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曰:本大臣奉命聘问贵国,因乐与贵中堂晤谈之所以者无他,种臣在国忝承宠任,亲履外务,愈精于外事愈知两国紧邻之谊不可不厚,欲以此番倾心剖胆为表平生也。本来,我国起初疏于外情,以仿照贵国之例而与西人结约。后得以自行研究欧西各国互相交通之理,观之而知贵国不明西洋之事情。以堂堂中华而受彼之欺侮不少,欧人之视贵国,简直如同土耳其埃及之类耳。夫土耳其之一国跨东南西三大洲,古称强大为欧西所畏。而其俗顽固,竟然为欧人所征服,至而今为可怜之极者也。我国知之,不得已万分悔悟自怨。遂求欧西之法,幡然改变国俗,要剔正其约例,在于将来更张我国之主权。兹种臣任外务以来,于交通上,读彼国公法内政等书,虽处事亦揆情度理,未有如贵国经史之明白快通者。今也日月所照,殆知孔子之言,无不以为圣人。苟为政者,中外同一理也。种臣读汉籍一万五千余卷,本此而施外务、而治外事,外人不从其妙契,焉能到此?现在承我皇上之信任弥深,各国之所倚望弥重,谏则听,言则行。比之昔日,大有改观。是以外人视余,谓日本为文明之机器。种臣内承圣恩,外荷知望,从事至此,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试请(让我)评论贵国之往事。文王西夷之人也,其后武成而君临中国。若周公早倡率诸侯开发西域,则土耳其以东以南之地,尽属中华。同为君子之国,且亦有抚欧西之势。而乃矜华鄙夷,独谓君子之国,以至今日与欧人交,反而与其所鄙之土耳其以东之蛮种视为同类。事之相反何其如此之甚哉!昔日遽伯玉耻于独为君子,何故以中华教化夷狄,亦不能为君子?自古以来于兹数千百岁,自夷出迁夏而为君子之国者多,用夏变夷而为君子之国者少。予由是以知夷之于中华常耻勉故强而能兴,中华之于夷自矜怠故弱而必亡。
彼皆色变。
我曰:是真话也。诸公莫怪。夫夷亦人国也。以君子待之则为君子,以蛮夷待之则为蛮夷,皆由我为之也。今天下之列国皆有伦常,以其御家邦,推施于蛮夷,唯恐不及。是亦尧舜禹汤文武之新有其道也。此时如我儒不苏,必有难对古圣之事。而贵政府既与各国交通,独不讲究西洋之事,其可乎?贵国不究洋理之说,盍诒予者乎?座上董大人所序之万国公法,于贵署之同文馆所翻译刊刻,钦使各等之品乃至款待之制,判然无不明白。而尚得谓中国未知公使之等级乎?本大臣始至天津,于与李中堂会晤前,曾论如宾有礼,主则以选之也。今我皇上既敬贵国如此,则本大臣固信必以贵国皇上之有所选,冀贵中堂三思之。
彼曰:闻贵大臣之高论,句句针砭,殊为佩服。顾我中国从来与各国交,未尝不推诚致敬。然有所嫌者,西人之弊在甲国请得其一,则乙国又望其二。营营其来,惟利是图。揆之情实由各为本国而贪奏奇特,故我中国务杜无餍之求,以至于不得已而仅执公平,约略容之而已。如近日商定觐见之仪,亦为防止他日彼等别开生面也。是以今日如为贵大臣更制款待之礼,甚有碍难,奈之何耶?
我曰:现在驻京各国公使皆二等以下也,独本大臣以头等而来,而贵国以头等接待,何碍难之有?昔春秋之时,列国互遣使者,以会盟聘问而通两君之好,若接之而无等级,何以别上文夫中大夫乎?本大臣当外务,常拟之以春秋,尤觉得当。方今天下万国之诸君,结义同心,以事上帝。比之周时,上帝天王也;万国之君,诸侯也。故各国当遣其大夫会盟聘问。贵国自为诸侯之国,接之则可;若欲以天王自居,则不可也。扇上所作,此意具在,惟贵中堂察之,速奏定谒见之期。
彼曰:必俟王爷上署商议之,而可回复。
我曰:本国外务之事猬集于我一身,现在虽有代任之人,遇有大事则必来关会本大臣。惟海路往复甚远,每多不便,是以促余早归,无事不可久留。如贵中堂且与王爷议,请转致余向贵中堂所陈之言,速为奏定。且望贵国皇上能体认接待日本国使头等全权大臣,以答我君敬礼聘问贵国之谊。
彼曰:且容王爷之议定回答。《大日本外交文书》第6卷,第147—153页。(史料③)6月21日,副岛派柳原前光、郑永宁到总署说明台湾生番事件,总理大臣毛昶熙、董恂及孙士达接话。柳原曰:我副岛大臣谒见贵国皇上之议于昨日已谢绝,即促归装。然我大臣愈益冀望两国和好之巩固,特命某等报告贵政府也。
彼曰:愿闻其旨。
柳曰:贵国广东省玛港之地,闻今为葡萄牙人占据,不知果然乎?
彼曰:葡人自明末假寓此地,我国初仍其旧贯未改,至咸丰末年,照各国结约之例,议立条约,因揭以葡人纳地租之事,是以彼国至今物议纷延不决,本约互换未遂。
柳曰:现今自葡国派遣官吏专自督民行政,然此地为彼国之属领者乎?
彼曰:否。所谓久借不归者,焉得为彼之所有哉!
柳曰:然于玛港发生有关我人民之事件时,贵国能够承诺为我政府会同办理否?
彼曰:此非我政府所能办理,彼尚借未归故也。
柳曰:玛港之事既得闻命。兹朝鲜介立于贵国与我国之间,两国往来已久。前年,美国驻京公使将有事于彼国之前,托书信于贵衙门,请求寄与朝鲜之时,贵国有答曰:虽称彼为属国,至于内政教令皆不干预。由是亦果然乎?6月18日,副岛率平井访美国公使。美国公使为其出示1871年清政府就朝鲜问题致美国方面的一封信,全文如下:“迳启者。本年正月十七日准贵大臣照会称本大臣,今年派充出使朝鲜之公使,往议交涉事宜,拟先致函于朝鲜,请待寄至该国等语,本衙门以朝鲜虽系属国,一切政教禁令,皆由该国主持,中国向不过问此信。即由本衙门奏,交礼部转达该国,有无回音,难以预度。已与贵大臣言明,当于正月二十二日具奏,请由礼部备文,将原函转交朝鲜,并知照礼部去后兹准礼部覆,称已于二月初二日具奏,将原函封固,送交兵部由驿转递,并声明中国于所属各邦礼部旧章,实无待递书函之事,现虽奏请办理,乃一时权宜之计,通融格外,以后不能再递等因,相应奉闻。专此佈泐,顺颂日祉。二月初八日。”《大日本外交文书》第6卷,第175—176页。
彼曰:称属国,为循守旧例,存册封献贡之典而已,故如此回答也。
柳曰:然如彼国之和战权利,自贵国亦绝不干与乎?
彼曰:然。
柳曰:以彼国亦我近邻,我大臣现望与彼交友,故于此最为注意也。又贵国台湾之地,往昔为我国人及荷兰人、郑成功等占据,而归贵朝之版图。而贵国仅治岛之半偏,其东部土蕃之地,全然为政权所未施及,蕃人自为独立之姿。前年冬,我国人民漂泊于彼地而遭掠杀,故我政府将欲出使而问其罪。惟蕃域与贵国之政府犬牙接壤,我大臣以为未告知贵国而兴此役,万一聊有波及贵辖之事而无端受其猜疑,忧虑两国自此伤和,故预先说明也。
彼曰:本大臣等只闻生蕃掠杀琉球国民,未知系贵国人之事。本来琉球国是我藩属,彼时琉民自生蕃脱出者,由我官吏救恤而渡福建,由总督加以仁爱,送还本国。
柳曰:我朝抚字琉球尤久,中叶以降附属萨摩。况今大政日新,以一民亦莫非其臣而弥务抚恤,见以野蛮而害我王臣,我君不得不用保民之权专伸其冤。而谓琉人为我国人何妨?且问贵国官吏既云救恤琉民,不知其如何处置其行暴杀之生蕃?
彼曰:此岛民有生熟两种。此前谓服我王化者为熟蕃,置府县以治之;谓其未服者为生蕃,置之化外,不甚为理。
柳曰:此说我国人皆知。彼蕃掠杀他国漂民之事凡有多次,贵国一直未曾处分,蕃日益暴横,故今若他国征之,岂惟蕃地,即便置有府县,亦或不为贵国所有。此后以杀人之故而此岛为外国占据,如自安南之法领、广东玛港香港及俄之所得黑龙江一带,波及我国北虾,而我南海中复滋一患害,导致诸岛之危,因此我政府谋直往征之。然我大臣为保重两国之友好姑且控制众诤,因此奉使之便,明告贵政府以避免猜疑。然复理外化之地,完全不干涉贵国,可无优越之忧。此事我政府本不欲告知贵国,惟我大臣以外务之重任,若因惩一小丑而至失邻国之和,何以对天下?且我国勇敢胆略之士,闻琉民遭害之事,皆为之切齿而愤懑填胸,策动政府问罪,若不令此气消散,势必引起滔滔激乱而不能防。越境为寇,日不可待。是亦为两国无端伤和之源,其断不可不防。万一至此而伤两国之和,则我皇帝今日遣我大臣聘问贵国皇帝而换约缔好,究竟何用?是发自我大臣公心而来之一团好意也,请谅察之。
彼曰:未制止生蕃之横暴,虽为我政教之所不逮,然生蕃杀琉民时,福建之总督救护难民,因有报奏之文书,再检查以待他日答复。
柳曰:贵大臣既云生蕃之地为政教所不及之处,又有旧来其证迹,为外化孤立之蕃夷,则只归我独立国之处置而已。福建总督奏报之书,已据贵国之京报等知晓,故今不愿再见。今我大臣归心似箭,惟思两国之好而以一言告明而已。故今日自我等之报告及贵大臣之答议,归馆后须一一复命于我大臣。话毕乃别。《大日本外交文书》第6卷,第177—179页。又见《副岛大使适清概略》,岛善高编《副岛种臣全集》第2卷,慧文社,2004年,第162—164页。(史料④)当天晚上,孙士达于其舍下招来郑永宁,史料记载如下:(孙士达)问曰:柳原氏言论峻烈,使人愕然。生蕃之事日来不曾说及,今日突出此言,故老衰之大臣等率尔答话,甚为迂阔。我颇为伤心也。且问如玛港朝鲜之问,究竟何意?
郑曰:奉我副岛大臣之命某等向贵政府示谈,故柳原之言,即副岛大臣之言。出自一团好意,何峻烈之有?今日所有之质问,终究为我大臣爱国爱民推己及人之实也。质以贵国干与朝鲜内政与否,亦因我国屡次遣使致书以求友好,事已及五六年,然而彼不仅未曾接答,反加谩骂,若更逞鹅骄,我政府之义务乃不得已修正之。只因彼地与贵国毗连,故有此问。
孙曰:贵国将有事于台湾,早已阅新闻纸而知之。抑生蕃舌狼性,常居深山之中,有据险负隅之势,见人即杀,以为快事。美国前年讨之而不胜,此其覆辙,岂不可鉴。
郑曰:我国之士闻生蕃嗜杀之事,一为悯恻,一为惧虑。其悯者为教化之不施而不知人道也,其惧虑者以杀人之故而他日被外国占据彼地,则我南海中滋一患害,恐致诸岛之危也。故勇敢胆略之士,闻琉民遭害之事,皆为切齿,问罪之议日夜不措,其公愤义气虽曰可励可劝,政府若失统圉调济之方,则势必激乱越境,迹寇涉扰。政府忧之,新闻之说诚然有之。我副岛大臣秉总理外务之全权,之所以欲将此事据两国之好谊加以镇抚者,无他,因舌之野蕃以言谕不能化,故假威武尤为切要。今用我济济男士而行问罪,则皆得其平,非仅以乐于开导野蕃也。若徒以压抑为事,则士气一旦至于激发,则滔滔乎不可防,越境为寇,日不可待,是两国无端伤和之源。副岛大臣之畏固不在生蕃,在我国之士气,此乃发自爱国爱民之公心。我想生蕃虽据险负隅,然天兵一下,则石卵难敌,谁能御之?
孙曰:今日柳原氏归后,总署诸大臣之会议曰:日本使节起此论,由觐见之议不成熟欤?若成满足其意之仪,遂为谒见,则生蕃问罪之说或为可寝。然不好谒见,若断然归国,则不可不奏闻此事。
郑曰:我副岛大使为成两国之好而来,何有不好谒见之事?但以贵国接见之式不合,不得已而不敢辱命也。假令觐见之仪满意而遂拜谒,今日对贵政府表明之事,岂可废耶?归后必有问罪之举,何拘于谒见之有无?其表明之各条奏闻与否,责在总理大臣,非为使节所知。《大日本外交文书》第6卷,第208—209页。(史料⑤)6月23日,文祥派孙士达来致意副岛,说明日亲自来请改议觐见事宜,孙士达进行婉转劝慰。其详细情况如下:大使曰:大臣言出必行,否则不能以统外务。今既催促归装,不可再留。孙曰:士达以不才而忝承李中堂之知遇,行走于总理衙门,襄办外国事务。前年伊达大臣在天津议约后欲入京城,李中堂为此自江南呼士达上,令陪随之,今年又在京城,因阁下襄办使务,皆李中堂敬重贵国,深望以厚交谊而有所委也。阁下前月以来,每与总理大臣议觐见之事,士达必将消息通于李府,而李中堂窃为阁下再三封事上疏,今文中堂闻阁下之归装,悔悟而不知所措。转托士达仰祈劝解阁下,即允文中堂之请,成全两国之好,以遂李中堂之志。大使曰:余固深信李中堂爱君国,好念贵道之诚志,明日接待文中堂。然而前日对贵政府说明伐蕃一事,即便遂得觐见,亦不可废也。贵道必致此意于中堂。孙唯唯而去。同上书,第179—180页。(史料⑥)6月29日,觐见之后,副岛即致函三条太政大臣,报告谒帝及台湾事件等相关交涉结果。其中关于谒见说到分三班进行,自己为单独谒见,排在首班。接着报告说:“台湾生蕃处置一件,本约廿日遣柳原大丞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行谈判,清朝大臣以土蕃之地,政教政令不相及,为化外之民相答。别无他辞,情况克相济。其时问及清政府之政权是否推及朝鲜,其确答以止于循封册叡贡之旧例,更无国政关系。如前件,成就了奉命之用意。”《大日本外交文书》第6卷,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