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扼住命运咽喉的人:介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9047100000006

第6章 贝多芬的作品(3)

第二乐章“溪边景色”。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另一幅画面——清澈的流水,水中的游鱼和卵石,周围一片宁静的气氛,微风轻轻地拂过面颊。倚在溪边的树旁欣赏这一切,该有多么的美好!

第三乐章是“乡民有趣的集会”。它表现了活泼欢乐的民间舞蹈场面:

这音乐时而轻巧,时而热烈,时远时近。乐章中间还出现了另一个旋律,就象是另一批舞蹈者跳着节奏鲜明、刚劲有力的民间舞:

第三乐章不间断地进入了第四乐章:“雷电——暴风雨”。人们正在愉快地跳舞,不料天边乌云密布,雷声轰鸣,终于下起了倾盆大雨,狂风呼啸,雷电交加。音乐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离奇变幻和此间人的感受。

第五乐章标题是“暴风雨以后愉快和感激的情绪。”太阳重又出来了,被雨水冲刷过的田野显得清新、碧绿。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中,人们感到格外的自由与舒畅。

贝多芬的这首交响曲,通过艺术的手段,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表现了他对人生、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许多年后,当他已经到了晚年,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不幸的遭遇以后,他更加喜欢大自然了,他说:“在自然界里,没有嫉妒,没有竞争,也没有不诚实。”他这发人深省的话语,进一步表明了他对当时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的看法;也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他早年写作《第六交响曲》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第九交响曲(合唱)》

这是一首带合唱的、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的交响曲。贝多芬早在1793年只有二十三岁时,就想为自己喜爱的席勒的诗《欢乐颂》谱写音乐了。因为这首诗所歌颂的,正是贝多芬的理想。1815年,他在笔记本里写下了《第九交响曲》的个别主题的轮廓。1817年,他正式着手写作《第九交响曲》,并将《欢乐颂》写进了这部作品。直到1823年,这部作品才最后完成。他是用了很大的心血,花了很长时间从事它的写作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在维也纳会议结束后,欧洲封建主义全面复辟的时期诞生的。此时,贝多芬在思想上万分压抑痛苦,生活上日益贫困,创作上沉默了好几年。这期间,他在苦闷中思索着。他对封建制度和丑恶的社会现实已经深恶痛绝,忍无可忍。最后,他不顾当时黑暗的封建势力的压迫,毅然写出了这部歌颂资产阶级政治理想,高举“自由、平等、博爱”旗帜的作品,大胆地表现了他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和批判。

《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宏伟的巨作。它思想深邃,富有哲理性。第一乐章开始,经过十六小节可怕和神秘的序奏以后,出现了主部主题:

它用大幅度的下行的音型,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表现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下的紧张的社会气氛。副部主题果断有力,带有不满、愤慨的情绪:

以后它还被另一个英勇搏斗的形象所补充:

这个乐章刻画了人民不断地在黑暗和苦难中进行挣扎和搏斗,表现了他们为争取自由权利而进行顽强斗争。

第二乐章是一首十分活跃的快板乐曲。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快速的、粗犷的主题:

它虽然带有些惊慌不安,但却是积极和有进取心的。在它之后,则有力地奏出了一个更为英勇果敢的主题:

这两个互为补充的音乐主题,在整个乐曲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不断地聚集自己的力量,准备作持久的斗争。

在乐章中间,有一段乡间舞蹈性的音乐。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继续表现人民,歌颂人民的乐观主义的精神面貌,刻画在人民中间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第三乐章是歌唱性的慢板。这个乐章以两个主题为基础展开变奏。第一个主题柔和、沉静,象是在倾吐和诉说内心的忧郁:

第二个主题的感情显得激动不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这个乐章用变奏的方式,使两个动听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以深沉的感情,表达了作曲家对人民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第四乐章是急板,它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所得出的结论。贝多芬在这里写出了他寻找结论的整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乐章开始,管乐奏出了几小节震耳欲聋的可怕的引子。然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了一句有力的如同朗诵一般的旋律(即“宣叙调”)。在总谱手稿上,这句宣叙调的下面写着这样的文字:“不,这将使我们想起绝望的时候。”这段音乐,实际上是对可怕的、绝望的生活的否定。以后,贝多芬将这部交响曲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依次重复出现,并且逐个地加以否定。在第一乐章的主题出现之后,总谱上写着:“啊,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在第二乐章活跃的主题之后,总谱上写着:“这不过是说说笑话罢了——要的是好一点、美一点的东西。”在第三乐章的主题后面,总谱上又写着:“这太……太温和了,应当找到更热烈的东西。”对前三个乐章主题的否定,仿佛表明贝多芬认识到:不能总是在“命运”的压迫下被动地挣扎;没有通过奋斗得到的快乐还不是真正的快乐;怜悯和同情也都无济于事。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他理想的目标呢?这时,木管柔和地奏出一个优美的主题片段:

在这里,贝多芬写上:“啊!就是这个。终于找到了——‘欢乐’!”这个主题,就是贝多芬为席勒的《欢乐颂》谱写的主题的片段。在木管演奏后,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音量逐步扩大,情绪渐渐推向高潮。最后,出现了独唱和各种形式的合唱和重唱: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宫殿里。

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

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

一切人类成兄弟。”

在这里,贝多芬选取了席勒长诗中的核心部分,将“欢乐女神”当作“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象征,把占据了他整个心灵的资产阶级共和理想比喻为欢乐女神的宫殿。他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段歌颂了他的这一理想,并投入了全部热情谱写这段音乐,试图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感染人们,号召人们鄙视丑恶的封建专制制度,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最高理想而斗争。

这部贝多芬用了几乎十年时间和心血谱写的交响曲,体现了他对人类的命运,对社会的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凝聚了这位大师一生创作的全部经验。在交响曲里加进人声的作法,也是贝多芬的一个大胆的创举。这说明,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有停止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第九交响曲》的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贝多芬当时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但他坚持由自己指挥演出。乐队队员们望着他,实际上是跟着他的助手的指挥动作演奏。由于贝多芬在末乐章指挥的速度比乐队的实际速度慢了几拍,所以当乐队结束时,他还在打着最后的几拍,剧场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他全然听不见。还是一位女低音歌手含着热泪,拉着他的手,小心地扶他转向观众,他才发觉全体观众已经起立,向他鼓掌欢呼。观众为他鼓掌达五次之多,超过了当时欢迎皇族出场鼓掌三次的记录,以致引起了警察的干涉。这部伟大的作品,以它热切追求社会进步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一直来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不可多得的瑰宝。

(四)歌剧、戏剧配乐与管弦乐序曲

贝多芬虽然是以创作器乐音乐闻名世界的,但他始终对戏剧音乐抱有兴趣。他早在任波恩国家剧院乐队的第二小提琴手时,就接触到了当时的歌剧、音乐喜剧、戏剧音乐等,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点有着广泛的了解。以后,他还不断地写过一些戏剧音乐。它们同他的器乐作品一样,都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追求资产阶级理想、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思想。比如舞剧《普罗米修士的创造》(1801年)描写的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英雄——普罗米修士,他从天上把火偷出来,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而触怒了天神宙斯,受到惩罚,被捆绑在高加索山上任凭兀鹫噬啄他的肝脏。贝多芬在为这部舞剧写的配乐中,歌颂了普罗米修士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也表现了相信人类终将从封建桎梏的奴役下获得光明、自由的思想。

歌剧《费德里奥》

这是一部两幕歌剧,歌词由宗莱特纳根据法国作家布依的作品写成。贝多芬于1805年为它谱写了音乐,第二年又作了修改,并于1814年再度改定。这部歌剧是贝多芬早年受到法国革命时期的“拯救歌剧”的影响而写作的。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所流行的一些歌剧,内容上大都歌颂主人公为受苦受难的群众作出了牺牲,从而拯救了大众,使他们获得自由,因此被称为“拯救歌剧”。贝多芬的这部歌剧写的也是这类题材。它描写一个名叫弗洛列斯坦的贵族青年,被滥用职权、私仇公报的仇人皮查罗囚禁在狱中。弗洛列斯坦的妻子莉奥诺拉机智地女扮男装,改名为费德里奥,到狱中为监狱看守罗科充当助手,以便寻找机会援救她的爱人。皮查罗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准备将弗洛列斯坦立即处死。当他刚要下毒手时,费德里奥挺胸站到弗洛列斯坦的前面,用身体保护自己的丈夫,并唱道:“先把他的妻子杀死吧!”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响起了号声,首相费尔南多来到牢房视察,弗洛列斯坦和莉奥诺拉双双获救。这部歌剧表现了一种反对黑暗的封建统治,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并歌颂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敢斗争的精神。

《费德里奥》是贝多芬一生中所写的唯一的一部歌剧。为了它,贝多芬呕心沥血,费尽了心思。他一再修改这部歌剧的音乐,比如弗洛列斯坦开始唱的一段咏叹调,就曾反复修改过十六次之多。贝多芬还为这部歌剧写了四个序曲,他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写得更令人满意一些。但是,歌剧的演出并未获得成功,因为赶上法军占领维也纳,当时出现了经济上的危机、饥饿和政治动乱,城里人心惶惶,无心欣赏。另外也由于歌剧本身有许多缺点(如结构太长,戏剧发展太慢等)。贝多芬因此非常难过。后来,他又进行了几次大的修改,并同剧院的经理发生了严重的争吵,以至歌剧在以后的好几年内都未能上演,直到1814年,演出才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