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科德”奏鸣曲》的四个乐章分别以活跃在康科德地区的四位超验主义作家命名—爱默生、霍桑、奥尔科特们、梭罗。每个乐章与其他作品有一定的联系,如第一乐章与1907年写的《爱默生协奏曲》、第二乐章与1910年未完成的另一首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与1904年未完成的《果树园斋序曲》(Orchard House Ouerture)、第四乐章与一首关于梭罗的歌曲有联系。
这首作品很长,带有强烈的即兴性,运用了一些材料而没有进行逻辑性的发展。整个作品中,没有一个调号和节拍号,也几乎没有小节线(只有个别地方用了)。在曲式上,它和传统的奏鸣曲并无联系。
第一乐章庄严有力,织体复杂,技巧很深,音乐出现多次起伏。这个乐章与其说是表现作者对爱默生的敬佩,不如说是借爱默生之名,通过音乐的形式,叙述作者自己的思想。乐章中有一处奏出强有力的不协和音,表示“爱默生突然发出呼吁进行超验主义的旅行”。以后,乐曲又以尽可能强的音响表现“宇宙的山脉和人类都在呼喊着人类的新生和精神的广大”。
在戏剧性的高潮之后,出现一个沉思性的段落,结尾用高音轻声弹奏,表现“人类的灵魂像泛音一样向最终的命运飞去。”
第二乐章是庞大的谐谑曲。其结构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段落:幻影—夜曲—拉格泰姆—对比—拉格泰姆—夜曲—幻影。在这里出现了许多艾夫斯喜欢的索材,如赞美诗、露营集会的歌曲曲调、杂技团的游行音乐等。有一处以ppp的音量奏出古老的赞美诗的曲调,紧接着出现强烈的ffff不协和音响,又再出现安静的赞美诗。作者说这像“在一场暴风雨后,从山那边传来教堂的赞美诗。”在另一处,他又写道:“这里的赞美诗是由一个善良的幽灵在教堂的后院轻轻唱出来的。”
第三乐章速度较慢,比较轻松,是全曲最短、技巧最容易的乐章。它描写康科德村的优美恬静的环境以及奥尔科特一家住过的房子“果树园斋。”乐曲中出现了一些家庭赞美诗、苏格兰歌曲和L.M.奥尔科特的小说《小妇人》(Little Women)中女主人翁喜爱弹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主题片断。
第四乐章的副题一般认为是《瓦尔登(梭罗小说“Walden”)的一天》。乐曲描写瓦尔登夏日的景色—淡淡的雾、小小的池塘、小山坡、小树林以及村里的老铁路等。乐曲运用了一点印象主义的手法。
这首作品体现了艾夫斯和超验主义的密切联系,但听起来冗长庞大,材料零乱,犹如一位老者在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思想见解。反映出艾夫斯长期与世隔绝的思想状况。
管弦乐《未被回答的问题》(The Unanswered Question)是一首短小的乐曲,但在反映艾夫斯的创作思想方面具有代表性。这首乐曲的配器比较特别:四个长笛(或双簧管和黑管代替第三、第四长笛)、一个小号和一套弦乐四重奏(或弦乐队)。在乐曲中,弦乐加弱音器分成若干部,尽可能轻地慢速演奏(PPP),代表永恒的真理及无穷尽的“不可知”;长笛的音调比较零碎,速度越来越快,无调性,代表现代生活的紧张及进取性和斗争性。小号不断地吹着同一个音型,好像在不停地问着“什么!”和“为什么!”这两个永远解答不清的问题。乐曲的速度越来越快:柔板—行板—快板—很快—急板。这首作品高度理性化的写作,典型地表现了艾夫斯喜欢在创作中进行哲理性的探索。
艾夫斯共约写了150首歌曲,主要的歌曲收在《114首歌曲》这部集子中。歌词大多是他自己写的。科普兰发现这些歌曲后,曾高度评价说,在这里“所有可以想象得出的歌曲种类几乎都有了。”其内容范围很广,仅我接触的就有:(1)赞美诗、众赞歌等宗教题材,如《诗经67》、《丰收家庭众赞歌》、《帕拉塞勒斯》(Paracelsus)等,(2)关系人生哲理的,如《对映体》(On the Anti Podes)、《游泳者》、《走路》、《在笼中》、《瓦尔特·惠特曼》;(3)关于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如《卡农》、《当我唱了任何歌的时候》、《四朵小花》、《孩子们的时间》;(4)关于“死”的,如《安魂曲》、《雾》、《像只病鹰》、《告别大地》;(5)牛仔歌曲和反映乡间生活的,如《查理·洛特来奈》、《马戏团》;(6)表现英雄人物和社会问题等题材的,如《林肯伟大的导师》、《威廉·布奈将军进入天堂》、《多数人》、《伦敦西部》、《汤姆乘船走了》、《1920年11月2日》等等。
这些歌曲反映了艾夫斯的超验主义思想和进步倾向,在艺术上也别具风格。这首先表现在对普通人、贫困的劳动者的同情。如《伦敦西部》描写了一位贫困的妇女,她不向有钱人讨钱,却向穷工人要,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命运”,她来自“渺小而伟大的大军”。艾夫斯用摇晃的音型刻画了怀抱娃娃的妇女的形象,全曲是无调性的,但在大调上唱出了最后的结论:(他们)“指引了比我们更为美好的时代”。又如《多数人》中,唱出了“多数人辛劳地干了世界上最艰苦的工作;多数人在思考,所以产生了世界的思想;多数人在歌唱,所以产生了世界的艺术;多数人在渴求,所以产生了世界的希望……”,在这里钢琴伴奏用音块(用胳膊或木板弹)表现“多数人”从事的艰苦劳动、用优美流畅的音调表现“多数人”的歌唱、用流动奇异的音调表现“多数人”的幻想。在处理上比较细腻。
其次,在人生问题上,他强调人的作用,主张解放理性,提倡人的个性。如《瓦尔特·惠特曼》中唱道:“人是什么?我是什么?你是什么?我所表现的是我自己,你应该按照你自己的方式行事。”又如歌曲《在笼中》描写一只蜥蜴在笼子里徘徊,只是当主人来喂它肉时,才停下来。一个男孩看了很久后,发出疑问:“生活也是这样吗?”在这里,笼子象征社会、权威和精神的束缚,也象征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一个侧面。这首只有三句歌词的小曲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第三,在自然观方面,超验主义主张抛开自然的实用价值而捕捉其灵性,如爱默生在《论自然》中说:“道德法则安居于自然界的中心,光芒四射。”艾夫斯在他的歌曲《游泳者》中通过音乐形象,歌颂了人生的奋斗精神。
艾夫斯的歌曲大多是无调性的,只有少数(如《两朵小花》)是有调性的抒情性的歌曲。
四
艾夫斯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第一,他的作品多数具有标题性,它们有明确的内容和鲜明的形象;第二,他喜欢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和美国人民熟悉的音调如民歌、乡间铜管乐、爱国歌曲、宗教赞美诗等作为创作的素材,予以利用和改造;第三,打破传统和声调性体系,创造新的音乐语言,尤其大量运用十一、十三和弦、“摩天和弦”、多调性、无调性;第四,喜欢复合节奏,如《第四交响曲》中,一处同时出现二十种不同的节奏型;该曲第二乐章有一处同时出现5/8、6/8、7/4、2/4、12/8的节拍;第五,在曲式上,打破传统严格的曲式结构,根据需要自由处理,因此他的交响乐、奏鸣曲不一定是传统概念的交响乐或奏鸣曲,未必有对比性的主题和清晰的结构;第六,配器也根据需要自由处理。总之,艾夫斯有许多创新,但不像他的同时代人勋伯格那样,形成独立的体系。
此外,艾夫斯创作了另外一类采用传统技法的作品,如第三、第四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但这类作品占少数。
艾夫斯是美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东部乡间生活的情景,反映了他善于思考,不断追求,热爱祖国文化历史和人民的民主倾向。在技巧方面,他在完全不知道欧洲同时代人的创新情况下,大胆地探索新的技法,特别是对不协和音音响的运用,体现了他的创造精神。艾夫斯早于斯特拉文斯基应用不协和和弦,是最初使用不规则的小节线和时间标记的作曲家之一。艾夫斯被称作本世纪上半叶最有创造性的四位作曲家之一,与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及巴托克齐名。美国人民把艾夫斯看作美国作曲家之“最”,如伯恩斯坦说艾夫斯是“美国音乐的华盛顿、林肯和杰佛逊”。艾夫斯作品中强烈的民族性和深刻的民主精神打动了无数美国人和音乐评论家们。
虽然艾夫斯的音乐一度被埋没,但他对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在他以后,一些作曲家继承和发扬了他的两个基本特点,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重视现实,其二是重视创造新的音响经验。他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