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图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幅亚非远洋航海图。图用山水写实技法,辅以文字说明,类似现代的航路指南。呈一字长卷式,翔实可靠,绘有530多个地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学术价值。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此图“是一幅真正的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见于《武备志》,但无成图时间。图有序:“明起于东,故文皇帝航海之使不知其几十万里,天实启之,不可强也。当是时,臣为内监郑和,亦不辱命焉。其图列道里国土,详而不诬。”说明此图为郑和船队遗物。此图绘制时间当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前,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因为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到过天方,而图上则无此地名。一般认为,此图当是永乐皇帝死后,郑和被迫停航,留守南京之时船队集体之作。
郑和船队跟随郑和纵横于印度洋、太平洋,甚至远及大西洋,以勇敢的开拓精神,沟通了自江南到南洋、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的航线。在海上观测天文气候、辨别航向,将积累的经验绘在《郑和航海图》上,使得此图保存了大量关于航海路线、里程、海流、水深、礁石、停泊港口,以及天文气象资料,成为一份科学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实用和学术价值。
《郑和航海图》共有地图40幅,“过洋牵星图”4幅,如将其拼在一起,便构成一张完整的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航海图。它分别绘有航线所经各国的方位,航道之间的距离,以及航行方向。何处有礁石,何处有浅滩,都详细标明。
图上对海洋科学的实际运用都做了记录。自太仓至忽鲁谟斯针路共56线,而由忽鲁谟斯回太仓针路只有53线,往返针路不同,何故?这恰恰说明船队在远航中灵活运用了各种针路,如无高超的航海技术,这是难以办到的,因为这里面隐含着要走新航路的问题。船队每经一处,都在图上标出地名,在全图530多个地名中,外国地名就有300个。而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中,所收地名也不过一百个左右,只有《郑和航海图》的三分之一。
第二节 《郑和航海图》的实用价值
《郑和航海图》以航海需要为主要内容。罗盘是海上航行最为重要的仪器。郑和宝船上就设有专门放置罗盘的针房,选派最有经验的人为火长(船长),根据罗盘、针路和海图掌握航向。罗盘确定的自身航行的方位,叫做针位。沿着针位前进所航行的轨迹,叫针路。航行方向确定以后,航行的时间和距离,那是用“更”来计算的。“更”是计时又是计程单位。当时航行速度,一般是一更定为六十华里。海图上有几次转向处,其转向点须以更数为准来判断其准确地理位置,这就是《西洋番国志》所说的“转向而往,要在更数起止计算无误,必达其所”。针位、针路与计更技术,对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时,在航海上把一昼夜分为十更,多用燃香以计量时间。这就是已知船舶长度,再把木片从船头投入海中,测量木片到达船尾所用的时间,前者除以后者即可求得航速,航速再乘以航行时间即可求知航程。
《郑和航海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的针路,计有56线;由忽鲁谟斯返回太仓的针路为53线,往返针路不同。如前所述,这是因为在归途中灵活运用了各种针路的缘故。航海图在针路上注记了针位和更数,有时还注出了航道深度及航行时的注意事项。此外,还根据船舶定位的需要,有的图幅还注记了天体高度。图上更绘制了大陆岸线和沿岸的山峰、港湾、河口,以及岛礁沙浅。有几处还绘有城垣、官署、庙宇、宝塔、桥梁、旗杆等。所有这些都与航海物标等有关。另有数处注有卫所,看来似与明代国防有关,用以显示当时中国的领土。图上从长江口出发,途经孟加拉湾,方位一变再变,这是为了使用方便,突显了航海图的特色。在绘法上,注意了科学性,将沙洲与浅沙加以区别开;有的岛礁画得平坦,有的则陡峭;所有山峰画得也有所区别。
船队横渡大洋时,则无陆标,就要完全靠天文导航了。此即所谓“惟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郑和航海图》上有4处标出牵星高度的“指”数。另有各条航线上标有“指”数的16处。在港口、岛屿标“指”数的有34处。郑和船队对牵星术的使用较前有所提高。即在牵星定位时,常与同时观测相反向的几颗星:“牵北辰星一指,灯笼骨星十四指半,南门双星十五指,西南布司星四指,东北织女星十一指”,北辰星与灯笼骨星、西南布司星与东北织女星分别同测。这与近代同时观测相反方向180°的两个星座,以减少定位误差的办法是一样的。此时,也知道了北辰星与灯笼骨星的观察高度之和,是一个15指半的不变常数。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对确保测天定位的精确度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现。
第三节 《郑和航海图》的学术价值
《郑和航海图》所记载的地名,远远超过《岭外代答》等前代的书籍。在其所记的530多个地名中,本国部分占五分之二强,外国部分占五分之三弱。图上所记地名种类较多,有山名(狮子山等)、海域名(交趾洋等)、港湾名(撒地港等)、航道名(双屿门等)、岛屿名(翠兰屿等)、礁石沙浅名(白礁等)、岬角名(南汇嘴等)、国家名(占城国名)、政区名(福建布政司等)、军事机构名(平海卫等)。此外,还有庙宇名(天妃宫等)、桥梁名(通江桥等)、宝塔名(乌舍里塔)等。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娴熟高超的航海水平。
《郑和航海图》对东非地理的认识,在广度上有着新的发展,这是因为开辟了许多新航路的结果。图上记载有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葛儿得风(今索马里东北角上的瓜达富伊角)、哈甫泥(今索马里的哈丰角)、须多大屿(今索马里东北的索科特拉岛)、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者即剌哈则剌(疑即今索马里的Djogiri)、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剌思那呵(疑即今索马里的凯尔角)、抹儿干别(今索马里的梅雷格)、黑儿(疑即今索马里的埃尔)、木鲁旺、起答儿、木儿立哈必儿、门肥赤、葛答干等16个地名。所有这些大部分地名是前代图籍所没有的。当时所记录的这些新地名,当然都是郑和对东非地理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