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摩西的书
9182800000001

第1章 苦难的历史铸就了千年奇书——犹太人智慧之源犹太人的历史(1)

仿佛一部悲惨史,几千年中犹太人无数次的被屠杀,被驱赶。而给犹太人创造无数动力、造就无数奇迹的来源正是犹太人的圣人摩西。《圣经》中记载的是摩西带领受苦受难的犹太人历尽艰辛逃离埃及,是摩西传递上帝的声音给犹太人指示正确的方向。《摩西的书》中记载了摩西对犹太人的律法与训诲共613条,有248条是应当履行的,另365条是禁行的。《摩西的书》涉及犹太人的信仰、为人、处世、经商、教育、家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犹太人生活与生存所有智能的指南。《摩西的书》成功复活了希伯来语,演化铸就了犹太文化的独特信仰,也成就了众多犹太名人,让犹太人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商人”。

把摩西十诫当做行动指南

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孝敬父母者,福寿长久;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人;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的书》

在世界民族之林,很难找到一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在5000多年的历史中有2000年流离失所、浪迹天涯,而且几经屠戮,宛如穿行在一条炼狱之路上。无论是古埃及时代还是希腊化时期,无论是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还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大肆屠杀犹太人,犹太人一直是被排斥和捕杀的对象,仿佛他们命中注定就是要遭受污辱和迫害。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他们经受了巨大的精神摧残,希特勒的“最后解决”则使600万犹太人死于非命。但是,犹太人在浩劫中从不畏惧,从不丧失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屠夫只能消灭他们的肉体,但不能摧毁他们心目中的圣殿和故土新生的希望。他们具有承受任何压力的忍耐力和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以至于磨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动力和财富,而这一切正是来自《摩西的书》。

《摩西的书》的最初来源是摩西十诫。相传犹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布《雅各》的阿拉伯语发音为叶尔孤白,后来改名叫以色列。他生有12个儿子,在一次灾荒中迁移到埃及,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的优待,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喜克索斯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沦为埃及人的奴隶。

公元前1250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犹太人在穿越西奈沙漠的艰难行进中面临着饥饿、干渴、疾病、劳累以及强敌追袭拦阻的威胁,不少人怀念起在埃及虽被奴役但终究能维持生存的生活,加之他们多年来在埃及受多神信仰的影响,对自己尊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以致在征途中摩西隐居修道时,不少人乘机进行偶像崇拜。为此,摩西不得不在西奈沙漠中停止行进,对离经叛道的人发动了一场“清教运动”,以统一精神信仰。

摩西声称耶和华在西奈山向他传授了十条戒律,作为耶和华给犹太人订立的约法。这十条戒律被刻在石板上,即著名的“摩西十诫”:

一、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信仰别的神;二、不可为自己制作和崇拜任何偶像;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尊名;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五、孝敬父母者,福寿长久;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伪证陷害人;十、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十诫”不仅成为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在迦南的旷野地区生活了四十多年。相传摩西五经就是在这期间由摩西编著的。

摩西五经是犹太民族文化的经典,称作托拉(Torah)。托拉是关于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记载,因此它影响了犹太人关于人类本质的看法。奇特的是,这看法里面同时包括了两种看似互相冲突的观点:一方面人是独特的(unique),另一方面人却是不重要的(unnecessary)。一方面人的生命是上帝给予的,人在上帝的面前没有主权;另一方面上帝给予人(犹太人)律法,好叫人能尊敬这上帝给予的生命。要解决今天科学所面对的伦理问题,犹太人认为就得先寻求上帝对人的要求,借由明白律法(如著名的十诫)的原则来解决冲突。《摩西的书》主讲者的结论是,我们必须根据上帝(指犹太教里的上帝)对人的要求,在影响生命的决定上取得一个平衡。当然,这种决定向来是十分困难的。

犹太人从摩西五经中引申出了民法、商法、刑法和典礼仪式,不断发展形成关系犹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摩西的书》。

关于这本书,犹太教还有另一个版本的传说:

相传埃及王托勒密二世文治有盛名,所建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敕命遍收天下图书”50万(纸草)卷,四方学者云集,为地中海文明圈“希腊化”时期的最高学府。国王听说腓尼基南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奉一部先知所传的“法”(nomos)为“上帝之言”,用希伯来文写成,亟欲翻译入藏。遂下诏解放从腓尼基掳来的全部希伯来奴隶(犹太人),以示敬神,同时遣使节携厚礼至耶路撒冷,请求耶和华圣殿的大祭司协助。大祭司从以色列12支族中每支族选6名学问精深的长老共72人,随同使节南下到亚历山大城译经。国王在港口外的法罗斯岛为长老们盖了72栋风凉舒适的客舍,小岛和王城间有一道防浪堤相连。清晨,长老们进宫请安回来,走下长堤,在明净的海波里洗了手,便各自入屋祈祷,开始一天的翻译。作家雅理斯泰写道:“我问过他们,为什么祈祷前先要洗手?他们解释说,‘手是做事情的器官,洗手就是身心无咎的见证。’浸润于如此美妙而神圣的精神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真理与正义。就这样,他们面对大海,在那静穆愉悦、充满光明的小岛上,全神贯注于托付他们的工作。”

这本上帝之言在第72日译成,当长老们把独立完成的译文拿来一起校对时才发现,那72份译文竟像是听写同一个声音似的,从头至尾无一字不同;拿原文来对照,竟找不到一处舛误!如此,译文之完美无疵,乃因为译者得了神的恩顾和启示,“一言一行都体现了真理与正义”。所以译本被视同原作,也是“上帝之言”。这可说是古往今来的译经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早期的《摩西的书》。

犹太人称《摩西的书》为“托拉”。“托拉”在希伯来语中是“教化﹑上帝的旨意和指示”的意思。这个词是由“教化”这个动词演变成的名词,因此它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上帝的意志可能会在某一天得到实现。就是说,人们行动的指针就是“托拉”,你对此重视还是轻视,你有选择的自由。

重视“托拉”的犹太人的律法观和古代希腊或罗马人将国法当成至高命令的观点不太一样。对于希腊人或罗马人来说,国家和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犹太人则认为,除了上帝不变,什么都是变化的,所以《摩西的书》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人们也在不断地领悟上帝的语言。摩西和以色列民众在西奈半岛接受的律法只是《托拉》的一部分。“托拉”的本质与其说是上帝对于世人的意志,不如说是上帝的善意和慈爱。

用生命捍卫摩西的书

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拉比;为了娶得拉比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

——《摩西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