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廷潘胡同——百老汇
钟子林
直到本世纪初,美国作曲家才开始意识到他们的作品不应该只是模仿外国(主要是德国)音乐,而应该发出“美国的声音”。二十年代,当有的作曲家取材于美国印第安人歌舞、黑人灵歌或西部牧童歌曲时,格什文则根据美国通俗音乐进行创作。他把爵士乐与传统的欧洲专业作曲技术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明显美国特点的音乐作品,从而与其他作曲家(如科普兰、哈里斯等)一起,为发展美国民族音乐作出了贡献。
格什文(George Gershwin,1898—1937)一生短促,只活了三十九岁。他没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甚至连中学都没毕业。但是他自学成才,不仅才华出众,有惊人的乐感,而且勤奋好学。作为一个作曲家,从作曲技术来说,他的作品往往不是无懈可击的。有人因此对他评价不高,如普罗科菲耶夫就对格什文能否作为“严肃”的作曲家持保留态度。但是当时大多数同行们,如拉威尔、巴托克、米约、沃安·威廉斯等,都热情地称赞他、鼓励他,即便是创作风格与他迥然不同的贝尔格和勋伯格,也都对他抱有好感。格什文死后,名声越来越大。托斯卡尼尼说:“格什文的音乐是唯一的真正的美国音乐。”1942年,他的歌剧《波吉与贝丝》在纽约连演八个月之久,这是百老汇历史上重演一部歌剧的最高记录。纽约的评论家们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美国人写的最有意义的歌剧。”1953—1954年,美国成立了格什文音乐会管弦乐团,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他的作品。这种做法—成立一个乐团只是为了演出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在音乐史上恐怕也是没有先例的。格什文的音乐不仅在美国,也在世界各国演出。如1968年在威尼斯就举行了三个晚上的格什文音乐节。特别是他的歌剧,几乎演遍了欧洲各国(包括原苏联)及中东、拉丁美洲许多国家。1959年又被拍成电影到处放映。可以这样说,很少有哪个美国作曲家的作品,像格什文的作品那样,得到如此广泛流传。
1898年9月26日,格什文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他的家境贫困,父母是几年前刚从彼得堡迁来的俄国犹太移民。十二岁那年,家里买了一台旧钢琴,他开始跟邻居学习弹奏。他的钢琴老师中有一位名叫汉比茨尔(Charles Hambitzer),对他帮助很大,不仅教他演奏技术,还引导他熟悉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的作品。可惜时间不长,汉比茨尔就去世了。格什文虽然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但他对通俗音乐更为爱好。所谓通俗音乐,在美国是指那些不必具备很多音乐知识、很快就能被多数人所理解的大众化音乐。它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包括了美国很多土生土长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爵士乐、乡村音乐、音乐剧等。格什文十六岁那年,当时爵士乐还很不普遍,他就认为:“这就是美国音乐。这就是我要写的那种音乐。”1914年,格什文因对学校功课不感兴趣终于到廷潘胡同雷米克(Remick)出版公司当歌曲推销员。廷潘胡同(Tin Pan Alley)位于纽约第二十八街,是全国通俗歌曲的创作和发行中心,雷米克是那里的主要出版公司。本世纪初,无线电、电视等传播工具尚未出现,推销歌曲主要依靠发行活页歌篇。推销员的任务是想方设法使本公司出版的歌曲被戏院、饭店里的歌手、乐队、滑稽歌舞演员们所采用。为此,他们经常要混在观众中间,大声喝彩,以吸引人们对本公司出版的歌曲的注意。但是格什文对此很不在行,于是就让他坐在出版社的屋子里弹琴,往往从早晨九点钟开始,一天弹八小时以上,谁都可以进去欣赏。晚上,为了推销歌曲,他也经常要到咖啡馆、饭店演出。在这段时间里,他广泛接触下层人民,特别是黑人;他的钢琴演奏技巧,也有了很大提高。
格什文喜爱弹琴,特别擅长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兴趣在钢琴上即兴发挥。他的大部分作品就是从这样的即兴演奏中产生出来的。当然,作为钢琴家,他缺乏视奏的专门训练,即便在他后来当众出现在音乐会上时,也只是演奏他自己的作品。
1916年,格什文发表了他第一首歌曲《当你想要他们时,却得不到》。此后,他的歌曲创作就像止不住的泉水一样,接连不断。他写得很快,似乎轻而易举,但是生动、流畅、易记,带有爵士风格。他有一本曲调手册,随时记录他所涌现的乐思(当时写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有曲调,然后填上歌词,再作适当调整)e格什文的许多歌曲是由他哥哥艾拉作词的。艾拉的不落俗套的歌词很适应格什文的音乐需要。
1917年,格什文离开了出版社。他不想使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廷潘胡同的范围内,为百老汇音乐剧院作曲的愿望强烈地吸引着他(百老汇是纽约的一条大街,那里集中了许多戏院、夜总会等,是纽约著名的文化娱乐场所)。1919年,他写的第一部音乐喜剧《露西尔》(La La Lucille)就是他在这方面尝试的首次成功。但是1919年对格什文更为重要的是他写的一首歌曲《斯瓦尼》,经艾尔·乔森演唱,深受欢迎,成了全国最流行的通俗歌曲之一。
到了二十年代中期,格什文就已经是一位老练的百老汇作曲家了。往后的十几年里,几乎每年他都要写出好几部小歌剧、歌舞剧或音乐剧。重要的有《女人,要温顺》(1924)、《有趣的面孔》(1927)、《乐队奏起来》(1930)、《疯狂的姑娘》(1930)、《我为你歌唱》(1931)等。特别是《我为你歌唱》还获得了普利策奖,是美国获得该奖的第一部音乐剧。这些剧中的插曲,有不少作为独立的歌曲,流传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