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3分钟读懂一个心理学常识
9148700000032

第32章 快乐心理学——心快乐,人快活(4)

可见,友情不仅带来身心愉快,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减少疾病从而延年益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先从友情的定义来看下。

友情一般是指人与人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情谊,互相拥有友情的人叫做“朋友”。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地位和处境。他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他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他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友情是精神上的寄托。有时他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需要一份默契。

一个人一辈子能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此,古人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

有人说,朋友是一扇窗,打开这一扇窗,可以看到另一种美丽的风景。友情是一种最美丽沧桑的感情,有些困苦的日子与朋友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有了喜悦共同分享,有了灾难一起承担,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守望,并且都努力让对方感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也使自己感到快乐,所以,有一个朋友是最值得庆贺的事情。

亲情,永远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随地默默地关注着我们,那是我们幸福的源泉。爱情,给我们激情、自信和甜蜜,尽管偶尔,它会令我们受伤。也许有些情感,本身与爱无关,但当措手不及地失去时,一样令我们疼痛难当。只有多年打磨出来的友情,和风细雨,落地无声。得意失意,如影随形。荣辱不弃,历久弥坚。

友谊是必须双向选择的,人们需要相互了解才能达到最诚实的境界。你从高考成绩方面去选择朋友,显然是不够明智的。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友谊既是快乐之源泉,又是健康之要素。”

朋友,必须相对于两个人而言,只有两个人心性相怡,彼此坦诚相待,才能互称朋友。朋友不受地位、年龄、性别、地域和民族的限制,但缺少了任何一方的真诚,便是自作多情的巴结,便是撂不开情面的敷衍,抑或是表面朋友、酒肉朋友,甚至并不能称为朋友。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一个把名缰利锁看得太重的人,注定是不快乐的。有句话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对势利之人来说,却也贴切。但人生之中也不乏为了朋友易水分离,甘洒一腔热血荆轲式的朋友。有为了朋友摔碎心爱之琴的高渐离、钟子期,才有了高山流水的佳话,虽说寥若晨星,但也流芳千古,至今仍熠熠生辉。

现代人,虽不提倡像荆轲一样为了朋友虽死无憾,像钟子期一样为了朋友摔碎爱琴,但拥有一个以诚相待,以心换心,坦荡宽容的心,善待关爱自己的朋友,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人生如同风云,变幻莫测,难以预料,所以人都有旦夕祸福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在这个时候,如果有朋友给你指点或支援就会让你化祸为福,如果你有烦恼和忧愁找一个朋友诉说就会减轻这些苦恼,多一些快乐,心理也不再那么压抑。放开自己,释放自己,多多地结交知心朋友,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多彩。

心理常识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人”总有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与自己人相处是轻松快乐的。

每天快乐一点点

好心情是使人生愉悦的好伴侣,是人能做到自重自制的清凉剂,是解惑妙手回春的良药。享受每一天,就能精彩每一天,就能体验别人体验不到的靓丽的生活。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才能身体健康、青春永驻;无忧无虑,才会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快乐而不至于衰老。然而现实生活中令人烦恼的事很多,所以就需要自己给自己创造好心情。

送给你几则心理快乐的妙点子,助你一天好心情:

1.精神胜利法

这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卫机制。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的对待而伤感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的精神调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营造一个祥和、豁达、坦然的心理氛围。

2.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一直被国人高悬于堂,它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困惑,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

3.随遇而安

只要不是完全丧失理想的随遇而安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它是心理防卫机制中一种心理的合理反应。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4.幽默调剂

幽默是心理环境的“空调器”。当你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紧张的气氛松弛下来,使人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5.宣泄积郁

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伤忧郁时不妨用这个方法来平和心灵。可以选择的方式很多,比如:与异性朋友倾诉,进行一项你所喜爱的运动,或在空旷的原野上大声喊叫,这样做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

6.听音乐进行心理“按摩”

音乐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很多心理治疗师也通过运用不同的音乐为不同的病人解除各类病症。当你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时不妨试着用音乐给自己做一次心理“按摩”,在音乐的带动下,展开想象,让音乐带走你的不快,平息你的焦虑。

7.改变发型

换一种发型,换一种心情。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都懂得选择适合自己脸型的发型,让自己显得更漂亮。但有候,不妨稍稍改变一下。你可以简便地利用一些小技巧改变自己发型的风格,例如:改变头路,或用丝巾包扎,或戴个小发卡,人自然也生动许多,心情也会不知不觉好起来。

8.泡个热水澡

洗澡可以洗掉沾染你一天的杂质与灰尘,洗掉你一身的烦恼和疲惫。洗澡的过程也是运动的过程,身体的各个关节都在运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加快。洗完澡,还可以睡个香甜的觉,一觉醒来,必定神清气爽,容光焕发。

9.要工作也要娱乐

只知埋头工作,容易缺乏热情,不妨放轻松一点。准备一本剪贴簿,收集漫画、笑话等等幽默的材料,每天不时拿出来翻翻,让自己开怀大笑几声。也可以在工作以外培养一些兴趣,如果你喜欢唱歌,那就周末约朋友去KTV狂吼一番,如果你喜欢跳舞,喜欢热闹,就下班后跟死党去泡酒吧,如果你喜欢安静,就尝试去体会钓鱼的乐趣。此外,绘画、乐器、等等,都可以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当你真正坚持去做的时候,会发现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中,自己就开始变的乐观、开朗。

10.把大自然带进屋内

静听雨打落叶的声音,或望着鱼儿在水中优游的模样,都能给人安详宁静的心境。专家指出,与大自然结合的感觉可以减轻压力。在家中或办公室中种植盆栽,或养一缸鱼都是不错的建议。

发自内心的快乐是不用花钱去寻找的,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用心去营造一个快乐的感觉,花一点时间养成快乐的习惯,每个人都可以是快乐的天使。

心理常识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种集体效应。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有一次偶然发现,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时候,单独训练时骑车的速度要比和多个运动员共同训练时慢20%。后来,他又找来一些小孩,让他们干一种活:绕鱼线。干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是一个人单独绕,另一组是集合起来一起绕。结果发现,一起绕线比单独绕线的效率要高10%。他据此得出结论;个人在集体中活动的效率要比单独活动的效率高。这就是社会促进效应作用的结果。

让自己快乐起来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嘻嘻哈哈人添寿”。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得快乐呢?民间早有“知足常乐”的说法。心理医生认为,要想让自己快乐,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暗示自己

从每天一睁眼开始起,你就要对自己说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不管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毕竟昨天已经成为过去,无法改变。不要让昨天的烦恼影响到今天的好心情,一切从现在开始,让自己快乐起来!

2.培养爱好

人的爱好多,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如集邮、种花、养鸟、垂钓、跳舞、下棋、看书、绘画等,这些爱好可使生活多姿多彩。人的生活倘若陷入单调沉闷的“老调”,就不易感到快乐;而如果能去参加某项新开辟的活动,则不仅可扩展自己的生活领域,而且还可以带来新的乐趣。

3.淡化自我

要想使自己与快乐为伍,首先要不断驱除心理上的烦恼与忧愁。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便是淡化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清代学者陈自崖曾说:“事能知足常惬意,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对于淡化自我、驱除烦恼、保持快乐来说,堪称至理名言。

4.不认死理

看问题要有弹性,要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对任何人和事都不可太苛刻,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烦恼。

5.不过分依赖

在生活中,如果太依赖他人,对他人期望过高,就容易失望。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凡能靠自己争取的,一定自己争取,则可避免许多由于失望而带来的苦果。

6.学会达观

大仲马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珠子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的。”所谓达观就是要懂得社会人生变化的辩证关系,万事如意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实际上万事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是不可能的。

7.学会宽容

是指处理人事关系要豁达大度。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的事难以避免,但只要你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日久见人心,大度集群朋,你的人际关系自然进入良性循环。

8.自我奖励

当要完成一项费时而艰巨的工作时,可将该工作分解成若干步骤,每完成一步就奖励自己一次,使自己多体会成功与被奖励的喜悦。

9.要有一个心理安全带

凡事都应设想一下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结果并制订出应变计划,以便到时从容不迫地应对。

心理常识凡勃伦效应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才卖几十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上万元的眼镜架、纪念表、上百万的顶级钢琴等等,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流通,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炫耀性。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