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与美发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因为将美发需要达到的目标与美发师的设计意图沟通清楚是打造满意发型的重要步骤。再次,事先问清价格,最好请美发师明明白白地估算一下整个发型的价格。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发质不同,做出的发型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有时候发型效果达不到期望值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美发师的技术。最后,消费者还要咨询护理方式,让美发师告知在家整理新发型的方法,特别是明确烫染后的头发该如何进行特殊护理等。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在离开之前索取消费凭证,一旦出现问题,店家自然难以推诿。
7.发生美发纠纷,消费者应当注意什么?
近来,随着美容美发事业的发展,美发项目不断增加,“离子烫”、“接发”等新技术也花样翻新,由美发引起的纠纷日益攀升。但由于人们对美发消费缺乏索要消费凭证的意识,在纠纷发生时,消费者往往投诉无门。
吴女士2003年10月初在一家名为“都是美人”的理发店做了一次“离子烫”,做完后头发非但没有像店家声称的那样飘逸顺滑,反而一根根的掉落,而且掉得明显比从前多。但吴女士认为是“离子烫”后头发受损的正常现象便没太在意。谁知,当头发长出约两厘米的时候,被烫过的部分便折断了,还不到两个月新长的头发已经掉了一半。吴女士这才想到应该去找店家讨个说法,但是由于当初缺乏维权意识,没有索取在那里消费的相关证明,所以只能不了了之。
无独有偶,李女士在另一家“亮丽白领”剪发时也遇到类似尴尬,由于店家的技术原因,剪出的头发令李女士只好躲在家里,直到头发长好了才敢出门。她也想过要投诉或者打官司,可是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任何在“亮丽白领”消费过的证据,只有放弃。
一般生活美容(包括美发)纠纷中,消费者当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投诉或者提起诉讼。而无论是消费者协会的调解,还是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都要经过调查以明确责任,这时就需要证据。消费者首先必须证明曾经在这家店里美容美发消费过,而这就要出示消费凭据。而在有些地区的美容美发行业,消费凭据主要不是体现为发票、收据等,而是如“信誉卡”等凭据。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时,为了日后维权索赔的便利,切勿忘记索要。
8.进行“美甲”的消费者要注意什么?
“美甲”是最近风行的美容项目之一,不少人的审美视线已经从头发转移到了指甲和趾甲。
但是,现在美甲技师良莠不齐、所用材料优劣难分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很多街头美甲摊尽管价格便宜,但是设备却很简陋,卫生设施也令人担忧。美甲师将酒精涂在指甲上,就算消毒了,而用来清洗指甲的水盆是多人共用的,指甲油无标明品牌。为了节省成本,一些美甲师往往使用低档次的指甲油。
目前市场上的美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粘贴仿真指甲;二是将指甲修剪后,在指甲表面绘制图案。修剪指甲时搓掉的表层是指甲的保护层,失去后易引起指甲断裂、颜色发黄或发黑;清洗指甲用的酒精、甲醛等挥发性溶剂,容易阻碍指甲吸收生长所需的营养素。如果美甲设施不卫生,还会造成手指感染,而有些经常美甲的人在卸掉指甲油后,会发现指甲颜色黯淡,甲尖容易劈开。
广大消费者需要美甲时,应尽量到有专业美容师、信誉较好、设备也齐全的美容店进行。
当然,美甲过度也是有害身体健康的,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9.进行“接发”的消费者应当注意什么?
刘女士为了出席朋友的婚礼,特意来到某中心想做一个漂亮的发型。美发师向她介绍了一种美发新技术——接发。原来所谓的接发就是用备用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粘到她的头发上,虽然价格不菲,但是效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刘女士担心这样的头发不能保持长久,美发师却说他们采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技术,至少能保持1个月。于是,为了形象,刘女士一下支付了6000元,让美发师为其接发。几个美发师忙碌了一天,刘女士果然“长出”了一头长发。但是第二天早晨醒来,刘女士发现接出的头发变得乱蓬蓬的,像一堆枯草。刘女士赶忙拿起梳子梳理,可是越梳越乱。无奈时间紧迫,刘女士只好把乱发扎成一束。黯然神伤地参加了婚礼。
几天后,刘女士再次来到美发中心要求退款,但美发中心认为这是刘女士自己梳理不当所致,拒绝退款。双方争执不下,刘女士找到消费者协会投诉。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认为美发中心的辩称并无道理。消费者花6000元接发,不仅没能保持1个月,而且在两天内便失去应有的效果,因此美发中心应对此承担责任。此后,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经过数次调解,最终美发中心给刘女士退还了6000元接发款。
接发是目前新兴的一种美发技术,虽然它不一定像染发、烫发那样直接作用于发根皮肤等,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大的影响,但其成败也关系着人们的外观形象。因此,进行接发服务的消费者,对于维权同样不可大意。各地法律、法规一般规定,在美发结束后,如果消费者在美容效果的保证期内发现质量存在缺陷的,经营者应当采取返工或者补救措施。经营者因技术及操作问题导致明显缺陷的,不构成伤害的,经营者负责全部医疗费用,并支付一定的精神赔偿。发生美发纠纷时,当事人双方可以请消协调解,也可以申请仲裁或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10.进行穿耳的消费者需要注意什么?
穿耳洞,是用器械人为地在耳朵上穿孔,以佩戴耳环达到美化耳朵的目的。穿耳洞这一美容项目虽操作简单,但也是一种医疗美容的手术,需要有洁净的环境和完全消毒的器械。如果消费者到一般的非医疗美容机构,甚至到卖耳环的地方穿耳洞,就是一个危险的行为:首先,不能保证有清洁的环境;其次,所用的器具肯定不能做到完全“一人一消毒”,交叉使用就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如果前面有人用过后没有及时消毒,再给下一个顾客使用,极易造成肝炎等流行病传播。因此,打算穿耳洞的消费者应该到比较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进行,更不要因为穿耳洞事小而忽略维护自己的权益。
11.进行“换肤术”的消费者应注意哪些事项?
所谓“换肤术”,从字面上讲应该是从人体皮下组织层对皮肤进行交换,就像皮肤移植一样,而目前所谓的“换肤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换肤,仅是指通过化学或机械的方法祛除旧的表皮和真皮的浅层,而由新生的表皮代替,并不留任何痕迹的过程。根据作用原理不同,分为化学的换肤方法和机械物理的换肤方法,而“中药换肤术”、“纯植物换肤术”都是化学换肤方法中的一类。
化学换肤术在医学上称之为化学剥脱术。化学剥脱数就是将剥脱药物涂在需要更换的皮肤上,使皮肤发生角质层和角蛋白凝固,表皮和真皮不同程度地坏死、剥脱、随之被新长出的表皮代替,令人焕然一新。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果酸(AHA)换肤术”是用低浓度的乙醇酸(5%~15%)令角质层加速脱落,而高浓度的乙醇酸(50%~70%)可引起表皮的完全松懈,同时加速表皮死亡细胞和受损细胞的脱换率,促进新生细胞生长,从而使表皮和真皮上层的许多缺损得以修复。低浓度的果酸制品可作为化妆护肤品在市场上销售。如果使用高浓度的果酸进行换肤,则需要正规的操作方法。因为它将破坏整个表皮和真皮浅层,而不是一般的化妆和美容。
机械物理的换肤方法包括激光和机械磨除两种,它是通过激光气化还是机械磨除来祛除表皮和真皮浅层,促进皮肤的更新。无论是激光气化还是机械磨除都需要严格掌握祛除皮肤的深度。过浅效果不佳,过深则可能遗留瘢痕。如果掌握不好“换肤”的深度或术后护理不当,均易造成毁容事件的发生。所以做换肤术应在正规的医院由专业的整形美容医师实施。
12.进行“嫁接睫毛”的消费者应注意哪些事项?
张小姐去一家美容院花400元订制了一对人造睫毛,她刚嫁接完右眼睫毛,就直说右眼瘙痒难忍。美容师却说:“胶水有点熏眼,忍一下就过了。”并用棉花棒揉了一下她的右眼。谁知从第二天开始,张小姐的眼皮就开始发痒并出现红斑,第三天眼睛就痛得没办法睁开。为了维权,张小姐病愈后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美容师所用的“韩国技术嫁接睫毛”的化妆箱里除了黑眼睫毛,还有蓝色的、紫色的,分别装在几个塑料盒里,同时配有一瓶胶水、小吹风、镊子等一套不同规格的工具,但翻遍了化妆箱都没发现其厂家、厂址、厂家电话、国家准字号等标志。而且,这样的化妆箱在不同市场、不同美容店的标价差别很大,从200元到800元不等。
嫁接睫毛其实算不上手术,就是将一根根可以乱真的人造睫毛粘在原来的睫毛上。看似简单,但一次却要耗时一个多小时。事实上,这些所谓“进口人造纤维”的假睫毛大多数是用猪毛、狗毛、兔毛加工的,此外也有部分化学物品。不论什么动物的毛发,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有一定的抗原性,如果生产厂家没有处理加工好就很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睫毛嫁接所用的胶水也不是美容店吹嘘的“蛋白质”之类,有的店家甚至用502胶水。可无论什么胶水都会对眼睛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胶水阻碍眼睑腺体的开口,还会引起肿块。因此消费者选择嫁接睫毛时要格外慎重。一要看产品,用在眼部的产品一定要好;二要看技术,美容师技术一定要过关,避免伤害眼睛;三是选择信誉好、卫生状况好的美容机构。
13.美容广告有哪些常见“陷阱”?
当前的美容广告鱼龙混杂,许多都在用各式各样的“陷阱”误导消费者。其常见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1)乱用高科技名词:有的美容广告囊括了现在的很多热门科技话题,如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还出现了“体外超声波吸脂”、“手控负压吸脂”、“生物除皱”、“光子嫩肤”等,诱导消费者,而绝大部分的美容机构根本就达不到这种“分子”、“生物”级别的科技水平。这样的广告属于偷换概念,把一项简简单单的美容服务技术表达得神乎其神。
(2)滥用数字以显科学:有的虚假美容广告信誓旦旦地向消费者承诺:“3天减肥20斤”、“每日减1~6斤”、“百分之百祛斑”等。利用数字容易给人以科学、客观感觉的特性、欺骗消费者。其中还涉及在广告语中混淆概念的问题。
一是将治愈率和有效率混淆。100%的有效率和100%的治愈率差别很大,虚假广告往往把有效率作为治愈率来用。消费者可能用了就会有效果但可能不会治愈,只能缓解。
二是将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混淆。如减肥一般会反弹,而虚假广告却不会告诉消费者这一点,甚至告诉消费者保证不反弹。
(3)夸大其词:这是包括美容广告在内的一切虚假广告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包治”、“一次性”、“永久”等诱惑消费者上当。事实上,这是现有的科学技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的。
(4)乱用新仪器、新技术名词:美容机构在广告中吹嘘如“激光”、“电流”、“低湿”、“超声波”、“磁场”等具有“神奇功效”的各类进口美容仪。但消费者却不一定了解,一种新的仪器要有一定量的适用有效数据报告,通过人体试验证明对人身健康没有危害,才能正式用于临床。
(5)利用人们对“现身说法”的信任:有的广告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用一些貌似真实可信的例子向消费者灌输该美容机构的种种优势。实际上,国家对医药广告的用语及形式均有明确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医疗广告法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等法律、法规规定,药品、医疗器械不得出现以下形式的广告活动:宣传疗效和治愈率;采用“药到病除”、“根治”、“一盒见效”等字眼;保证治愈或者隐含治愈有保证,如“无效退款”、“保险公司承保”等承诺;利用医疗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等。有上述行为的广告都是违法的。消费者对于这样的广告,要加倍小心警惕,因为这里面很可能就隐藏着美容消费的“陷阱”。
14.常见的因美容导致的损害有哪些?
2009年10月底,王小姐在某化妆品专柜,买了1400元的产品,并获赠一张免费护理面部两次的消费卡。第二天,王小姐就按卡上写的美容院地址,前往做免费脸部基础护理。11月底,王小姐又去该处做第二次免费护理,但第三天脸就变得又红又痒,还有些肿。王小姐打电话咨询给她做护理的美容师,美容师说这是一种“代谢过程”,且王小姐的皮肤属于敏感性皮肤,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王小姐听信了她的话,此后又在该化妆品专柜买了化妆品并获赠免费护理卡前往该家美容院。但她却更加难受,脸部红肿不堪,终于入院治疗。医院得出的最后诊断是:接触性皮炎。王小姐发现该化妆品的一系列产品说明书注明,对“敏感性肤质”每周最多只能护理1~2次,而且进行敷面时,要避开眼睛及嘴、唇周围。而当时,王小姐在美容院开卡后,美容师是连着4天给她脸上敷面,然后每隔1天做1次,连眼部皮肤全部敷上。于是王小姐将美容院告上了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