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9046000000008

第8章 借代(1)

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也叫“换名”。人们说话写文章,有时往往不直接说出所要叙写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要借用与它有关的人或事物来替代它。其被代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替代的事物叫代体或借体。

根据代体的特征及其与本体的关系,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借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例如:

A.“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鲁迅《药》)

句中,“花白胡子”一语,便是用人物的外部特征来代替其中具有这个特征的人。

B.“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这一句中,便是用“袁世凯”为标志来代替银元。因为所制银元上铸印有袁世凯的头像。

以特征、标志等代替本体,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和日常口语里用得最多。

②借材料或用具来替代本体。例如:

A.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鲁迅《阿Q正传》)

这一句中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B.王大伯昨晚多喝了几杯,很早就睡下了。

这一句中,便是用“几杯”来代替了本体事物“酒”,因为杯子是饮酒的用具。

③借作者代替作品,借产地代替产品。例如:

A.老张在楼外楼刚坐下,服务员便来了一杯龙井。此句中,便是以产地名“龙井”来替代了产品“龙井茶”。

B.朱生豪病愈回到上海,仍在世界书局工作,业余时间照常译他的莎士比亚。

此句中,便是借作者著名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来代替他的著作或作品。

④借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事物。例如:

A.趁早收起你那鬼算盘,想叫我当狗难上难!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此例中,“鬼算盘”是具体事物,是用来替代“坏主意”的。

B.我们要的是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和数字”,这才是人民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所在。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这一句中,就是用具体的概念“时间和数字”来替代了抽象的概念“速度和指标”。

⑤借部分代全体。例如:

A.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朗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充满了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

(《能言对》)

此句中,“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便是用来代替贫困的人们。是局部代全体。

B.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鲁迅《社戏》)

这一句中,“秩秩斯干”,乃《诗经·小雅·斯干》中开头一句。用在此处,是意在借代《诗经》及老古书。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这两句中,“江山”一词,便是有来代替“祖国”。

⑧借专名代替泛称。例如:

A.在雷锋的历史上,虽没有上甘岭冲天的火光,也没有云周西村惊人的风雪,但我们完全可以说,他同黄继光、刘胡兰同样的伟大;或者说,他就是我们祖国建设年代的黄继光和刘胡兰!

(魏巍《路标》)

这一例句的前面部分,使用“上甘岭冲天的火光”和“云周西村惊人的风雪”代替战争年代那艰难严酷的环境。后面部分便是借“黄继光和刘胡兰”来代替“英雄”这一称号。

B.现在学生负担太重。孩子们的童年虽然不在“三味书屋念子日诗云”,却也得不到“百草园”的乐趣。

这一句中,即借用鲁迅读私塾的所在地“三味书屋”来代替私塾学堂,借“子日诗云”来代替旧社会里学习的“四书五经”。后一句中是又借用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来代替孩子们应该享受的课外活动。

C.当灾难突然到来时,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英雄出现,救民于水火,而不是出现那么多的范跑跑。

(魏巍《路标》)

“范跑跑”是网络热词,确有其人,在这里代指像他那样自私狭隘的一类人。

以上六点及其各例中,均表明借代的修辞作用,既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又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特点鲜明,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但是,运用借代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要善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化的借体,让人们一听一看便能明白它所指代的人或事物。

其二,借代体所指的人或事物要明确。对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一定得在上下文中交代工清楚,否则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其三,代体的感情色彩应注意适当。因为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来代替某个人物时,常常就是某人的浑号,标志着抑扬褒贬的感情色彩,故需分清对象、身份。

其四,要注意借代的思想性与时代性。如旧时代常用“朱唇”、“柳腰”代美女,用“饭碗”代职业,用“铜”代镜,等等,新时代除非必要,就不宜多用。

替另一个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二者有本质不同。主要区别是: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其喻性的作用是“喻”;借代的本体和借体是具有相关性,其借体的作用是“代”。正因如此,借喻一般可以改用明喻形式,而借代则不能。请看下面比较的事例:

A.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B.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这两例中,其中A句是借喻,用“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这间的阶级隔膜,二者有相似性,可以改成“像厚障壁那样的阶级隔膜。”而B句则是借代,用“袁世凯”代替“现洋钱”,因为现洋钱上铸有袁世凯的头像,二者有相关性。不能说成“像袁世凯的头像那样的现洋钱。”

比拟

比拟,是运用联想,把物当成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①拟人——即“拟物为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物人格化。例如: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春》)

这一句中,把植物当作人来描写。

B.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们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一句是把动物当作人来描写。

C.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D.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来,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巴金《海上的日出》)

E.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着。

(孙犁《荷花捉》)

以上C.D.E三句中都是把无生物当作人来描写。

这种拟人手法,有利于激发强烈的感情,形象地描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人们获得生动而亲切的印象。在童话、寓言中运用得较多。

②拟物——即“拟人为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例如:

A.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这一句中加点的词语,便是把人当作动物来描写。

B.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孙犁《荷花淀》)

这一句中几个妇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见荷叶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人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显得那么清新,美丽,可爱。

C.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起来,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功由失败堆垒而成。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这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借拟物手法把抽象的事物“失败”当作具体事物来定。

D.在他面前,我感到自己愤慨是那么无力,心痛也显得虚弱,我只有默然。让羞愧在沉默中爬到脸上。

(茹志鹃《出山》)

这一句中加点的词,表明是把心理感觉“羞愧”当作可以爬的动物来写。

E.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这一句中,写“宏儿”可以“飞”,把人写成了鸟,意在表现宏儿的敏捷、活泼。

F.那种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

(唐弢《琐忆》)

这一句中,“专靠嗅觉”来辨别事物,是把人当作狗来写,表现出作者对攻击鲁迅的人的轻蔑与憎恶。

此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也为拟物。例如:

G.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

(刘坚《草地晚餐》)

这一句中,用了一个“舔”字来描写火苗,显然是把“火苗”当作“舌头”来写。这便是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的。

总之,不管是采用哪种比拟的方式,都把客观事物写得栩栩如生,有声有色。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而且也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收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

运用比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运用比拟,一定要同人的思想感情与环境气氛协调一致。

其二,用作比拟的人和物,或者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要有相似或相近之点,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收到相应的好效果。

其三,运用比拟,还必须跟文章的主题思想、描写对象的特点及人物心情的变化配合起来。

最后需要指出:比拟与比喻尽管有时很难分辨,但二者毕竟是有区别的。它主要表现在二者的性质和作用方面的不同。比喻是通过事物的相似点使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而形象地感触和了解事物。而比拟则是借助事物的不同特征,使一个事物具有它本来所不具有的另一种事物的特征。即拿甲事物特征描写乙事物,从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夸张

所谓夸张,就是运用语言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而对其合情合理地进行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的描写。它一方面看来是“言过其实”的,但同时又是“以实为据”的。一般夸张是重在情感的抒发,而不重在事实的记叙。

根据夸张的内容,它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

①扩大夸张——即对事物作艺术上的扩大。也就是说,要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包括多、高、快、强)处说。例如: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夸大形容长衫的脏和破。其实,不一定真是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B.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景阳冈》

文中运用夸张手法,把老虎的吼声的气势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C.这就是我们庄严隆重的丧仪啊:

主会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

分会场——五大洲南北东西;

……

(李瑛《一月的哀思》)

这一例中,是用白描手法夸张,说中华大地乃至全世界五大洲,都是追悼******总理的会场。丧仪庄严隆重。意在极写全世界人民对周总理的尊敬与怀念。

D.村头上,打谷场里,到处堆着像小山一样高的庄稼秸子和金光闪闪的包米穗子。

(峻青《秋色赋》)

这一例句中,是采用比喻手法夸张,写“庄稼秸子和金光闪闪的包米穗子”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意在形容秋天丰收的景象。

②缩小夸张——即有意缩小客观事物,把实物往小、少、慢、低、短、弱等处说。例如:

A.她的身体太弱,来阵轻风便可吹倒。

这一例句中,用了“来阵轻风便可吹倒”进行缩小夸张,来形容体弱。

B.这汽车走得实在慢,一天走了不二尺远。

这一句中,用了“一天走不了二尺远”的缩小夸张,来极写汽车走得“慢”。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