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与郑和相遇海上
9050900000005

第5章 郑和七下西洋——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2)

《郑和传》说:“和经事三朝(永乐、洪熙、宣德),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浡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羊琐里、□里、加异勒、阿拨巴丹、南巫里、锡兰山、喃勃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代、那孤儿,凡三十余国”。

郑和船队所到各国之多,地理范围之广,是史无前例的。难怪明代黄省曾在其所著的《西洋朝贡典录·序》中说:“西洋之迹,著自郑和”。如果将这些新联系中的一些国家,被说成是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中的一些“小”发现,总该是可以成立的吧。正如马欢在《瀛涯胜览》中所说:“其人物之丰伟,舟楫之雄壮,才艺之巧妙,盖古所未有”。应当说郑和船队历28年七下西洋不仅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还应当如前所说由此而拉开了人类“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序幕。

第三节 连接三大洋的探险活动

如果有人要问,郑和船队为何要循印度洋西去探险呢?不妨先请看一下这篇《地图表明中国人首先到达非洲》的报道:

南非国民议会展出了一张非洲轮廓依稀可见的中国古代地图摹本,从而引发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谁先发现了这片大陆。

国民议会议长弗琳·金瓦拉在展出这张地图的展览会开幕式上说:‘这么做的目的是让我们不要被别人强加给我们去信服的东西所束缚’。

这幅《大明混一图》可以追溯到1389年,这比欧洲人首次到达非洲早几十年。在地图上依稀可见尼罗河和南非的德拉肯山脉。

在这张地图上还有一个覆盖了整个大陆大约一半面积的大湖。研究人员说,这可能是根据阿拉伯神话绘制的,这个神话说‘在撒哈拉大沙漠南部较远的地方有一个比里海大得多的湖’。

南非国民议会一名资深研究员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研究。在我们知道事实之前,我们不会妄加猜测。’

‘这张地图的原件在北京,从1924年后就被封存起来,收藏于深阁之中。从那以后,只有不到20人有幸见过它’。(香港《南华早报》2002年11月14日)

这里,姑且不谈非洲的“发现”问题,单就《大明混一图》这幅图来推论,当与郑和远航大西洋有关。因为此图出现于1389年,即洪武二十二年。在此14年后,即永乐元年,传给永乐朱棣,至今又说“原件在北京”。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为永乐所派遣。1405年即永乐三年,郑和首次航行前,不会见不到《大明混一图》,因为这与他受命远访国家的路线有关。为了让郑和明确方位,永乐不会不让郑和过目此图的。从郑和历次下西洋所到之处来看,正是沿着东非海岸线向南延伸,“以去中华绝远”处,而后才有探险绕道好望角之行,到达大西洋海域,是情理中的事。所以,《大明混一图》,正好阐明了郑和从事大西洋探险的动机和目的。

郑和船队去大西洋探险,是发生在第六次下西洋的航行中。

郑和是借护送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等16国使臣回国之便,而后作第六次访问西洋诸国的。如前所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显示出,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所以此次航路与前五次有所不同。此次,根据前五次所辟印度洋、南洋网状的航路,进行了分□活动。船分两路作扇形散开分头去访问,即从苏门答腊西南航向印度洋乃至大西洋,以及由满剌加东南航向印度乃至太平洋。

此次,郑和与各位副使各自率领的小船队,共经历了36个国家,其航路大致如下(自左至右,逐行为序):

太仓刘家港→占城→满剌加→苏门答腊→黎代→南浡里→榜葛拉→西洋琐里→锡兰山→小葛兰→甘巴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大葛兰→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剌撒→阿丹→木骨都束→卜都哇→竹步→麻林地→慢八撒→比剌→孙剌→溜山→阿鲁→旧港→爪哇→吉里地闷→浡泥→假里马打→彭亨→暹罗→真腊。

从以上途径各国来看,有古里至忽鲁谟斯一条线路,即从印度西行直航东非,这是真正的横渡印度洋航线,也是距离最近的路线。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多访问几个国家。如前所述,当时,郑和已经完全具备了在大洋中心航行的条件,在《郑和航海图》上也标明了这条横渡印度洋的线路。郑和是有史记载横渡印度洋的第一人。这是郑和在“大航海时代”作为带头人的例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访问过比剌、孙剌两国。“有国曰比剌,曰孙剌,郑和亦尝赍敕往赐。以去中华绝远,二国贡使竟不至”。有人认为“比剌”是赞比西河口的Zembere,或德拉戈阿湾旁的Belgaras,这里已在南纬26°,接近洛伦索——马贵斯了。据郑一钧研究认为,“郑和船队在第六次下西洋中,开赴东非沿海的远洋分□曾南下航过莫桑比克海峡,进入南非海域”。至于比剌所在两处之说,皆在莫桑比克境内,这“是与郑和第六次出使的东非航程不相矛盾”的。

在郑和停航26年之后的1459年,欧洲地图家弗拉·毛罗所绘的世界地图上,有两段注记中也提到中国帆船(Junk)从印度起航,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期间,曾进入南非海域,甚至到达好望角附近。其中的一处,是注在索法拉角(德尔加多角)和绿色群岛(阿尔达布拉群岛、科斯莫莱多群岛、科摩罗群岛)的外海处,说是曾有船先西南后转西做过海上冒险,往返达4000英里,远至非洲的西海岸,因此,推测至少越过了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另一处的注语说,在迪布角,“约在1420年来自印度(extra gengem)的一艘中国帆船,通过男、女岛,绕过迪布角,横越印度洋,取道绿色群岛和黑水洋,向西和西南向连续航行40天,但见水天一色,别无他物。据随员估计,约行2000英里。此后情况不妙,该船便在70天后转回迪布角”。李约瑟在谈到此事时说,海员们曾登岸求食,获见巨大的鸵鸟蛋。郑一钧根据这两段注记,则分析认为,船队“已自索马里、肯尼亚继续南下;其分□就从拉克代夫和马尔代夫群岛,向西通过奔巴岛和桑给巴尔岛,然后折向西南,与从索马里、肯尼亚南下的船队先后取道绿色群岛,穿越莫桑比克海峡,航经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南非沿海;分□则继续南下进行海上探险,越过厄加勒斯角、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深入西南非洲沿岸”。

根据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即西太平洋岸出发,分□船队航至印度后,按照弗拉·毛罗“注记”所说,“中国帆船(Junk)从印度起航”,“横越印度洋”,“向西和西南向连续航行”,“约行2000英里”。另据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所说,“海员们曾登岸求食”来看,郑和船只作了连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三大洋探险活动。这不仅是空前的壮举,更对其后世越洋探险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这更是郑和在“大航海时代”作为带头人的又一例证。

可不是么,当后来的达·伽马到达非洲东岸后,在马林迪找到了富有航海经验的阿拉伯水手艾哈迈德·伊本·马季德领航,就是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路,横越印度洋,直达科泽科特的。这不是郑和船队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间发挥了先导作用,又是什么呢?郑和船队为达·伽马做了“铺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