。

孔融十岁时,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享有盛名,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他的人,只有那些才华出众、名声很高的人及他的亲戚,才给予通报。孔融来到门前,对守门的官吏说:“我是李家的亲戚。”通报以后,在前厅坐下。李元礼问他说:“您与我有什么亲戚?”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仲尼与您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谊,因此我与您有几代的老交情了。”元礼及其宾客对他的回答,无不以之为奇。

像孔融这样的天才最终为什么得不到善终呢?那是由于孔融恃才气傲,最后触怒了曹操等权贵,所以年纪轻轻还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就死了。而愚笨的人反倒能以勤补拙、成就大业。

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之后,他的名字很快传遍了欧洲大陆,有些人却妒忌这位发现者。一天,哥伦布参加西班牙一个贵人为他而设的宴会。那些妒忌他的人也都出席了。他们都是一些傲慢自负的人,迫不及待地要给哥伦布一个难堪,于是便向哥伦布说道:“你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大陆,那又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对这件事大谈特谈。任何人都能穿过海洋航行,并且任何人也都能像你一样有所发现。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哥伦布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从碟子里拿起一个鸡蛋。对那一伙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直立起来?”

桌子四周的人一个一个地都试了试。结果,鸡蛋传一圈,谁也没有成功,都说那是不可能的事。这时哥伦布拿起鸡蛋,轻轻地将鸡蛋的尖头在桌子上磕了一下,把蛋皮稍稍碰破一点,鸡蛋便直立在桌子上。然后,哥伦布说道:“先生们,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事情吗。”妒忌者们一个个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以竖鸡蛋这件事来说,哥伦布的办法是愚笨的办法,但这种愚笨的办法却是那些自称为聪明的人所难以想到的。“以拙成巧”恰恰说明了这个世界上最普遍的辨证法。

以退为进相反相成

老板事必躬亲,能干的员工只好袖手旁观;一切由老板做主,则当老板忙不过来的时候,员工亦将无所适从。员工,如果刻意叫他如此,已经是被动,他反而偏不如此,或者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这叫作“有意种花花不开”。

老板对员工施加压力,员工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对老板信心和向心都很充分,他会欣然接受;一是对老板信心和向心不足,他就会反抗或阳奉阴违。即使欣然接受,亦是推一下动一步,不够自动。中国人善于感应,便是感他的心,使其产生内力,自己驱使他自己,因而充分自动。

朝三暮四

我们反对只热衷于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形式主义,但形式并非无关紧要。形式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好的形式是促销之方。产品的外形、色彩、机理、包装、品名,商场的购物环境、销售办法,都可以称作为形式,变变它们,也会让人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寓言,名曰“朝三暮四”。寓言虽短,却能给老板极大启发。

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吃。有一天他对猴子说:“从今天起,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晚上给你们吃四升,好不好?”众猴大怒,呲牙咧嘴,表示不满意,嫌少。养猴人又说:“既然你们不满意,那么咱们改改,早上给你们吃四升,晚上吃三升,你们总该满意了吧。”猴子听后大喜,一个个蹦起跳跃,发出嘻嘻的欢呼声。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并无增减,可是猴子的喜怒却被支配着。这篇寓言主要讽刺那些玩弄手法欺骗人的伎俩,后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一个寓言可以有多种寓意。现在我们设想一个新的寓意:一样的东西,改变一下外在形式,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形式并非是无关紧要的表面文章。

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只有内容而无形式,或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同一内容往往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同一题材,可以由小说、戏剧、电影、诗歌等多种文艺形式来反映;同是公有制的内容,可以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形式来表现。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片面地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不可取。写文章虽词藻华丽却言之无物,作报告虽振振有词却空话连篇,生产产品虽包装考究却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经商虽夸夸其谈却办不成一事,似绣花枕头,均乃形式主义。有的企业不讲究练内功,却花钱买什么金奖银奖;有的企业不增实力,却热衷于摆场面、图热闹、搞庆典;有的企业产品越做越差,广告却越做越大。形式主义华而不实,淘空血本图形式,形式主义害企业不浅。

但是,我们强调内容决定形式,反对形式主义,绝不是说形式无关紧要,不是说形式只是消极、被动的东西。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形成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反而阻碍内容的发展。例如,如果把产品的内在质量、功能和结构当做内容,把产品的色彩、外形、机理、包装当做形式,流行色彩、流行造型、流行材质表面处理工艺,提高着产品的总体质量;而陈旧的形、色、质,丑陋粗俗的包装又降低着产品的总体质量。19年不变的黑颜色和方形造型的美国福特汽车,在20世纪30年代被各种颜色和流线型的雪弗莱汽车所代替,便充分说明了形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