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9046000000005

第5章 词语的选用与锤炼(3)

这段文字,以整句为主(排比中有对偶),但最后一个分句不说“我们的日子过去了,有复返的时候吗?”而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显然,是作者有意变化后一分句的句式,造成整中有散,显出其变化来。

B.仅仅两个月不到,恩来先生比起重庆时瘦了。大约因为过于忙碌,没有理发的闲暇吧,稍嫌过长的头发愈见显得他的脸色苍白。他们境遇是最难处的,责任那么重大,事务那么繁剧,环境又那么拂逆。许多事情明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但却丝毫也不敢放松,不能放松。他的工作差不多经常要搞个通夜,只有清早一段时间供他睡眠,有时竟至有终日不睡的时候……

(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这段文字是以散句为主,散中有整,把两个由排比组成的整句用在了关键地方,增强了语势,也突出了周恩来高尚的品德和忘我的精神。

④常式句和变式句

从一般的汉语句式来看,通常的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这类句式统称为常式句。有时,为适应某种修饰表达的需要,故意将句中相关的两个词语成分的语序前后颠倒。这类异于通常语序的句式,则统称为变式句。常见的变式句,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其一,主语和谓语倒置,用以强调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其二,是修饰语(包括状语、定语)出现在中心词的后面,意在强调其修饰作用,调整其句子结构,从而使语句变得简洁、有力、生动、活泼。其三,是复句中分句的位置颠倒,以提高其表达效果,多表现在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复句分句次序的颠倒。请看示例:

A.多么雄健有力啊,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句式的变换》)

这一句,谓语提到了主语前面,使其重点转移到了谓语上,增强了赞美与感叹的语气。

B.当他吃毕早饭的时候,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

(《句式的变换》)

这一句中,状语“淅淅沥沥地”挪到了“下起来了”的后面,突出了春雨“下”的情势。

C.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朱自清《春》)

这一句中,定语“花枝招展的”挪到了中心词“小姑娘”的后面,突出了春天的形象,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

D.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这是一个因果复句的因果倒置。突出了“感谢”一词。

E.外语是可以学好的,只要下苦功夫。

(《句式的变换》)

这是一个条件复句的倒置,突出了“可以学好”。

F.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

(鲁迅《范爱农》)

这一句是转折复句的倒置,突出了“记得的”。

一般说来,分句之间的次序颠倒后,语意重点往往是落到了前一个分句上,而后一分句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⑤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经常在口语里使用的句式叫口语句式;经常在书面语里使用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它们各有自己不同的修辞色彩。

其一,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相比,口语句式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很少使用长修饰语和并列成分,显得自然活泼。相对说来,书面语句式长句多,完全句多,较多使用长修饰语和并列成分,显得庄重、严密。例如:

A.他叫朱铁汉,今年21岁,是芳草地三名党员中的一个;高个、红脸、结实、粗壮,连喘气都比一般人劲大。

B.讲到待遇、享受和其他个人生活问题,他总企图要超过人,和待遇最高的人比较,“孜孜以求之”,并且以此夸耀于人。

A句是口语句式,它避免了较长的修饰语,把“高个、红脸、结实、粗壮”当作并列谓语处理了,突出了朱铁汉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B句则用了一系列书面语句式,显得庄重而严密。

其二,口语句式由于灵活多变,与书面语相比,关联词语用得少些。而书面语句式由于要求准确、严谨,关联词语就用得较多。

请看示例:

A.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于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应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

B.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A句用的是口语句式,句中使用了一连串的短语,回答了抗战胜利果实属于谁这个原则问题,没用关联词语,通俗明白,明快流畅,干脆有力。B句是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一段话,用的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确切地使用了关联词语,造成了强烈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

其三,书面语句式比较注意加工润色,增加特有的修辞色彩。主要表现为——有时在原来充当谓语的双音节动词前加上另一个动词,如“作、加以、给以、予以、进行”之类,构成动宾结构。例如:

A.这些问题要尽快加以研究。

B.劳动就业问题应该予以解决。

有时把动宾短语特意换成偏正短语,原来的动词部分成了中心语。如把“学习理论”改为“理论学习”。又如“决不允许反对和阻挠这个重要政策的施行。”

有时书面语句式还沿用一些文言句式。恰当地使用文言句式,不仅可以简练语言,增强表现力,而且还能收到庄重严肃或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例如:

A.我们如果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尊重,长期合作,风雨同舟,使我数千年文明古国真正昂首阔步于世界,中山先生必当含笑于九泉。

B.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日:“糟得很。”

C.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A句中的“昂首阔步于世界”、“必当含笑于九泉”都是文言句式,从而使语言凝炼,结构匀称,格外生动有力。B句中“一言以蔽之”是文言句式,为语句增加了幽默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力量。C句中,孔乙己是个穷困迂腐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作者用了“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不但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表现出幽默的色彩和讽刺的意味。需要指出的是文言句式尽管具有特殊的修辞作用,但必须避免滥用。否则,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另外,把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结合起来,交错使用,还能够避免语句的古板,使之显得既庄重又活泼,给人以新鲜感。上举诸例,即有此功效。

⑥主动句和被动句

句子的主动与被动,要看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的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承受者的句子就是被动句。同一个意思,既可以用主动句表达,也可以用被动句表达。一般地说来,平常说话、写作是用主动句的时候居多,因为主动句比被动句直截了当。但在某些情况下,用被动句倒比用主动句更为合适。请看示例:

A.空中呼啸而过的机声把熟睡的人们惊醒了。

B.熟睡的人们被空中呼啸而过的机声惊醒了。

这A.B两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同。A句在语义上强调“空中呼啸而过的机声”,用的是主动句式;B句在语义上突出“熟睡的人们”,用的是被动句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到底是用主动句还是用被动句,这要依其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定。一般说来,下面几种情形宜用被动句:其一,为强调或突出受事者。例如:

A.他的名字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B.有一只鞋,她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又被一个男孩捡起来抢跑了。

A句是鲁迅《藤野先生》中一句,强调的是“他的名字”如果改成主动句,被强调的对象便成了“许多人”。B句引自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为了突出另一只鞋的下落,如果改作主动句“一个男孩捡起另一只跑了”,在语意上就不能突出“另一只”,并使得“有一只”和“另一只”失去了照应。

其二,为使各分句主语一致,语气贯通。例如:

A.士兵正要离开,却被蒙太尼里突然一声喝住了;他们返回来,见他正弯着身子在审视那些皮带。

(伏尼契《牛虻》)

B.小二黑挣扎了一会,无奈没有他们人多,终于被他们七手八脚地打了一顿捆起来了。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上面两句是被动句。A句中第二分句虽可改成“蒙太尼里却突然一声把他们喝住了”,但改后与前一分句的主语不一致,语气也就不连贯了。B句最后一个分句也可改为主动句,这样上下句就连接不上了,也表现不出小二黑的不愉快感情。

其三,为了使语意明确,避免歧义。例如:

A.他到达象牙海岸时,被拒绝登陆。

B.暑假期间,大院的孩子们被组织起来了。

上面两句也为被动句。A句是说有人不让他登陆,如果删去“被”字,就会变成是他自己拒绝登陆这个意思了。B句如果删去“被”字,就造成了歧义,既可理解为孩子们自己组织起来,也可以理解为大院管理人员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其四,为使句子结构匀称,对比的内容更加明显突出。例如: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鲁迅《藤野先生》)

此句中“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是被动句,将“他的姓名”和“他的性格”并列对举,不仅句式显得匀称,而且对比鲜明,突出了“他的性格”的伟大。

⑦肯定句和否定句

有时候,同一内容既可以用肯定句表示,也可以用否定句表示,而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所谓肯定句,就是用肯定的语气,从正面来表达意思的句子;而否定句,则是用否定的语气,从反面来表达意思的句子。例如:

A.我赞成你的意见。

B.我不反对你的意见。

A句是肯定旬,B句是否定句,二者的意思也基本相同。不过,比较起来,它们在语义上往往有轻重强弱的差别。一般说来,肯定句语气比较果断、直截了当;否定句语气则比较委婉、缓和。再如: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这是一个否定句,句中有三处分别用“没有……不”和“无不……”来表示否定语气,读来既委婉,又缓和,表达效果显然要比用肯定语气(“都很佩服”、“都很感动”、“都被感动”)要客观些,实在些,要容易让人接受。

否定句一般要用否定副词。只有一个否定副词的否定句,比起肯定句,语气自然弱些。但是,如果否定句和肯定句并用,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衬托,就能加强语气,加深读者的印象。例如:

A.历史必将证明:是人类消灭核武器,而不是核武器消灭人类。

B.困难不是铁,不是钢,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