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9049100000020

第20章 千方百计地解决难题(1)

一、常用术语的理解与训练

声乐学习中对常用的术语概念若理解适当、正确,则一点就通,一做就灵。理解不当则事倍功半,甚至成了“无用功”、“有害功”,即越练越不好,甚至练坏了。有人说气功练不得法会“走火入魔”,同样声音训练不得法也会伤了声带,破坏演唱心理,直至改行。

训练中常用的术语有:

(一)共鸣

声音训练要求有共鸣。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基音),引起其他腔体起共振,使基音得到扩大与增强,声音更加丰满、圆润、有色彩,这种得到其他腔体共振的声音即为有共鸣的声音。某一腔体起共振即称为某腔体的共鸣。常提到的有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等,其中以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提得最多。一般来说,高音声部唱高声区时头腔共鸣体现明显,而低音声部唱低声区时胸腔共鸣体现明显。但是高声部唱高声区也需要有胸腔共鸣,同样低声部唱低声区也需要有头腔共鸣。这就是现在所强调的歌唱要有整体共鸣的道理。

应该说,要理解共鸣的含义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正确体会共鸣的效果和如何得到共鸣。比方想要得到头腔共鸣,便将注意力全集中在头上,眼睛朝上翻,气息往上提,企图将气逼进头腔,以此方法来取得头腔共鸣,这样做,也能得到一种又窄又亮的头声,但请别误以为这就是头腔共鸣的效果。气息往上逼的做法,不能使头腔充分起共振,因此不能得到圆润、丰满、明亮、辉煌的真正头腔共鸣效果。又如想要得到胸腔共鸣,将注意力集中在胸口,眼往胸部看,气往下压,使劲扩胸,结果憋出了又闷又笨重的胸声,甚至于是喉音,声音混浊没有光彩,这也不是胸腔共鸣。真正的胸腔共鸣是松畅宽广、浑厚又柔和的效果。

想要得到好的共鸣必须县备两个因素:

1.声带的振动要充分地舒展伸张,又要闭合完善。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基音(声源),也才能使其他腔体得到好的共振。

要使声带得到充分的振动,其周围的咽、喉等器官必须十分松畅,既不能松垮,也不能挤压,否则声音不是空闷便是尖硬。同时气息要十分通畅,这样才能保证声带得到很好的振动。

2.共鸣腔体应非常放松、宽阔不受任何外加压力,才能起很好的共振。大家知道,共鸣箱如果受到外力压迫或自身非常僵硬,那便不能很好地起共鸣作用。试以胸腔共鸣为例:只有当胸部没有任何压力,既不高挺扩张,又不塌陷压缩,才能得到充分共振。高挺扩张是由内往外的压力,常被误以为宽阔;塌陷压缩是由外往里的压力,常被误以为放松,这应引起注意。胸部最好呈空空荡荡有如不存在一样的感觉,这样的胸部才是处于最宽阔、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才能起最好的共鸣效果。

想要使身体的某一部分呈最放松的状态,最好的办法莫如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依照此理,要得到整体共鸣,演唱者的主观感觉应是:似乎不是在身体内部运气、用气,声音也似乎不从体内发出,更不是用气、用力推出的。而应感觉到气息如在体外流动,声音如在体外作响,所有这些气息、声响及一切发声方法都如同不是身体器官做出来的,好像只是靠脑子想到,便自动产生了。这时,整个人感到很兴奋、松畅,犹如置身于声响和气息的裹抱之中,这便是得到了最好的整体共鸣。

(二)位置

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声音需要集中,要有高位置。为此有人用撮唇、锁紧双眉的办法想使声音集中在高的位置上,这也是误解,实际上唇一撮,喉就有压力,声音位置反倒上不去,发出的声音又尖又窄。

位置一词用来讲声音是不科学的。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送的,它并不存在什么位置的问题。训练中讲高位置是一种形容或习惯,它实际是指声音需要有头腔共鸣的位置。有头腔共鸣的声音就是有高位置的声音。反之,失去头腔共鸣,声音的位置就低。

声音有了充分的、丰富的头腔共鸣时,其他腔体的共鸣(即整体共鸣)也较容易得到。这种声音柔和、明亮又轻松、灵活,便于运用,吐字也容易清楚,音准也较好。训练中常可发现吐字不清与音准偏低是由于声音位置不高造成的。

(三)靠前与靠后

对声音的靠前与靠后,各有偏爱,各有主张。主张靠前者,多要求声音明亮、清晰。主张靠后者则要求声音宽厚、含蓄。有人为了靠前,便将气往上提,头与下腭都往前伸,似乎伸得越前,声音便越靠前,结果气息浅、声音扁。为了靠后又将气往下压,头往后靠,下腭往后缩,喉结往下拉,结果气息不通,声音空、闷。这些都不是靠前、靠后的正确做法。

用靠前靠后来比方声音,也不是科学用语。声音既以声波形式传送,就不可能靠在什么地方。靠前与靠后,是指发声时前硬腭积极些或是后软腭积极些的区别。前一种做法声音比较明亮,但容易产生尖硬的毛病。后一种要求声音比较宽柔,但又容易出现空、闷、暗的色彩。我以为如果声音要提“靠”字的话,那就提“靠上”为宜,实际上也是要有头腔共鸣的效果。这样就取了靠前与靠后之长,弃了靠前与靠后之短。这是最好的提法。

(四)气深

气深、位置高,在歌唱训练中被普遍认为是最重要的两大要点。关于位置高的问题,前面三点均已谈及。气深在歌唱中更是列为首位,前面曾以一个专题(呼吸专题)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这里再作简要概述,并作适当补充。

气深即深呼吸,就是既要有深吸气又要有深呼气,而且主要是指深呼气。如果把气深理解成只是深吸气,那是片面的。

深吸气:个别人为了吸得深便使劲猛吸,似乎有一股力量将气往胸部塞,这样胸部首先紧张,于是越想吸深,胸部就越僵硬,气也就越吸不深,甚至吸不进,这便是对正确提法作不正确理解而练出毛病的一例。

正确的理解应是:吸气最充分就是吸气深。气只能吸进肺部,当肺部的所有肺泡(包括肺叶的最下端)都吸进了新鲜空气,即为最充分的吸气——深吸气。

如何做到最充分的吸气呢?首先要以最尽情、最松畅的感觉来吸气。这样腰围感到膨胀,丹田也有张力,就是所谓“气沉丹田”。生活中有两种感觉可供借鉴:①打呵欠的最初阶段有一个很自然的、松畅的深吸气。②闻花,它是声乐教学中常提到的。闻花时的吸气也是又深又松畅。细心体会,用这两种感觉吸气,后腰与后背都有充满气的感觉,头腔也感到很开阔,似乎气吸进去以后分成两股,一股气流往后腰与后背,一股气流进入头腔,浑身充满气感,这就是好的深吸气。只有正确的深吸气才能得到好的头腔共鸣和整体共鸣。

深呼气:歌唱时的用气就是呼气。和深吸气相比较,深呼气更不被重视和更容易被误解。有人以为唱歌用气的支点在胸部,气息应“托”起来,这样腰围和腹部立即往里缩,胸部由于受到压力而凸起,胸部紧张、气不通畅,气息只能从胸部呼出,这就造成气息浅、憋气的毛病。再说如果呼气只从胸部送出,那么吸气也只要吸到胸部就行了,何必提深吸气呢?气沉丹田又有何用?就是做到了最好的深吸气,当用气歌唱时又立即提气,那么,深吸气的作用便等于零。

既然吸气时要求气沉丹田,那么发声时也应从丹田发起,并使气流非常通畅地送出去。在歌唱(呼气)的过程中,胸部应始终保持空空荡荡的感觉,丹田和腰围仍需要继续保持膨胀感,这是深吸气时的膨胀感的继续,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深呼气。这是气深一词的核心。

与深吸气一样,深呼气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借鉴:如果说深吸气如闻花,那么深呼气就如“吹蜡”。要想吹灭距离较远的蜡火,气就会由丹田发起,腰围充满很大张力,并使气流集中的吹出,吹送时连额部(头腔)都有张力,而胸部却是放松的。要使气流能到达蜡火处,吹气的时间需要长一些,在这一段时间里,腰围的张力会感到越来越膨胀,等气流到达蜡火处,火头摇晃,这时还需再猛吹一下,将气全部地弹送出去,这样才能将蜡火吹灭。最后这一下猛吹也是由丹田发起的,而且腰围也相应地往外弹一下。这种吹蜡的全过程都是深呼气,体会一下吹蜡的感觉,于唱歌很有好处。请大家不妨一试。

(五)声音的圆、扁、竖、横

声音是看不见的,用仪器也只能测出声波,无法测出其圆、扁、竖、横的形状。这些提法只是比方,是启发性的形容语言。指的是声音的效果。

训练中都要求声音要圆和竖,反对扁和横。扁、横的声音是故意做作出来的。一般是嘴角一咧、牙关僵硬便出现扁、横的声音。这种声音必然不悦耳。圆、竖的声音是无法做出来的。有人用撮唇以求声圆,将嘴上下张得很长以求声竖。结果适得其反,发出的声音僵、硬、空、闷,达不到圆、竖的声音色彩。

正确的理解:圆——是指声音很圆润、柔美;竖——是指上下贯通,上有头腔共鸣的效果,下有丹田的气息,气流畅通无阻。当声音做到整体共鸣时,圆、竖的声音色彩就都达到了。可见圆润柔美的声音只能用松畅、灵活自如的方法才能达到。

(六)打开喉咙

喉咙是咽部和喉部的统称。咽是由肌肉和粘膜构成的管状体,也可叫咽管,上段对着鼻腔叫鼻咽,中段对口腔叫口咽,下段在喉部的后面叫喉咽。呼吸与进食都要通过咽,咽与气管之间的软骨部分叫喉。上有会厌软骨、中有甲状软骨,下有环状软骨。甲状软骨的突出点叫喉结,男性的喉结更为突出明显。声带就在甲状软骨的包围之中。所以喉既是呼吸器官又是发声器官。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在统称喉咙之中的咽部,由于是肌肉和粘膜所组成,才有伸张和扩展的可能。而喉部由于都是软骨组织,便难于扩展。因此喉咙中能够“打开”的部分主要是咽,而不是喉。讲明这些以后,才能分析“打开喉咙”这一概念。

打开喉咙是声乐训练中所一致主张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其效果就很不一样。

有人把喉咙理解成脖子,因此将脖子鼓得粗粗大大就以为打开喉咙了。其实脖子鼓大、脖筋胀起,肌肉很僵硬,不仅于打开喉咙毫无益处,而且唱起来又笨又累。

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做法,即:用力将喉结(甲状软骨)往下拉,用以打开喉咙。这样将产生几种不良的效果:一方面,喉结下方的环状软骨和气管受到压挤,它们之间的韧带受到压缩而往里、外两面挤出,由于外侧紧包着肌肉群,所以主要是挤向内侧,这样喉部的通道实际变窄了,从这一点看,它起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由于压住了气管,气息便产生堵塞感;另一方面,喉结下拉之后,口咽腔增大,声音会显得宽厚,如果拉得过多而产生堵塞感,则声音浑浊,且不易于唱高音;再一方面,喉结下拉时,舌根也会往里缩,舌根的一大块肌肉便往下堵在喉咽腔部位,因此喉结下拉实际上只增大了口咽腔,而鼻咽腔并没改变,喉咽腔及喉部反而缩小。说明单纯用力拉喉结的方法,并不能起到打开喉咙的效果。

如何才能做到打开喉咙呢?让我们先请教医生。当做声带检查时,大夫会将我们的舌往外拉,再用喉头镜看声带。舌头外拉,喉结上升,更接近喉头镜,便于看清声带,同时舌头外拉,舌根的肌肉拉长,横断面缩小,从而扩大了口咽腔和喉咽腔,便于观看。当要检查气管时,大夫又会让我们张大嘴,抬起软腭,这样喉结自然微微向下,再让舌头平伸,用压舌板压低舌面,并让我们用呵气的感觉唱“a”,这时喉与咽都全张开了,吸气时声门也松开了,用喉镜便能看见气管。

综合这两种检查,我以为:当喉结略微往下(以不感到压力为限)和舌面平伸相结合时,喉咙是最开的。至于打开喉咙的“打”字,最好改成“松”字更为恰当,即“松开喉咙”。实际上喉咙最放松时,也是最开阔、最通畅的时候。“松”后自然“开”。

生活中也能找到松开喉咙的借鉴。人们擦玻璃时,常会用呵气来帮忙,呵气时,喉咙是松开的。还有含水仰头,然后张嘴嗽喉咙时,喉咙也是最松的。将舌头很轻松地向前伸动也能使喉咙放松。这些都可供参考。

(七)歌唱时喉结的位置

每个人的喉结构造和位置各不相同,有人大些,有人小些,有靠上些,有靠下些,一般人喉结是可作上下活动的。喉结活动的范围也有大有小,有个别人不能动,或只能上不能下。只要在自然的活动范围内,喉结还能保持松弛状态。我个人认为喉结既不能上提,也不能强调下拉。喉结应处在其自然活动范围内稍下的位置为宜,这一稍下位置的形成,也不能靠单纯的拉力来完成,而是靠深吸气和喉咙的放松来完成。这就是松开喉咙时恰当的喉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