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墨西哥沙龙
1932年秋,科普兰到墨西哥旅行访问,想写一首表现这个拉丁美洲的文化古国的作品。他说:“试图将墨西哥更深刻的一面:古代的墨西哥文化或今天革命的墨西哥转化为音乐,对我来说是十分愚蠢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真正地了解这个国家,而我所希望的,只是反映游览者的墨西哥。这就是我为什么想到了‘墨西哥沙龙’,因为在那‘热烈的娱乐’中,感受到极其自然而真挚的与墨西哥人民亲密交往。我听到的不是音乐,而是在那里感受到的情绪,它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要放进音乐中的,就是那种情绪。”
乐曲于1936年完成,是一部凝聚了墨西哥人民生活感情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闪烁着火一般的热情。这时,科普兰的创作思想正从对极端序列化的现代主义的热衷,转向主张音乐应被群众理解和接受。他说“现代的作曲家离群众太远,所以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写更能吸引群众的音乐,把自己想说的话,尽可能坦率地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广泛地吸收了墨西哥民歌旋律,民族乐队“马里阿契”的演奏特点和风格,以及爵士乐的某些手法。旋律素材取自法朗西斯·多尔编的《墨西哥民歌集》和鲁本·卡姆博斯编的《墨西哥的民间故事与音乐》中的三首民歌:《绿树枝》、《拉·赫舒希达》、《蚊子》,但不作直接引用,而是根据它的音调和节奏特点加以微妙的再创造。“马里阿契”是一种典型的墨西哥器乐合奏,一般在咖啡馆或在乡村节日里为歌舞者伴奏。乐师们头戴宽边帽,打扮成印第安牧民的样子。所演奏的曲调总称马里阿契歌曲,常常是在一段乐器的演奏以后,吉他演奏者担当歌者的角色。旋律为短小的乐句不断反复、稍加变化,旋律线多为三度平行。在《墨西哥沙龙》中,可看到马里阿契乐队的和声类型及音色特点的影响。
科普兰运用熟练而有创造性的写作技巧,成功地将它结构成一首色泽鲜艳、形象生动的管弦乐曲。由包括五个短小段落的引子和三个对比性的部分组成。
引子分别提示了三首民歌的音调,展示出各种形象的片断。第一部分是对“墨西哥沙龙”这一大众舞厅里群众欢乐歌舞场面的描述。它按照舞蹈愈来愈热烈、感情愈来愈高涨的线索发展,调性从G—b
B—C—b
A—C—E频音转换,力度从mf—f—ff—fff迅速增强,乐队织体也相应变化。这里十分重要的是,复杂的切分节奏与不协和的二度音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起着强烈的推动作用和色彩作用。附加二度音伴随着起节奏作用的声部出现,也伴随着旋律进行。有时甚至是三个二度叠置的平行进行,造成尖锐的音响。富有民族特点的打击乐器也穿插其间。随着音乐的发展整个音响集中到高音区,从高点逐渐下降,引入了更加欢乐的场面这里,高音由小号吹奏的b A大三和弦(b ACb E)与低音由低音提琴奏出分解的b E大三和弦(b EGb B),构成了T与D的复合功能;紧接着低音又与木管组的b D大三和弦(b DFb A)构成D与S的复合,进一步增添了鲜艳的色彩。
中间部分音量突然减弱,旋律舒展,风格洒脱。但很快又转为舞蹈性格,旋律像马里阿契乐队那样是三度平行进行,各声部常以独奏形式出现或巧妙地组合。形象单纯,音乐轻捷而有活力。科普兰在这里作了出色的节奏处理;由弦乐奏出的伴奏声部是三拍子与六拍子的结合,它形成固定的节奏型,机械地不断反复;独奏木管乐器在这种背景上自由发挥,其故意强调的节奏重音,常常落在节拍重音之前。接着又将四拍子安排成(6+2)/8的节奏重音,自然地出现一种急迫感,造成很强的推动力,一直发展到乐曲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用了与第一部分相同的音乐材料,经过中段的发展,顺理成章地将主题旋律推现出来。但很快减弱,旋律在木管与弦乐上互相模仿呼应,愈来愈紧凑,发展成了乐队合奏。炽热的歌舞场面再次出现,群众的纵情歌舞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三、小伙子比利
根据尤金·洛林的故事,科普兰创作了有名的芭蕾舞曲《小伙子比利》。这部芭蕾舞剧的情节是:小伙子比利由于杀死了无意中打死他母亲的人,从此开始了他短暂而恶名远扬的生涯。他被警察跟踪、捕获,关在牢中。但又奇迹般地越狱逃脱。正当他和女友在沙漠中精疲力竭地休息时,再次被警察逮捕。
这部舞剧中最优秀的音乐都被编入芭蕾组曲,由八个段落组成,各段不间断演奏。虽然整个组曲的顺序是按照舞剧的情节安排,但各个段落仍根据音乐本身的逻辑来发展。
(一)一望无边的大平原
木管提示出抒情的民歌主题,整段音乐由这一主题和它的三次变奏构成,和声处理具有大小调交替的色彩。乐曲开始时仅仅出现五度平行的旋律进行,造成空旷荒凉之感。它的三次变奏主要是变化配器织体和主题的结尾部分。各变奏之间有发展和过渡。沿着力度加强、织体增厚、色彩变浓的线索将音乐推向高潮,突然结束。整段音乐形象单纯,性格统一,在芭蕾中可能是幕前的序曲。
(二)边疆城镇的街道
表现美国建国之初向西部开拓过程中,一个新形成的边疆城镇上,牧牛童们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情景。音乐生气勃勃,最能代表科普兰这一类型音乐的特点。它采用了《走吧,小牛》、《呵,别把我埋葬》等几首著名的牧牛童歌曲,按照变奏曲与回旋曲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各个主题和段落分别具有歌曲和舞曲的性格,有时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如将歌曲主题与舞曲主题构成不同调性的组合,并加以变奏,弦乐奏出如歌的旋律,小号则演奏舞曲的主题,它们的节奏型都是规整的;然而,以圆号和钢琴为主奏出的和声却将节拍拆为三拍与二拍的组合,与旋律形成交错。美国音乐有别于他民族的特征在这里被鲜明地突现出来。
(三)墨西哥舞曲和终曲
表现墨西哥姑娘跳哈拉比舞——一种热烈粗犷的墨西哥民间舞的场景。科普兰采用了它有特点的舞蹈节奏,基于5/8与4/8的频繁交错。终曲回到了规则的节奏,是一首豪放洒脱的歌曲。音乐经过反复变奏,以强有力的乐队全奏达到高潮,然后变得徐缓安静,为暗示比利的结局,留下了哀愁的余韵。
(四)夜间赌牌
旋律暗淡,低音有规律地作音阶上行,和声分解成切分性质的琶音下行,音乐散发出颓废的气氛,仿佛是夜间□漫着烟卷的烟雾。结束时以弦乐的高音区演奏八度造成紧张感,预示警察即将来搜捕。
(五)枪战
大鼓、定音鼓的敲击引出了一场枪战。小军鼓、低音大鼓、钢琴、竖琴描写手枪的射击声;钢琴与木琴反复演奏一个固定动机,表现追踪的形象。这是一段以模仿自然音响为主的音乐,十分生动。
(六)俘获比利后的庆祝会
它像一首色彩绚丽的舞曲和进行曲,分成三个段落、调性、旋律和织体写法有所不同,但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它们都以附点节奏为主,低音与和声构成双重调性。低音是升C大调的主音与属音不断反复,成为固定低音,和声则为C大调。中间部分更将这种双重调性的和声在同一小节内出现。配器十分精巧,特别是钢琴与木琴颇有效果的处理,使乐曲增添了欢悦的气氛。
(七)比利之死
全段音乐仅十五小节,体裁近似悼歌。
(八)一望无边的大平原
再现第一段的音乐,乐队织体有很大改变。这可能是舞剧闭幕后演奏的音乐,力度很强,以悲剧性的风格达到高潮结束了全曲。
四、阿帕拉契亚的春天
1944年,科普兰为美国著名现代舞蹈家玛莎·格雷厄姆写了一部芭蕾音乐。玛莎借用哈特·克莱恩的一首诗歌的标题,将这部舞剧题名为《阿帕拉契亚的春天》,然而舞剧的内容与这首诗的本身没有联系。它的情节很简单:十九世纪初,春天来到了纵贯美国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山地。在新建设起来的农家,正为两个青年举行婚礼,他们怀着既热情又担心的感情迎接新生活。邻人们前来祝贺,年老的长者向他们讲述从自己生活体验中得到的信念,福音传教士和他的信徒们努力使他们认识到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婚礼结束后,只有这对青年夫妇留在刚刚建造起来的、还散发着新木清香的新居。
最初的芭蕾配乐,写成仅仅只有十三件乐器的小型乐队曲。1945年春,作者将它改编成管弦乐队演奏的芭蕾组曲。全曲分成八个部分,段落之间不休止。
(一)舞剧的主要人物在灯光下一一被介绍的场面
健壮魁伟的新郎,美丽健康的新娘,热情的福音传教士和他的信徒们,像岩石般坚定的老年人……,每个角色的性格都得到透彻的描绘。音乐一开始在A大调的主音持续音上,单簧管奏出动机A,弦乐组奏出动机B,它们都以和弦分解进行为特征。这种和弦分解式的进行是全曲的基本发展手法,它构成旋律,构成伴奏织体,用于发展段落并贯穿全曲。可以说。动机A和B是整个乐曲的“种子”。接着出现两个缓慢的旋律,音乐宁静抒情,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二)突然响起了弦乐的齐奏,演员们开始活动,音乐体现了居于边疆的开拓者们意气昂扬的精神面貌。
主题清新,以大跳进行为主。旋律发展的过程中,包含大量的四度上行和下行,显得十分新颖和有特点。乐曲可分成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基于A大调与C大调的交替,在主题反复出现和分裂发展的同时,结合进一个性格豪迈的音调,由管乐不断地重复强调,其间,钢琴模仿钟的敲击声。这三种因素的组合发展,使音乐具有热烈欢快的婚庆典礼气氛。第二阶段基于F大调,和弦分解音型成为乐队的主要织体,节拍变得复杂,4/4、5/4、7/8不断交替,感情更加豪放。音乐达到高潮后安静下来,中提琴极有表情地唱出了动机B的音调,逐渐过渡到新的境地。
(三)新郎和新娘出现在舞台的正面,跳起了优美而热情的舞蹈。
引子的节奏十分生动,竖琴模仿吉他的拨动,木管奏出抒情的动机B,然后转为用弦乐深沉的音色陈述,充满激情。最后将动机B发展得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仿佛是一对新人沉浸在幸福的感情之中。
(四)福音传教士和他的信徒们跳起和谐生动的舞蹈。
音乐的速度突然变快,具有英国民间四方舞与乡村小提琴艺人演奏的风味。包括两首民歌风的旋律,它们都具有稳健的舞蹈性格。第四段一开始就出现了三种因素,是这段音乐发展的基础,它们反复出现,愈来愈热烈,在高潮上出现力度很强、节奏复杂、感情激动的音乐,仿佛是传教士向新婚夫妇提示不可思议的命运和人生道路的艰难。音乐平静下来后又响起了动机B的声音。
(五)新娘的独舞,描写她极度的欢乐和对前途感到担忧的心情。
弦乐奏出激动不安的主题,它先后出现四次并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音乐突然减慢,在竖琴和弦乐的衬托下,双簧管和独奏小提琴奏出由动机B发展而来的旋律,它成了一首优美的抒情曲,直接转入第六部分。
(六)过渡性的段落,返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具有徐缓的节奏和宁静的气氛。
(七)日常生活的场面,由歌曲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构成。
科普兰几乎原封不动地引用了一首震教徒的赞美诗《简朴的礼物》。震教徒总是毫无顾忌地“剽窃”世俗音乐,这首赞美诗也很少有宗教感情,它优美单纯富于生活气息。主题呈示时只有长笛和竖琴单纯的主音和属音支持,各个变奏基本保持旋律结构,仅作配器织体上的变化。整段音乐保持了赞美诗原来所具有的抒情风格。
(八)整个组曲的尾声,由加弱音器的弦乐组演奏。
音乐逐渐激动,带虔诚的宗教感情,作者标以“像在做祈祷”。继之又回到组曲最初的音乐,柔和优美的歌曲音调仍是从动机B派生而出,最后以动机A结束全曲。
这三部管弦乐曲,集中体现了科普兰运用简洁的、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语言,努力创造出为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时所取得的成就。他从人民的生活、民族的历史选取题材,使他所塑造的形象具有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他广泛地研究和吸收民间音乐,如墨西哥民歌、牧牛童歌曲、震教徒的赞美诗等,使这类作品的主题音调都带歌谣风,亲切而易于接受,但又不是现成曲调的集成曲,总是经过精心的再创造。生动的节奏也是用来突出民族风格的重要因素。他大量使用简略形式的和声,调性布局十分严格并以双重调性来增添和声的色彩性。两首芭蕾组曲的各个段落都有自己的发展线索与体裁特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人物和场景。这些,都给科普兰的三部管弦乐作品带来了美妙的艺术境界和高度的独创性,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音乐界的许多同仁结合本专业的工作,积极开展了对西方音乐不同领城的研究工作。对美国音乐的研究,也受到了音乐工作者的重视。美国音乐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音乐有许多与欧洲、亚洲及其他任何国家不同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这不仅表现在表演艺术、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学的其他学术领城中,而且在现代音乐创作方面也举世瞩目。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美国的流行音乐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