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扼住命运咽喉的人:介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9047100000007

第7章 贝多芬的作品(4)

在贝多芬为《费德里奥》写的四个序曲中,经常用来在歌剧开演前演奏的,是他在1814年第二次修改时谱写的。在这部歌剧中,比较出色的几段音乐如下:

第一幕的四重唱《我感到多么惊讶!》当莉奥诺拉女扮男装,在罗科家中帮忙干活时,罗科的女儿没有看出破绽,爱上了莉奥诺拉。罗科也为之感到高兴。而罗科的另一助手雅奎诺却真心地追求着罗科的女儿,但他遭到姑娘的婉言拒绝。这就引起了莉奥诺拉的很大不安。她希望两个年轻人相爱,但又不能说出真情……。这段四重唱唱出了四个人当时的不同心情,音乐处理得优美动听。

第一幕莉奥诺拉的咏叹调《讨厌的家伙,你到哪儿去?》莉奥诺拉窃听到皮查罗要杀害弗洛列斯坦的消息,又紧张、又害怕,她为自己丈夫的命运担心。但她坚信依靠自己忠贞的爱情的力量,是可以帮助她挽救丈夫生命的。这些复杂的心情在这首富有戏剧性的咏叹调里得到了出色的表现。

第一幕囚徒的合唱《啊,多么高兴》由于莉奥诺拉的建议,囚徒们被允许到户外做短暂的放风。囚徒们一边来到监狱的庭院的阳光下,一边唱起这首合唱曲,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幕的二重唱《说不出来的高兴啊!》弗洛列斯坦和莉奥诺拉得救后,唱出了这段二重唱,表现他们喜悦的心情。

《莉奥诺拉序曲》(第三号)

管弦乐序曲一般是为歌剧、清唱剧和戏剧性的大型音乐作品写的管弦乐队的前奏曲。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序曲逐渐强调同戏剧本身的内在联系,音乐材料大多援引自歌剧中的某些主题。歌剧序曲一般是为歌剧的开始作好情绪和背景上的准备。

在贝多芬为《费德里奥》写的四首序曲中,经常用来放在歌剧开演前演奏的是他在1814年第二次修改歌剧时所写的那一首。但是,他在1806年修改歌剧时重写的第三号序曲,被公认为是四首序曲中最好的一首。在歌剧演出时,通常把这首序曲放在两幕之间进行演奏,或者作为一首管弦乐作品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出。

这首序曲精炼地集中表现了全剧的基本情绪,概括了歌剧的主题思想。序曲开始时,以缓慢的速度演奏了一个引子,它阴森威严,烘托出歌剧发生的背景,表现了男女主人公所遭到的痛苦。但是,引子也出现了另一个由木管吹奏的优美的旋律,表明有另一种高尚的力量存在,这就是莉奥诺拉的崇高的爱情。

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它的主部主题热情奔放,刻画了莉奥诺拉光明磊落的内心世界和她不畏强暴的勇敢精神:

副部由圆号同弦乐奏出雄壮的音调,进一步补充了主部主题的音乐形象。它的音调是在引子中出现过的:

展开部表现了善与恶两种势力的戏剧性冲突与斗争,并且在最高潮之处出现了独奏的小号嘹亮的声音,预示着矛盾的解决。序曲最后奏出了热烈、喜庆的音乐,祝贺莉奥诺拉救出了丈夫。这首序曲的音乐,反映了贝多芬相信世界上一切受到奴役与压迫的人民,终将获得解放的思想。

《爱格蒙特序曲》

在序曲这种音乐体裁中,有一种“音乐会序曲”。这种序曲是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出的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序曲有时用单乐章的奏鸣曲式写成,有时是用更小型的前奏曲的形式写成。

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就是一首音乐会序曲。它开始是作为话剧的配乐而创作的,但后来话剧已不常演出了,而这首序曲却一直作为独立的音乐会作品而经常演出。

贝多芬于1810年为哥德的话剧《爱格蒙特》写了配乐,其中包括一首序曲、四首幕间曲、两首歌曲、《胜利交响曲》等一共十段音乐。序曲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

哥德于1786年写的这部话剧描写了十六世纪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的统治而展开的民族解放斗争。话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尼德兰的贵族,由于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而被捕入狱并被判死刑。他的爱人呼吁人民起义,但因无法救出爱格蒙特而绝望自杀。爱格蒙特赴刑之前,高呼“为祖国奋斗,争取自由,争取解放”的口号。

出自对哥德的热爱,也因为对拿破仑侵略行径的愤慨,贝多芬选了这出话剧进行配乐,力图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爱国热忱。在序曲结尾的总谱上面,他郑重地写着:“预告祖国即将到来的胜利”。

这首序曲的音乐突出地歌颂了爱格蒙特的英雄主义。它悲壮热情,并着力渲染了英雄牺牲以后人民得到自由、解放的欢乐感情。

《爱格蒙特序曲》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开始时有一段引子,它包括两个对立的音乐形象:第一个是西班牙统治者的形象,用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的节奏特点写成,音乐威严有力:

第二个是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形象,由木管奏出悲哀、叹息的音调: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是由引子中的代表人民形象的音调发展而来的。它的下行的音调进行使得音乐更为沉重并带有愤怒的感情,这个主题由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奏出:

副部主题是以引子中代表西班牙统治者形象的音调为基础,并加上代表人民形象的音调,这两种对立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使乐曲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在乐曲发展的过程中,两种对立因素不断冲突和斗争。最后,音乐在短暂的沉默以后,突然爆发出胜利的、凯旋性的音调。《爱格蒙特序曲》以其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了这样一种思想:英雄的光荣牺牲,换来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

(五)器乐小品

《G大调小步舞曲》

贝多芬固然写过许多气势宏伟、动人心魄的大型音乐作品,但是,他也写过一些感情细腻、短小精练的音乐小品。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小品《G大调小步舞曲》,发表于1796年。因为很多人都喜欢它,所以后来被人们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等其他形式的乐曲。

小步舞曲原来是法国的一种三拍子的民间舞曲,后来被一些宫廷的作曲家用来写作宫廷音乐;之后又被采用来写作大型的器乐曲(交响曲及奏鸣曲)中的一个乐章(如前面介绍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就运用了小步舞曲的形式)。

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一首独立的钢琴小品。它的曲调优雅,速度适中,右手奏出三度的双音级进音型,左手稳重地弹出低音和节奏。整个音乐典雅、庄重:

乐曲的中间有一段比较活泼、流畅的旋律,与前面的曲调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最后,音乐又回到开始的主题上去。这首乐曲使我们联想到十八世纪宫廷中的男女贵族,穿着华丽的礼服和拖裙,手拉手翩翩起舞的情景。它反映了贝多芬早期创作的特点。

《致爱丽丝》

这首小巧玲珑的钢琴小品,写于1808或1810年。它和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爱格蒙特序曲》产生于同一时期,反映了贝多芬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它是贝多芬为自己的女学生爱丽丝写的。整个乐曲的音乐比较单纯。

乐曲用迴旋曲的形式写成。它的主题亲切地勾画出了一个纯朴可爱的女孩子的形象,音乐中半音的重复进行委婉而动听,带有几分孩提般的性格:

在第一个插段里,奏出了另一个不同的形象,它比较活泼而富有歌唱性:

接在主题之后的第二个插段,由右手变换着弹出几个和弦的音型,左手在低音处敲击着同一个“la”音,使得音乐的气氛变得有些严肃。不过,这段音乐没有持续多久,便又回到开始时可爱的主题上去了。

人们注意到,在这简短的乐曲里,贝多芬写出了这样鲜明而多样的音乐形象,而且这首乐曲的主题动机明而多样的音乐形象,而且这首乐曲的主题动机

先后出现十六次之多,却丝毫没有使人感到厌倦。可见在这音乐小品中,音乐大师的技巧是如何应用自如了。

《F大调浪漫曲》(作品50号)

这是贝多芬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所写的作品。器乐作品中的“浪漫曲”,是一些具有抒情特点的音乐小品。贝多芬的这首浪漫曲约作于1798年。

这首浪漫曲十分动人。它也是用了迴旋曲的结构写成的,因为音乐主题一再出现,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题旋律悠扬潇洒、扣人心弦:

第一个插段在主题的基础上稍加发展和装饰,奏出了类似的旋律,不过它的抑扬顿挫和感情的起伏更为显著。主题在它之后第二次出现,随之演奏了第二个插段,它的情绪渐渐变得激动而自由奔放。在这里旋律的跳动较大,伴奏部分的音响和节奏更为响亮、急促。当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变得果敢而有力。这首小品由于写得优美动人,被历代小提琴家视为珍品而得到频繁的演出。

《土耳其进行曲》(作品113号)

这原来是一首管弦乐队的曲子,后来改为钢琴曲和小提琴曲。它是贝多芬为话剧《雅典的废墟》所写的九段配乐中的一段。现在,这些配乐大都不常演出了,只有其中的序曲、一首合唱曲和这首《土耳其进行曲》还流行。

1809年,在维也纳被拿破仑军队占领期间,贝多芬写出了这首进行曲的主题,它短小精练,富有朝气和活力:

乐曲的低音简单地敲击着拍子,象是军乐队中的鼓声。这首乐曲的音乐单纯,旋律通俗易记,它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一起,被公认为最著名的两首土耳其风格的进行曲。

(六)歌曲作品

贝多芬善于写器乐曲,但在他的一生中,也写过大量的歌曲,如抒情歌曲、声乐套曲等,并且改编过欧洲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歌。他还写过一些大型的声乐体裁的作品,如《约瑟夫二世之死康塔塔》、《庄严弥撒》等。这两部作品在他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谁是自由人?》

贝多芬在波恩时,听到莱茵河对岸的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消息,他欢欣鼓舞,兴高彩烈,深深地被法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这时候,他强烈地被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所吸引,并且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寻找高尚的生活目标。歌曲《谁是自由人?》正是这个时候(1792年)谱写的。这是一首合唱曲,它的音调高昂,铿锵有力,表现了作者要摆脱封建制度的奴役,争取自由解放的决心。

《火的色彩》

这也是贝多芬在波恩时期的作品,写于1792年以前。歌曲中,形象地把“火”比喻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现了早年的贝多芬不满封建统治,追求真理的思想。歌曲的旋律朴素单纯,非常接近民歌,使人感到亲切。在唱到玫瑰花“一时少不了要衰败”,冰雪“不能长在”,而“烈日不能使火的本性更改”的时候,音乐上作了特殊的处理,由大调转到同名小调,并延长了音乐的节奏,从而突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

《跳蚤之歌》

贝多芬根据哥德的名著《浮士德》中的一首诗,谱写了这首歌。在哥德的这部作品中,魔鬼梅菲斯特勒斯(象征封建统治的叛逆者)把宫廷中受宠的佞臣比作跳蚤,对他们依仗权势专横拔扈、胡作非为的卑劣行径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诗中也对皇帝的昏庸无能作了揭露和嘲讽。贝多芬的这首歌,采用了诙谐、尖刻的音调,写得比较生动。他还十分注意对歌词的情绪变化作细致的处理。半个世纪以后,俄国作曲家莫索尔斯基也写了一首《跳蚤之歌》,那首歌比贝多芬的这首更富有戏剧性,流传更广。但是贝多芬的这首创作,也是写得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