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9162300000012

第12章 教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1)

18.让孩子体会一下爸爸的辛苦

王凯是个独生子,但他却对爸妈缺少关切之情,也不能正确理解爸妈对他的爱心。为此,爸爸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教育孩子。

双休日爸爸骑车带王凯到公园里玩。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爸爸问道:“你觉得骑车有意思吗?”王凯说没骑过,不知道是否有意思。爸爸问他想不想试一下,王凯高兴地表示同意。于是爸爸骑坐到后车架上,双手伸直了把住车把,王凯跨到大梁上骑车,凭自己的操作使自行车滚滚向前,这使王凯兴趣陡生。可他毕竟还小,骑过800米后就有些体力不支了,额头上也渗出了小汗珠。最后他喘着粗气停下来,好奇地问:“爸爸,你骑车带我上学也这么费力吗?”爸爸说:“尽管我力气大些,不过每天也都挺累,尤其是上坡时更费力气。”

星期一爸爸照常骑车带儿子上学。骑到一个上坡处时,坐在后边的王凯忽然跳下来,用一双小手推起车来。爸爸心满意足,真诚地说了一句:“感谢儿子,你现在知道关心爸爸了,这太使我高兴了。”

延伸阅读

教孩子学会体谅别人

近年来,很多家庭患上了“四二一综合症”,即四个老人和一对父母共爱一根独苗,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奶奶六十大寿,孩子非要先吃一块生日蛋糕,爸爸不允许,孩子犯了横:“不让我先吃,你们也别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着说:“我爱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付出12年的爱,得到的回报却是“爱我一天也不行”,令人寒心,发人深省。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冷酷无情、自私自利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没有使他们养成了不懂的体谅别人的习惯。

教育孩子学会体谅别人,要先教孩子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家人。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怎样做呢?

要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多体验,如让孩子关心父母健康,参与家务劳动,父母生病时让孩子照顾,端水送药等。

经常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很必要的,因为只有在他们有了切身体验之后,他们才能领会父母照顾他们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力量帮父母做事,为父母分忧解愁。父母要使孩子懂得:在家庭中,他不仅有享受父母爱抚的权利,同时也有自己应尽的义务。比如,听从父母对于饮食起居、生活制度和用品购买的合理安排,乐于接受父母的正确要求,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在这种和睦的家庭气氛中,孩子自然会尊敬父母。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最大限度地享受爱。如果这种爱仅仅是父母向儿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溺爱,甚至还没有脱离动物的本能。只有把大家给予孩子的爱转化为孩子对大家的爱,才是理性的爱,才是爱的升华。

父母应树立自己的威信

有威信的父母才能获得孩子的尊敬。父母的威信,严厉打骂“打”不来,单纯疼爱“疼”不来,用钱买它“买”不来,反复说教“说”不来。只有在自己模范行为的影响下,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的威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父母的威信来自他们的事业。当孩子闪动着好奇的眼睛开始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工作。比如,爸爸是一位建筑工人,他就可以指着新建的大楼告诉孩子:“这是爸爸亲手建成的,会有许许多多的人高高兴兴地搬进去住。”

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很能干,这种自豪感可以使孩子从心底里尊敬、佩服父母。

有意让孩子觉察到自己的为难情绪

当孩子做了令家长感到头疼的事情时,首先不要训斥,而是用情绪向他“诉苦”。比如孩子乱花钱,父母就可以跟孩子谈谈家里的经济状况和收入来源,让孩子知道并不是父母不愿给自己花钱,而是条件所限,从而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父母认为和孩子谈家庭状况,面子上过不去,而且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其实不然,许多孩子在了解了家庭状况后,反倒能够替父母着想,控制自己花钱。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孩子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机会去买菜、交水电费、电话费等,让孩子知道家里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同时让孩子知道一个家庭的必要开支,体验到生活的艰难。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当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当孩子做了给父母添麻烦的事情时,这其实是培养孩子体谅之心的好机会。比如,孩子从外面拾了一些沾着烂泥的石子回来,并把它们排放在床上玩,这时如果对他说:“床单会被弄脏,妈妈洗床单很累的。”让他知道有人对此感到为难,这便会促进孩子体谅之心的生长。

教子故事

不要奶奶的压岁钱

每年过年,为图个吉利,长辈都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但今年已升入高中的小明体谅奶奶生活的艰辛,打算今年不要奶奶的压岁钱。

小明今年读高一,在班里成绩一直不错,也挺懂事。小明的奶奶以前和他们住在一起,后来老人因住不惯城市的楼房执意回老家一个人住。以前过年,奶奶都要给小明一两百块压岁钱,说是给小明用来买学习用品,但是今年奶奶给小明压岁钱他却坚决不要。小明说:“奶奶,您年龄大了,就那么一点退休工资,平时省吃俭用,我不忍心再拿您的钱了,我现在都是高中生了。”奶奶很欣慰,觉得孙子很体谅自己,但同时也有一丝失落。

晚上,小明边吃饭边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年没要奶奶的压岁钱,奶奶反而显得很失落。”妈妈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不要?你不是一直盼望过年得了压岁钱买MP3吗?”小明说了自己的想法,妈妈也很感动,觉得小明长大了,就说:“你长大了,能体谅大人的难处妈妈当然很高兴,你不花奶奶的钱也是对的,但你要经常去看看奶奶,别让奶奶觉得她老了,我们不需要她了。”

小明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虽然自己不花奶奶的钱能给奶奶减轻经济负担,但给奶奶心理上以安慰也同样很重要。

19.让孩子知道怎样尊敬长辈

丁丁的爸爸听说邻居的父母过来了,于是过去探望了一下。

爸爸回来后,对丁丁说:“今天,我去你李叔叔家了,你知道吗?李叔叔的烟瘾很大,结果由于李叔叔父母在客厅,他居然没有抽烟,只是常常出去,我跟出去才发现你李叔叔在楼道里吸烟,知道为什么吗?”

丁丁不知道爸爸问他这些干什么,老实地回答:“不知道。”

“他说他在父母面前吸烟是对他们的不尊敬,而且对老人的身体不好,所以出去抽,李叔叔很尊敬他的父母。”爸爸很有深意的看了一眼丁丁。

“我也会像李叔叔一样,尊敬自己的爸爸妈妈。”

“不,孩子,不只尊敬自己的父母,还有所有的长辈和别人的父母。”

延伸阅读

让孩子知道孝心需要代代相传

乌鸦是一种通体潦黑、面貌丑陋的小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普遍嫌恶它。然而它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人类学习的美德——养老、爱老。正是这个原因,古书上又称乌鸦为慈乌。

乌鸦妈妈生育了小乌鸦之后,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地觅食喂养自己的孩子们。小乌鸦长大以后,乌鸦妈妈老得飞不动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就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们的妈妈,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小乌鸦找回食物后,乌鸦妈妈就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就像乌鸦妈妈以前给小乌鸦喂食一样。小乌鸦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乌鸦妈妈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因为懂事的小乌鸦知道,要是自己不给妈妈吃东西,妈妈就会饿死。

这就是乌鸦反哺的故事。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不少孩子对待老人不够尊敬,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他做这做那。

现在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家中的地位也逐渐地比老人要“尊贵”许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孩子慢慢地就把孝敬老人这个传统美德给抛到了脑后。父母一定要针对这种现象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知道,孝敬老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

强化孝敬父母教育的重要性,孝敬父母是孝敬长辈的起点,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假如孩子连孝敬父母都不懂,又谈什么尊敬其他长辈?谈什么关心他人?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和老人呢?

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

让孩子尊敬老人,首先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写过一个《爷爷和孙儿的故事》。

爷爷老了,行动不便,吃饭时口水鼻涕一起流出来,儿子、媳妇嫌他脏,不让他同桌吃,把他赶到灶边独个吃。

有一次,爷爷不小心把吃饭的瓷碗打碎了,儿媳破口大骂:“老不死的,以后给你一个木盆吃饭算了。”过了几天,夫妇俩发现儿子米沙拿着斧头像在做什么东西,爸爸问:“米沙,我的宝贝,你在做什么?”米沙一本正经地回答:“亲爱的爸爸,我在做木盆,等到你和妈妈老了用它吃饭,免得打碎碗。”

这时,这对夫妇猛然醒悟,感到十分惭愧,把自己的父亲请回来,并拿出家里最好吃的给老人吃。

故事的道理很明白,父母是榜样,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学习父母、效仿父母。

有的父母,只会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却不会孝敬自己的父母,连带孩子也对老人不尊敬。父母这样的行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不尊敬老人,孩子当然也不会,长大之后,让孩子孝顺父母也是一种奢望。如果父母想让孩子从小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那么就需要在孩子做出不礼貌行为的时候,予以及时的纠正。比如:当孩子对老人大吼大叫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处罚孩子,让孩子对老人道歉;在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孩子抢先拿了东西自己吃,父母要适时教育孩子。如果父母能够在一些小事情上稍加注意,孩子就会养成尊敬老人的好习惯。

让孩子把孝敬老人变成一种习惯

想让孩子孝敬老人,还是需要让孩子形成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才能够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比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给孩子讲“孝”的故事

家长要给孩子讲道理,举实例,让孩子明白长辈辛苦劳动换来了一家的幸福,理应受到孩子的尊敬。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讲一些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故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尊敬老人的习惯。

三字经里有这样两句话: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说的是后汉小黄香孝敬父母的故事。

后汉时期的黄香,自小便是在父母的钟爱下度过的。可是当他九岁的时候,慈爱的母亲突然染病身亡。黄香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于是,日夜思念母亲,形容日见憔悴。因母亲不在,黄香小小年纪就得操持家务。非但如此,他还恭敬地侍奉父亲,极尽孝道,天天给父亲做饭、洗衣,千方百计也要让父亲吃好穿暖。

夏天天气格外炎热,为了能让父亲睡个安稳觉,每次父亲睡觉前,小黄香都用扇子为父亲将枕席扇凉;寒冷的冬天,他总是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体给父亲暖热被褥,随后才叫父亲上床歇息。后来,太守得知了他的孝行,非常惊讶,对他进行了表彰,并将他树为榜样,号召全郡守的孩子都来向他学习。

教子故事

缇萦上书救父

公元前167年,临淄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了医生。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反而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他被押解到长安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儿子,以至于遇到急难的时候,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为奴为婢,换父亲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