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9053000000034

第34章 作为“经略”的“修好”(14)

该使换约之次日复来敝署畅谈半晌,其关系交涉要件约有数端:

一谓西洋各国,此国商民至彼国悉尊该国规矩、禁令,遇有争讼案件,即由地方官持平审办,领事等官不得擅专。中国、日本与西国换约之初,多因勉强成交,又不深悉欧洲习俗,致受诓骗,约已换定,无可如何。每见领事馆作威作福,心实不甘。该国派岩仓赴西更议,现在意大里等,尚可允行。惟英法诸国,多方诿延,能否议改,尚不可知。鸿章极力怂恿,如可改定,属其随时照录新约知会,皆当逐渐设法更定,庶可各保无事。

一谓秘鲁派使至日本,求与立约。该使告以和约须另立新样,所有来日本之商民,应遵日本法令,否则不与立约。秘鲁必欲照西国一律并浼英美各使代为说项,各使尚未来说,惟美使有密函奉恳,副岛坚未允行,乃俟该使回国再办。秘鲁声称在日本定约后,即往中国议约,请问中国如何办理?鸿章答以秘鲁商船专以拐贩粤闽良民为事,上年蒙贵国扣留之案,是其证据。前在京与王大臣议及,均未便准与议约。如贵国能执令悉尊本国禁令,则有犯可以必惩。俟有成议,务请届时照录约本,俾扩见闻。

一谓该国外务卿从前办不得法,驻京各使遇有事件,动辄令其至该寓面商。又稍有疑难,各国公使会齐扛帮固结不解。副岛接办后,先正体制,遇有公事,必令该使至外务省面商。既系公署,不迎不送。某国交涉事件,专要该国公使来商,不准他国干预。即有公众交涉事件,各使各办自可各出意见,如必要会同共议,须索看各该国君主训条信凭。以此难之,遂不敢大众出头。各使动称万国公法,我即以公法治之。此等议论,似亦可备采择。

一谓该国主谕令到京后酌派公使留驻,拟即派柳原前光为三等公使,料理租寓及交涉事件。鸿章答以派使驻京经费浩大,现甫开办事简,似暂不必派人。该使谓:日本于西洋各国均已派有驻京公使,中国密迩,未可惜此小费。又答以柳原前光叠充议约随员,人固妥当,惟职小年轻,我总署王大臣均系头等钦差职分,必不愿与照会。平行换约之初,贵国诸宜审慎。鄙意暂可勿派,或酌留委员在京筹租公馆,随时禀商要事,亦属两便。该使云:极承之教,荣当遵办。又问该国与朝鲜已和好否。该使谓:朝鲜世与本国对马岛诸侯通商,自国主临政,诸侯撤藩,朝鲜使问遂绝。屡次派人往说,该国置之不理,书词颇多傲慢。现乃遣使劝喻,冀得永好无嫌,实无侵陵用武之意。鸿章告以近邻尤要和睦,朝鲜能拒西洋,国小而完,法美皆志不在此。贵国既与西洋通商,若有事于朝鲜,人将谓挟大欺小,殊非美名,况与中国约章不合。该使深以为然。

复将进呈国书稿译录送阅,并未提及是否面递、如何礼节。鸿章因副岛熟悉外洋体例,此来换约,是鸿章应办之事。觐奉国书则非与鸿章应议之事,设纠以礼节而彼不能遵,即或勉应,而西洋各使已先不能遵,转露轻藐伊国之意。是以仅于换约筵宴时,泛论各国交涉公事。谓既欲请觐,则中国使臣在外国,已行外国之礼;外国使臣在中国,亦应行中国之礼,方为从宜从俗。该使沉吟许久,姑答曰是,而不复置辩一词。其隐衷亦窥见矣。

昨奉三月杪直字一百三十一号密函钞示,各件均谨聆悉。承谕以非西洋而事事效法西洋,现在议论必与西洋各国同。当日礼节实与西洋不同,彼此来往,究竟能否与西洋各国同属早筹及等因,窃维日本君臣向有拜跪之礼,闻自今年改用西洋冠服,此礼逐废。见其国君亦不跪拜,彼既勇于舍己从人,恐未必舍彼从我。其不敢向鸿章询及朝觐者,或虑就事论理,致著色相。该使抵京后,操纵迎拒之机权自在尊处。副岛自谓头等钦差,是以敬礼中国,目下西洋驻京各使皆系二三等名位,尚在其下,倘准随班入觐,似无异样礼节可议,若非适逢其会,尽可婉谕无庸面觐,照案代收。惟闻该使带有庆贺礼物,由水路运京。以小事大,可谓恭谨。然则以大字小,亦必有道以处之。想高明定有权衡矣。

江海关沈道,前禀送新闻纸,有日本欲为琉球申理台湾生番劫杀之说,副岛绝未论及。查此事闽中督抚早经奏奉批旨,著督饬该镇道认真查办,外人何至藉口?其顾问美国人李仙得,曾充厦门领事,偕副岛来见数次,默无一言。合并奉闻各国换约后向无适馆就餐之例,副岛人生地疏,欲求照应而未便启口,鸿章允为派弁护送,并属孙道士达暗为照料,以答其前次优待江苏委员商办拐案之厚谊。彼意颇深感戢。(史料②)5月14日(农历4月18日),副岛大使派柳原等到总理衙门商量大使谒帝日期,展示国书副本。日期未定之际,副岛与各国公使及总理衙门联络交流,就觐见礼节及日本使节头班觐见问题,其中5月25日副岛一行在总理衙门与大臣文祥等会晤,交谈内容《大日本外交文书》第6卷,第147—153页。有详细的记录,颇见副岛的“风采”。6月17日,副岛再度到总理衙门与文祥等会晤,仍然未得到头班觐见的许可。18日,副岛访问美国公使,谈及清政府与朝鲜的关系问题。同上书,第175—176页。19日,副岛决定放弃觐见,即日归国。20日副岛致函总署并让柳原前光将副岛的决定告知总署。21日副岛派柳原到总署,说明台湾生番事件之事。《大日本外交文书》第6卷,第177—179页。又见《副岛大使适清概略》,岛善高编《副岛种臣全集》第2卷,慧文社,2004年,第162—164页。当天晚上,孙士达招来郑永宁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询问。同上书,第208—209页。23日,文祥派孙士达向副岛致意劝慰,24日文祥等来说明觐见仪式同意副岛首班进行。25日,副岛派郑永宁到总理衙门,同意觐见。但是总署要求副岛在约书上画押。26日,副岛叫来孙士达,斥责画押的做法。同上书,第181页。29日,终于觐见。即日副岛给三条实美太政大臣报告这次觐见及台湾事件等交涉经过。同上书,第160页。之后到天津,7月7日,与李鸿章会晤,有详细的谈话交流。同上书,第192—195页。7月9日,李鸿章给总署致函《论日本与台湾朝鲜秘鲁交涉》。《论日本与台湾朝鲜秘鲁交涉》,《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一)第6册,第2935—2936页。7月27日,副岛以“换约谒帝及生蕃问罪之事悉遂成功”而向明治天皇面奏其概略,此事乃告结束。

5月25日副岛大使一行在总理衙门与文祥等的交流,文献记载如下:大使曰:余在天津换约期间,多承李中堂厚待,今至京师,亦复如是,贵政府之接待远使,殊见优渥,感谢不尽。

文祥曰:李中堂每致书本署,盛称贵大臣之英敏文亮,甚为感服。且昨秋贵国政府秉大义救护我国被秘鲁拐载之难民,为招收之而派出上海之陈丞,被贵国接入东京,蒙贵大臣之格外优待,对此,我政府与人民深为感戴。今使之外,尤当报德。我中国不周到之事尚多,方愧于简慢,何敢当称谢。

我曰:日前遣柳原大丞等呈国书副本于贵中堂,请谒见大皇帝之期已经旬余,未得贵答,本大臣奉使有限,不可虚度时日,故不得不亲来催问。不知谒见之事已为我奏请乎?

彼曰:恭王日来卧病,故未能奏请。

我曰:贵中堂有代奏之权乎?

彼曰:执掌军机之事,皆由余宣奏,但至外务,由恭王总裁。就中谒见之仪,典礼非轻。本年正月以来,各国公使虽再三再四会晤于本署,其议今尚在半推半就之间。然贵国同文同理,俱是孔门之教,故非他外之比。今贵大臣奉国书而来,殊属善邻之好意,岂不欢迎敬接哉?惟因与各公使签订决议,以谒见之奏案而请旨为将来之典例,故贵大臣之事尚未奏请也。

我曰:异哉!贵国之予外使谒见必与之签订决议乎!夫一国有一国之礼,不可自废。彼以彼之礼来,我以我之礼接,何议之有?且友国通使,为交际之根本,故不得不接。然如何接待其使,由我君国之权。何议之有?如我国,先自定接使之礼节以待来使,故凡国使今日到京,明日遂得觐谒,亦不容异议,以昭我君权也。本大臣所见如此。打开手中之扇,以示自作之文。其文曰:

人有五伦,曰父子、曰君臣、曰兄弟、曰夫妇、曰朋友。今夫诸国之遣使接使,是即朋友之交,固当信爱。其权其利,讵容侵越。故其觐见也,立礼跪礼,宜由遣使者之权。其延见也,公朝便殿,一听接使者之意。若纷纷然,互争礼数,是岂朋友之道哉?予恐祸乱之或从此生矣。种臣(作此文之缘由,从略)

文祥等看毕问曰:贵国开谒见之例,已经几年?

我曰:已五六年矣。

彼曰:开例之始,朝中之官能不言语乎?

我曰:当时讨厌外人入内者言论如沸。有元老故臣谏死于驾前者,亦有草莽之死士于途中伏击外使参朝者。从来以忠愤而死者,虽多有折轴,我皇尚申三诰,辅臣勉力安排,事渐得治。

彼曰:如此之死者,定为忧国之士,良可惜也。

我曰:然予所痛惜者,乃其忠勇有余而智虑不足。幸而我皇圣运龙兴之际,各自考虑时势之变迁,近辅佐之心力,不思使我君与天下万国相轩轾,徒捐躯不亦谬乎?

彼曰:敢问贵大臣高庚?

我曰:虚度四十六岁。

彼曰:贵国政府中专司外务之大臣有几位?

我曰:专任唯有种臣以对万国。

诸大臣相顾曰:我总署合计十人,年龄皆自五十至八十。

文祥曰:闻贵国之阁堂大臣年龄概自四十余下二十余。

我曰:朝中非无老臣,但今日当路而不达时务、胶执于古法者尚多。故我政府一年一度不断扫除官员,以是若此。

诸大臣默然而笑。

大使曰:贵国舆地之形势,南自安南接粤闽,北自盛京连出席满洲之地,而安南有法兰西之领地,广东有英葡之领地,朝鲜之图们江以北满洲之地,沿黑龙江方圆数千里割让给俄罗斯。我国独立于东海之中,首尾与此两边对峙,日夜忧虑将来外人盘踞此处而渐渐跋扈,此即如现在我北虾之地也。因思尔我两国之间,或强或弱皆有关系,不可稍现疏虞之秋也。是故我皇上委种臣以外事,最重与贵国亲善。昨年救回秘鲁国之船拐载贵国人民,又闻贵国皇上之大婚亲政,于外务百忙之中奉使而来,亦无不体现我皇上之望与贵国深接恳亲之至意。况我皇上假种臣以全权而派头等钦差,为敬重贵国之至也。种臣辞朝乘舰,国中之官民皆以余身为代君使清,所过之处人民无不尽其敬礼。不仅如此,现在和清两国所有之外国官民固不待言,万国舟车所至之各政府,亦无不知日本外务大臣奉头等钦差入清。使命在身,其重如此。而今至京,既呈国书之副本,及伺候谒见之期,贵衙即不奏请,何耶?夫各国驻京公使坐值皇上亲政,作为本国政府之代表为表达其意而请廷参,是谓临时之私谒。如虽有国书而亦属上任告身之类,我皇上之专致国书贺仪以伸庆悃,不可以头等钦差同伍谒见。而贵中堂必与彼等决议,以奏案为典例,故本大臣之事尚未奏请云云,岂将本大臣置于驻京公使之列乎?

彼曰:本衙既接贵大臣赉来国书副本,固知使命重大,孰不欲以格外之敬礼而接待贵大臣?唯我中国从来不讲究西洋之道理,无分公使之等级之事。但有国书统称为钦差全权大臣,一体同视而已。当今亲政以来,各公使请求觐见,因始开其议。不用中国之礼典,或出不逊之言;且如允此一事,彼又说起二事,大逞得陇望蜀之意,是以本衙不敢即奏。讨论已阅四月,昨今才成一体之议,将于办理奏闻,然需言明,其如何裁夺之处,非得钦旨,未为可知。我国开设此例,以今为始,故未知有公谒私谒之别,亦本非有意置贵大臣于驻京公使之列。假令设置特别之礼,欲使贵大臣得见,亦涉及其他,不免更生碍难,实未便易举也。如本衙私自为贵大臣之到达敬备粗略馆舍,以安顿一行,外人即有问难:副岛氏为贵国某大官乎?不然何得如此优待?此言指有违于于条约面上有自备公馆之事。凡事如此也,请贵大臣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