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9173500000027

第27章 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4)

随着士阶层的日益壮大,以及东周王室的日渐衰落,官学的作用越来越小,这时候,私学就应运而生了。春秋中期私学已经出现,到了春秋末期,私学日渐兴盛,已成为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儒家和墨家两家的私学,是当时私学中的显学,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

最早创立私学的人是孔子,他广收弟子三千,出众者七十二人,其中最优秀的十位学生被称为孔门十哲。孔子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推广和传播自己的教育主张,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由其门徒汇集其思想而编纂成的《论语》一书中。孔子所提出的教育主张,强调的教育方法,遵循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注重人品,坚持仁为教育之本

孔子非常注意弟子的人品,对他们的人品从各方面进行考察。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时,孔子办私学教育的声望已经远播于各诸侯国。当时孔子的一些弟子已经有些名气,颜回在众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一些学生便由此说颜回有些愚笨。孔子刚开始也看不上这个一直在角落里默默听讲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观察,孔子认为颜回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笨,这个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是他不肯轻易显露罢了。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终于对颜回进行了正面的肯定。

宰予是孔子喜欢的一个学生,他能言善辩,极能讨得孔子的欢心,同时上课敢于提出问题,这也让孔子很高兴。有一次,孔子到宰予家,发现他大白天在睡觉,孔子看后非常生气,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说宰予这样的人,就像腐烂的木头无法用来雕刻,粪土似的墙壁不可以粉刷涂抹,我都懒得再批评他了。接着,孔子又对自我进行了反省,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对自己的反思,正体现了孔子对人品的格外重视,也说明了孔子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不正确,今后要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孔子提出“仁”的教育观。孔子给仁下了定义,说:“克己复礼为仁。”又对仁这一概念进行了诠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教育观的强调,实质上也就是在说明和谐礼仪对人的重要约束和示范作用。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意思是要做仁德的事,完全凭自己,别人是没有权利干涉的。这也就说明了孔子对仁的推崇和对自我修养的认识。“仁”字在《论语》一书中一共出现一百零九次,统领着全书的思想,这也正是孔子教育观和人生观的核心思想体系。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孔子说出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贫富,不论种类、族类,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对于当时奴隶主阶层只重门第、看重财富的教育是不同的,也在极大程度上扩大了其教育思想的影响力。孔子一直认为,只要这个人有学习的需要,有想要学习的心情,就应该给他受教育的机会。《论语·述而》篇中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他给我拿点见面的薄礼,我从没有不对他进行教诲的。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很多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一贫如洗的平民百姓;既有经商买卖的人,也有体力劳动者,甚至还有人做过强盗,孔子对他们一视同仁,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他们。故《吕氏春秋·劝学》篇中说:“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实无不可。”这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一种肯定,对其教学精神的一种高度赞扬。

三、以“六艺”作为教学内容

“六艺”是指奴隶社会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在孔子的时代,《诗经》《尚书》为儒家所认可,孔子曾对《诗经》做过整理工作,他认识到《诗经》对人们思想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对《诗经》内容的探讨,也就成为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以《诗》、《书》为教学内容,以“六艺”作为教学目标,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基本思想。《诗经》是我国最早形成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作品三百零五篇。先秦时期人们一般称其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才开始称为《诗经》。在《论语》中有许多地方提到《诗经》,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是就其整体思想而言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则是就其功用来谈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则是鼓励弟子学习《诗经》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就诗歌对人们的影响来说的,所有这些,都一再表明了孔子对《诗经》的借鉴和推崇,我们由此也可看出孔子博大的精神形成的源头。

四、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孔子教学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进行不同的教育。如下面的例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两个人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当我听到一个好的见解时,是不是应该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呢?对于子路,因为他平时遇事轻率莽撞,因此孔子只是慢条斯理地看了他一眼,说道:“家里人都在,在做之前至少得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吧。”对于平时遇事胆小怯懦、不敢向前的冉有,孔子则鼓励他说:“你说得对,当你觉得这种主张有道理时,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不要犹豫不决。”这里,孔子对他的两个不同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最好。

孔子能够抓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教育他们,这样,有利于他们优点的进一步发挥,对他们克服掉自己的缺陷也有一定的帮助。这正是孔子看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因而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判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承认学生间存在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这一点,从学生的品德、修养、志向、才能等多个方面去了解学生,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为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作准备。

下面的例子就是孔子与众弟子的谈话,谈的是每个人的志愿,在每个人说完自己的理想后,孔子进行一番点评,从而促进学生朝目标前进。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后。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在孔子的这节课中,主要内容是谈谈自己的理想,每个学生都要发言,而且孔子放下了一本正经的说教传统,以亲切和蔼的面容出现在众人面前,我们面前的好像是一位慈祥温和的老师,询问学生们今天谈谈你们的理想。

刚刚说完,轻率的子路站起来回答道:“我愿意管理一个有着千乘铁骑的强国,这个国家时刻面临着其他强敌的挑战,又遇到饥馑之年,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让它变得强大起来。”孔子听后,淡然一下,问身边的冉有,冉有想了想说:“给我一个方圆五六十里的国家,我花费三年时间去管理它,就可以让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等文化教育,那要期待其他的贤人了。”孔子又问公西赤,公西赤说道:“我不敢期望自己能成为什么,我只是想去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诸侯会盟以及朝见周一天子的时候,我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在弹瑟的曾晳,瑟声渐渐稀落,将瑟放到一边,站起来向夫子说道:“我的想法和他们三个不一样。”孔子听了说:“没什么,大家不过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罢了。”曾晳这才说道:“暮春时节,身上穿着春天的衣服,和人一起到沂河洗澡,顺便再到雾雩吹吹凉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说:“你说得很好,我赞同你的想法。”

事后,曾晳向孔子请教这次谈话的想法,孔子说不过是让你们谈谈志向而已。曾晳问:“那您为什么要笑子路呢?”孔子道:“我经常告诉你们要用礼乐来治理国家,可是子路一上来就不懂得谦逊,企图以强力来获得霸业,所以我笑他。冉有太偏于国家的概念了,认为方圆六七十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国家,这不是错误的观念吗?公西华这个人谦虚得有些过分了,要是他只能做小相,那还有谁能担当大事呢?”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了解每个人志向的同时,也对他们各自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子路的轻率鲁莽,敢说敢做,坦诚待人;冉有说话谦逊,能掌握火候,很有分寸;公西华的谦恭有礼,善于交际;曾晳的卓尔不群,谈吐不凡,应变机智,都可以从这场对话中看出来,尤其是最后孔子对每个弟子特点的总结,既看到了他们身上的不足,又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和肯定,这在当时的时代里是难能可贵的。

五、孔子的教育影响

孔子当时在教育教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很多教育主张对后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系统而全面,他注意对人的教育,而不迷信于天命,这种思想观点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意义,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有着警醒和反思的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它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有所长,也才能学有所得,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认知,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走入课堂中,学到知识成为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把这个方法概括为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整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且揭示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教师要调和矛盾,始终让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我们今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上的观点是一致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3、探讨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主张学习与思考并重,《论语·为政》篇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与思进行了辩证的解释。人们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去思考,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那么就会感到自己所学到的没有用途,只是上当受骗罢了,这与后来孟子提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4、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泛爱众”,对于想要接受教育的,他来者不拒,对他们严格要求,认真教学,让他们获得提高和进步。孔子对弟子的出身、经历并不过于重视,只是对他们的品质、道德十分看重,这在当时人们唯权唯贵的时代,无论如何说都是一种进步。

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敢于冲破官学,开设私学,把自己的思想传给学生,使他们能施展抱负,他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他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