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3分钟读懂一个心理学常识
9148700000031

第31章 快乐心理学——心快乐,人快活(3)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内心是幸福和满足的。感恩的心扉如同原野上的满天星,在生活的底子上虔诚地绽放,美丽而夺目。敞开心胸豁达地想一想:没有悲苦,哪有快乐?没有琐碎,哪有轻松?没有分离,何来相遇?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明白了这些道理,便能真正体味个中的真谛。正是因为短促而不可知的生命旅途中有太多的烦闷与不平,所剩那少许的愉悦方显得弥足珍贵,并且才更要用心地经营,使它开出芬芳的花蕾。因而,请记得要感恩地生活。怀一颗感恩的心,将会是我们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会使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不要忽视每一道清晨的阳光,因为它带给我们每一天新的希望;不要忽视每一缕和煦的清风,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惬意的凉爽;不要忽视每一张对我们展开的笑颜,因为它让我们的心也因此变得更加敞亮。当我们的每一天乃至一生都在感恩的心情中度过,那还有什么苦恼不会变成幸福和快乐呢?

心理常识莫扎特效应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使人们日益认识到欣赏音乐等传统上被视为“休闲”的活动在脑的潜力开发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小事中寻找快乐

我们今天拥有比前人更丰富的物质享受,比如更精美细腻的食物、更高档的家居水平等等。然而反复和高频的高级享受的刺激,会提高人们对刺激感的需求,使人无法再享受小事或平常生活中的乐趣,从而形成越享受就越感觉不到享受的恶性循环。于是,很多人人麻木了。难怪有不少人评论自己:“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裕,然而却再也感觉不到从前贫穷的日子里那种从小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的兴奋。”我们有1000条理由该高兴,然而却高兴不起来,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幸福的悖论”。

一个人收获快乐的多寡,除与外界因素有关外,还主要与自身的心理有关。人生许多烦恼都是自找的,有的人常常自我画地为牢,用过高的甚至贪婪的欲望追求来囚禁自我,自己将自己推入痛苦的沼泽,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其实,每天都有许多快乐的小事能够让我们高兴,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只要用心我们可以发现鸟语花香、美味的食物、醇厚的友谊和有意义的工作。人要经常想现在的快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作为缓冲保护我们不受悲伤的冲击,也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试着并学会为小事高兴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调节。

有一个心理实验,请受试者在六周内观察自己的心情,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呼叫器,记录他们当时的感觉并评定当时有多快乐。结果很清楚:不起眼的“小快乐”累加起来的快乐程度要远远大于短暂的期望值很高的“大快乐”。一些很简单的小事,比如晴天去外面散步一小时、带小狗去户外遛遛或做手工艺送给亲人朋友,这些加起来的快乐远远胜过“中大奖”之类的短暂的强烈的快乐。

心智是个奇怪的东西,会记得不寻常的事,却忽略一般的事情,例如去注意飞机失事,却不注意每天全世界有四千多次飞机安全起降。我们只记得生命中的大事,而这些大事通常是极端正面或负面的,所以当我们回顾一生,会误认为快乐是建筑在那些重大的事件上,而忽略了每天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小事。

只要能全力以赴,从每天一件小事中得到的快乐也是无穷的。比如,写了一篇日志一会儿就有人回了,就会感觉自己也是被人关注的,并因此而快乐;去开会拿到了一本集邮册,觉得没花钱却得到了一份很有价值的东西而快乐;为朋友的生日送上了一张生日卡,她发短信来告诉她很开心,同样我们也很开心;在赶公交车的时候,正好不用等就来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高兴吗?……过好每一天,每天都为一件小事而高兴、而快乐,那么,我们将一生都拥有充实快乐的生活。

有一天,小孟和一位朋友去逛超市,走过一个货架时,朋友看到有几包糖果掉地上了,他随即弯下腰,拾起那几包糖果,找到原来位置放回。

小孟笑着对朋友说:“又不是你碰掉的,这么大一个超市都人没理会,怎么就你这么积极?”朋友笑了笑回答:“你不觉得整齐的购物环境,会使大家都舒服一些吗?举手之劳,你我皆愉快,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走过去不管,我会一直惦念着这里,想着是不是有人已经把它捡起来了。但是,我现在捡起来了,虽然这是一件小事,可我觉得我为这件小事感到快乐。”

有人把快乐比喻成幽灵,说它飘忽不定很难寻找。而事实上,快乐幽灵并不神秘稀缺,它们成群结队,无时无刻都在人间游荡,犹如雨后的阳光洒满大地。快乐需要我们去发掘,需要我们去寻找。只要我们擦亮双眼努力去寻找,快乐就总会出现在眼前。

有人说,类似于打扫卫生的家常小事就可以让人有小小的成就感,进而感受到快乐。快乐都是靠自己体验的,事情虽小,感触却可以很深,这样一来小事就不小了,就像水滴能汇聚成汪洋大海那样,点滴小事带来的快乐汇聚起来也能成为快乐的海洋,足够滋润我们向往快乐的心田。

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用心去发现快乐,那么他永远也找不到快乐的感觉。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它们都是寻找快乐的根源。只要细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快乐一直都伴随着你。

心理常识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也可称作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善待身边的人

歌德说:“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善待他人能够为我们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能助人走向成功,而且能给人生带来无限快乐。心理学家也指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你就能得到快乐。因为只有懂得善待别人的人才懂得享受别人带来的快乐。

善待我们身边每一个人,才能把我们的快乐播撒给更多的人。尽力去帮助那些比我们更弱小的人们,当他们走出苦难的时候,从他们的笑脸里,我们将会感受到无私付出的乐趣,感受到一种高境界的莫大的人生快意。赠人鲜花,手中留香;赠人美言,唇齿留香;赠人真情,心头留香;赠人快乐,生活处处都流香。

善待身边的人就要勇敢地充当爱的传递者,将爱心与恩惠广为传播。举手之劳的善举于人有利,于己无害,何乐而不为?在爱心与恩惠的传递过程中,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人格魅力都会得到极大的升华与提高。

做人一定要与人为善,无论这个人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否密切相关。人际关系是很奇妙的,在办公室里,仅仅一个桌子的距离,有时心与心好像相隔十万八千里,冷漠的人际关系让人很难露出笑脸,而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却可以默契到彼此心花怒放。这就是与人为善带来的快乐。

好心情可能不是人人都有,也不是时时都有,就好像好天气一样。但是,我们要相信,快乐是可以“传染”的。其实,快乐时时酝酿并盈漾在我们心中,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它传递给每一个人。

两人一起散步,其中一个人先后三次离开了伙伴:第一次是去帮一位拎着箱子的老太太过马路;第二次是给两个正哭泣的小孩子买了两个棒棒糖,让他们喜笑颜开;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并领着那个问路人走了一段路程。每次回来,他脸上都挂着微笑,这让与他一起散步的人也感到了快乐。与人为善,善待我们有幸碰到的每一个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善待身边的人,需要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人难免有一时失误或因一念之差做错事的时候。你能善待他、宽容他,容许他改正错误,他就会心存感激,你也会因此而得到快乐。善待身边的人,就要关心他的需要,并尽量帮他得到满足。善待身边人,在精神上就要使之愉悦,杜绝使用冷暴力之类的心理惩罚。平时也应多用赞美、肯定之词,多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并给予一定肯定。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句祝福的话语,给一个微笑的眼神,都会为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为生活增添更多的快乐。

懂得生活的人,会因快乐而更加宽容,同时,也会因宽容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快乐。善待他人也是方便自己,拥有快乐、宽容心境的人能够用爱与理解调味生活、经营家庭、善待爱情、拥有友情,能够让自己保持最佳心态,平和、轻松、愉快地融入工作与生活。他们明白,善待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将是自己一生最幸福的事,因此,他们更能获得快乐的回报。

我们需要他人的关爱,他人也需要我们同样的关爱。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也要多想想别人,如果只想获取别人的爱,而自己从不付出,那么,身边的朋友就会离我们远去,久而久之自身就会陷入孤立被动的境地。我们应该学会善待别人,用理性、善意、爱心和责任去面对现实生活。只有善待他人,我们才能使自己融入人群,获得友谊,获得信任、谅解和支持,从而得到幸福和快乐。

心理常识多米诺效应

宋宣宗二年(公元1120年),民间出现了一种名叫“骨牌”的游戏。这种骨牌游戏在宋高宗时传入宫中,随后迅速在全国盛行。1849年8月16日,一位名叫多米诺的意大利传教士把这种骨牌带回了米兰。

多米诺为了让更多的人玩上骨牌,制作了大量的木制骨牌,并发明了各种的玩法。不久,木制骨牌就迅速地在意大利及整个欧洲传播,骨牌游戏成了欧洲人的一项高雅运动。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多米诺给他们带来这么好的一项运动,就把这种骨牌游戏命名为“多米诺”。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

友谊带来快乐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友谊。友谊可以给人带来温暖,也可以给人带来鼓舞,更能给人带来快乐。

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访问教授德保罗指出:“友情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比伴侣或家人还要大。”他举例说,在3000名罹患乳癌的护士中,没有密友的病患的死亡率,比拥有10个或以上朋友的病患高出4倍,而有没有配偶则和病患的死亡率没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