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相思莫如宋词
9139800000028

第28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3)

其实,西湖之美,无所谓时节。春色固然美得让人眩晕,其他季节的西湖,又何曾缺少过诗意?夏天的曲院风荷、秋天的雷峰夕照、冬天的断桥残雪,都不会让人失望。来到这里,只要尽情尽意,就能悦心悦目。西湖如此,江南如此,所有的风景都如此。你若心无渣滓,以诚相对,就能看到万种风情。山水云月,多情者见之多情,无情者见之无情,就是如此。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突然间,想起了清代钱塘诗人高鼎的这首《村居》。我总是会很轻易地把这首诗的背景放在西湖之畔。芳草依依的季节,在苏堤或者白堤,如孩提般尽情地放风筝,无疑是极其惬意的事情。此时,已是三月,这里仍是草长莺飞、杨柳如烟。莺莺燕燕的温情暖语,都在翠叶林间或红花丛底,这样的画面,定会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游兴更浓,词人也不例外。

“漠漠香尘隔。”旧时的人们,习惯在寒食节前后走出家门,去泛游春意。此时,在西子湖畔,词人眼中所见,少男少女往来如云,烟尘漠漠香雾迷离。这样的情节里,总有许多相遇相恋的故事。人们来到这里,看似为了游赏春景,却又何尝不是为了寻觅情缘!欢声笑语,沸沸扬扬,并未打破西湖的诗画意境。西湖就是这样,恬静安逸,从容幽雅,有这样的气质,才不会害怕喧嚣凌乱。

“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在极其热闹的时候,词人却笔锋突转,写出了这几句。依《武林旧事》所述,此时日已至午。以上之热闹,是午前情事。至午后画船尽入里西湖,外西湖空荡荡的,没有了船只。于是,在词人看来,半湖的美景,被白白闲置了。

“闲却半湖春色。”这是词人极得意之句,其审美情趣也尽在其中。当所有的画船划过西泠桥,外湖看似冷清,却给了词人难得的宁静。此时,他可以悠然地坐在那里,从容欣赏湖光水色,这是何等自在的时光!

随后转笔写湖堤上的情景。上片既已说了画船尽入里湖,湖面闲却,湖堤上游人便突现出来,写他们,既是对游湖场面的补写,又是对湖上画船的衬笔。垂柳的湖堤,刚刚漫起烟雾围着树荫凝成翠碧。映衬出帷帘下俏丽佳人的秀眉,还有湖堤上英俊男子勒马游戏。那样的画面,时隐时现,非常别致。

“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不知不觉,已是黄昏。越是美丽的事物,就越是来去匆匆。游人渐渐散去,暮烟生于湖上,无论是梨花还是杏花,都将被暮色笼罩,面对清明时节的凄冷。

苏轼《西江月》: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刘学箕《贺新郎》:回首春空梨花梦;周密《浣溪沙》:梨云如雪冷清明。无论如何,梨花梦冷,都是令人悲伤的情节。但是这几句写春残的用语虽冷峭,词人毕竟身在西湖,有暮霭沉沉,有清风徐徐,有月色依依,有水波粼粼,加上心境恬淡,醉意也并没有消减多少。

“歌管酬寒食。奈蝶怨,良宵岑寂。”这里,词人总结了全天的游赏活动。寒食、清明,时节相近,游事亦相接,界限不必截然分开。节日的气氛在歌管声中渐渐消逝,却是借蝶怨写热闹后的凄清。飞绕花丛,翩翩而舞的蝴蝶也怨这样的夜晚太寂静。但是那又如何?喜欢寂静的人,自然明白寂静的好处。西湖的夜色下,总有人安坐湖畔,这才是真正的归依。

词人便是如此。在词的最后,他用清雅飘逸的笔意写出了他对于游人散去后西湖夜色的留恋: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没错,满湖风动涟漪,碎月层叠,似花簇摇风,如此良辰美景,怎能舍得离去?这就是词人的审美情趣。他独爱寂静,烦厌喧嚷。所以,无论是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还是游人散去,西湖归于岑寂,他都是无比欣喜。

来过,便不曾离开!这样的字句,不仅仅属于乌镇,更属于整个江南。西湖,这烟水之间的画境,你只有洗去尘埃,将身心完全安放在这里,沉醉云水,触摸烟霞,才能与那画面融合,才会蓦然间不愿归去。偷得浮生半日闲暇,来到西湖,甚至不需要春暖花开,甚至不需要染柳烟浓,只需要在湖畔走走停停,便是悠然的归梦。

辛弃疾·青玉案: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繁华与寥落,总是相隔不远。总是在不经意间,繁华落幕,只留下几许尘烟,散漫在时光杯中,饮不下,醉不成。尽管如此,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还是让无数人趋之若鹜。追名逐利的人们,愿意在繁华深处,打捞生命的光华。可惜,很多时候,在繁华中得到的东西,也会在繁华中失去。繁华如梦,人间如梦,所有的聚散得失,冥冥中早已注定,谁也强求不得。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有远方。为了寻梦,我们可以过山过水,过缥缈云烟,过浮沉变幻。但是不管走了多远,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都应该在心底留一方水土,可以养花种豆,看云听雨。人潮拥挤,世事无常,当我们终于疲惫不堪,至少还有个地方,可以落脚。

很多时候,我们寻找了许久的东西,或许就在不远处,灯火阑珊的地方。繁华中的人们,若能看透世事沧桑,就会明白,舞榭歌台、华屋良田,都只是过眼云烟。与其身陷繁华,与喧嚣为邻,不如远离喧嚣,与山水相依。

如果没有最后几句,这首词或许早已被人们遗忘。可是,八百多年后,人们依旧对这首词念念不忘。人们总是相信,穿过人海,穿过尘烟,总会在灯火阑珊之处,遇见所要遇见的那个人。那夜的辛弃疾,是否曾遇见让他为之痴狂的女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灯火阑珊处,是他的归途。

辛弃疾出生时,大宋王朝只剩半壁江山,偏安在江南,王侯将相,很少有收复中原的勇气。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所以,少年时代的辛弃疾,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那时候,意气风发的辛弃疾,有着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辛弃疾声名鹊起。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但是很遗憾,此时的南宋朝廷,似乎早已忘记了河山破碎的耻辱,只愿偏安江左,醉生梦死。他所写的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被朝廷置若罔闻。满腹经纶的辛弃疾,只是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豪迈倔强的辛弃疾,注定难以在官场立足。于是,在淳熙元年(1174年)前后,写下了这首词。可以看出,这里有欲补天穹、无路请缨的愤懑,也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开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火树银花不夜天,如果你喜欢这样的绚烂,那么你应当知道烟花易冷。不久之后,烟火熄灭,皓月照着的就是满世界的荒凉。但是,人们喜欢这样的狂欢,就像喜欢醉人的繁华一样。

似乎,时光从未陈旧,人世从未更改。元夕夜的花灯,如东风吹开了花树,营造出无边的华美绚丽。东风无力,吹星如雨,不是梦境,胜似梦境。显然,此夜的灯火,醉了无数人!习惯了江南暖风的人们,很愿意沉睡在烟花般的梦里。这样的元夜,他们或许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