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膝
为苋科植物牛膝(怀牛膝)或川牛膝(甜牛膝)的根。以栽培品为主,也有野生者。怀牛膝主产河南;川牛膝主产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味归经】苦、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①活血通经。本品性善下行,活血通经。用治瘀血阻滞的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及跌打伤痛等。其活血祛瘀作用有疏利降泄之特点,尤多用于妇科经产诸疾及跌打伤痛。如治瘀阻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常配伍当归、桃仁、红花等同用。如治跌打损伤、腰膝瘀痛,可与续断、当归、乳香、没药等同用。
②补肝肾,强筋骨。本品制用能补肝肾,强筋骨,兼祛风湿,尤以怀牛膝为佳。用治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乏力等。可配伍杜仲、续断、补骨脂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注意事项】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补充说明】牛膝有怀牛膝和川牛膝之分,两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祛瘀。此外,另有一种土牛膝为怀牛膝野生品种及柳叶牛膝的根。性味,功效与牛膝相似,而长于清热利咽,活血通淋。主治咽喉肿痛,白喉,口舌生疮,痈肿丹毒及淋病等。用量10~30g。鲜品可至60g,煎服或捣汁饮。
2.威灵仙
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通络止痛。本品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止痹痛。凡风湿痹痛,麻木不仁,无论上下皆可用,为风湿痹痛要药。尤宜于风邪偏盛,拘挛掣痛者。单用为末服,或配伍当归、肉桂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9g。治骨鲠可用30~5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用。
3.白芍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品除去外皮的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主治】柔肝止痛。本品具有养肝阴,调肝气,平肝阳,缓急止痛之效。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量15~30g。
【注意事项】欲其平肝、敛阴多生用;用以养血调经多炒用或酒炒用。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反藜芦。
4.桂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温通经脉。本品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之效。
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胸痹心痛者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伤寒论》之枳实薤白桂枝汤。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5.黄芪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主治】
①补气升阳。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用治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脾气虚弱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药配伍。
本品长于升阳举陷,用治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配伍。
②益卫固表。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以固表止汗。用治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
用治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配伍。用治表虚自汗,常与牡蛎、麻黄根配伍。用治体虚易感风邪者,常与白术、防风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9~30g,大剂量30~60g。
【注意事项】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均不宜用。
6.杜仲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软及阳痿,尿频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注意事项】炒用破坏其胶质,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炒用疗效较生用为佳。阴虚火旺者慎用。
7.红花
为菊科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冠。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祛瘀止痛。本品善于通畅血脉,消肿止痛。为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用治跌打损伤,常与木香、苏木、乳香、没药等配伍同用。其较好的活血祛瘀止痛效力,亦善治心腹胁肋诸痛,如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桃仁、川芎、牛膝等治疗瘀滞腹痛等。本品常配伍三棱、莪术、香附等以祛瘀消癥,用于治疗癥瘕积聚。另外,取本品活血化斑之功,用于斑疹色暗,热郁血瘀者,以番红花为优,因其性凉有凉血解毒之功。
常配当归、紫草、大青叶等以活血凉血泄热解毒。如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载有当归红花饮。近代有以红花注射液肌内注射,治多形性红斑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8.独活
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止痹痛。本品辛散苦燥,功擅祛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要药。凡风寒湿痹,无问新久皆可用。有因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常与当归、牛膝、杜仲、白术等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9.鸡血藤
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茎。
【性味归经】苦、微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舒筋活络。本品能养血活血而舒筋活络。为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的常用药。用治风湿痹痛及手足麻木,肢体瘫痪,血虚萎黄等。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可配伍杜活、威灵仙、桑寄生等祛风湿药同用。近代以鸡血藤糖浆治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或浸酒服,或熬成膏服。
10.川乌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本品善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风湿痹痛。
因其散寒止痛之功显著,又常用于阴寒内盛之心腹冷痛。本品麻醉止痛作用又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g。若作散剂或酒剂,1~2g;入汤剂应先煎0.5~1h。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一般制后用,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不宜久服,生品只供外用。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11.续断
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甘、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①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腰痛脚弱,风湿痹痛。
②疗伤续折。本品味兼苦辛,有行血脉,消肿止痛之效。用治跌仆损伤,骨折,肿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注意事项】崩漏下血宜炒用。风湿热痹者忌服。
12.熟地黄
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块根,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
①补血。本品为补血要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常与当归、白芍同用,并随证配伍相应的药物。
②益精填髓。用于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常与制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等补精血、乌须发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注意事项】本品性质滋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于陈皮、砂仁同用。
13.桑寄生
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和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本品既能祛风湿,又能养血益肝肾,强筋骨。用治营血亏虚、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证。对肝肾不足之痹痛尤为适宜。
常与独活、杜仲、牛膝、桂心等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14.当归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功效主治】
①补血。当归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用于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
②活血止痛。当归补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故可随证配伍应用。用于血虚、血滞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当归既能活血消肿止痛,又能补血生肌,故亦为外科所常用。用于痈疽疮疡。
此外,还能治久咳气喘。当归注射液注入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者。
【用法用量】煎服,5~15g。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则酒炒用。
【注意事项】又通常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