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9046000000010

第10章 排比(1)

排比,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也一致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排列成串。根据其成分,排比可分为两类:即句子排比、句子成分排比。

①句子排比——指分句与分句或单句与单句的排比,也指复句与复句甚至段与段构成的排比。例如:

A.美是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的,牡丹有牡丹的美;菊花有菊花的美;大丽花美得典雅华丽;茉莉花美得小巧玲珑;玫瑰花美得妖冶;百合花美得端庄……但是应该说,它们着实各有风度。

(秦牧《艺海拾贝》)

这是一个总分式复句,后面的分句构成了排比句,叙述了各种鲜花都有其各自的美的风度。

B.(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袁鹰《井冈翠竹》)

这一例中,有五个分句的排比,这五个构成排比的分句,其结构也大致相同。

C.厦门啊,你是花朵的岛;你是幸福的岛;你是胜利的岛,战斗和英雄的岛。

这个例句中,便是由三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组成的排比。它气势足,尽情地抒发了对厦门的礼赞之情。

D.你可曾看见: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在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

你可曾想见:那些年轻人火热的胸口,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个战斗?

你可曾听到啊,在车厢里:仿佛响起井岗山拂晓攻击的怒吼?

你可曾望到啊,灯光下:

好像举起南泥湾劈荆斩棘的镢头?

(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

这是一个段落排比。它共四段,每段包含二个句子,它们的结构大致相同,读起来音流婉转,韵味也回环往复,加之其段与段之间承接照应,留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②句子成分的排比——指句子中同一成分或临近成分的排比。例如:

A.增强无产阶级党性,增强党的观念,增强党的集中统一的领导,是搞好党的整顿和建设的重大问题。

这一例子,是主语部分的排比。

B.十里长安街,一路红旗,一路战鼓,一路豪情,一路凯歌……

这一例中,是谓语部分的排比。

c.她笑得多响亮,多爽朗,多清脆,多甜蜜。

这一例中,是补语部分的排比。

D.从此,每当劳动归来,跨进门坎,顿觉春色满园,花香袭人,神清气爽,困顿尽消。

这一句中,是宾语部分的排比。

E.当我看着那些纷飞的白色乒乓球时,我好像看到在浪沫飞溅的海滩,在白鸽飞翔的楼头,在树馨花盛的林里,在星月交辉的旷野,在灯如锦的城市……你们对你们的亲人和朋友们在谈着北京,讲我们热爱和平与友谊。

这一句中是状语成分排比。

F.我们历来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不应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

这一句中,便是临近句子成分(状语、谓语、宾语)的排比。

每一组排比中,某些字词的重复出现,意在强调,使语气更加畅达,表达更为有力。此外,正确地运用排比,为的是便于表达强烈而奔放的感情,突出描写和论述的对象,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旋律美。不过,运用排比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排比的结构越相同越好,也允许有不伤害整体统一的变化。

其二,排比的几项应是独立而平等的。

其三,排比的几方面要有代表性,要能概括其全面。

其四,运用排比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不可生拼硬凑。

反复

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加强某种感情,有意识地使某些完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这种修辞形式就叫反复。

从形式上看,反复有两种:连接反复和间隔反复。

①连续反复——就是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它词语间隔。例如: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这一句中,“盼望着”反复了两次,是动词反复,强调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B.……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掌声)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这一句中,“无耻啊’’也是连续反复了两次,是形容词反复。它表现出作者对国民党特务无比痛恨的心情。

C.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香雪》)

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D.亲生骨肉就这样分离。小孙女哭啊,哭啊;瞎爷爷举起卖身契,愤怒地喊道:“这是什么世道!这是什么世道!”

这一段话中,“哭啊”反复两次,是动词反复,突出小孙女与亲人生离死别的凄惨情景;“这是什么世道”也反复两次,是句子反复,表现瞎爷爷对旧社会的愤怒情绪和强烈企盼世道改变的心情。

②间隔反复——就是在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有其它文字隔开。例如:

A.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毛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袁鹰《井冈翠竹》)

这一段文字中,“一天比一天”反复出现了四次,中间都被词或句子隔开了。旨在突出井冈山人民对四化建设的贡献越来越大。

B.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这一例,是小段文字的间隔反复,翻阅原文,中间隔着一个长段,意在突出白杨树的特征,从而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努力向上的崇高品质。

C.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她那些大豆和小麦。

为了赞美保姆——大堰河的勤劳和善良,艾青在这里间隔反复使用了六个“她含着笑”,使勤劳而乐观的保存姆形象跃然纸上。

在写作过程中,上述两种反复的形式,并非只能单独使用,而常常由于表达的实际需要交错出现在同一段文字中。例如

D.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在这一段诗文中,“总理”间隔反复两次,是名词反复:“在这里”连续反复五次,是短语反复;“在一起”连续反复四次,也是短语反复。如此交错运用反复,为的是高度颂扬周息来总理的高贵品质和光辉业绩,也为的是深情地表达人民群众对******总理无限缅怀的感情。

从上面例举中,都可以看出:恰当运用反复,可将迫切愿望强烈地表达出来,使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脉络贯通;尤其在诗歌中运用它,还可以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

最后,需要指明的是反复与排比的异同点:相同点是二者都具有强调和突出语意的作用;不同点是反复是着眼于词语或句子方面的重复,而排比是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作家们常常会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为的是同时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提高文字的表达功能。

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故意用反面语表示正面意思的正话反说和用正面话表示反面意思的反话正说。依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语意,反语可分为二种:讽刺性反语和无讽刺性反语。

①讽刺性反语——表示嘲弄讽刺。这类反语居多。例如:

A.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这一例句中,“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都是反语。意在自责“我”当时对待父亲的态度,不禁深感内疚。

B.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这一段文字中,“实在标致极了”,本意应是“实在丑陋极了”。这里用反语(反话正说)对清国留学生的装束做了辛辣的讽刺。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成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这段文字中,同样是反话正说:“伟大”就是“渺小”,“伟绩”就是“血债”,“武功”就是“罪恶”。既增强了讽刺与否定的力量,又表现了作者极度沉痛的感情。

D.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夏衍《包身工》)

这段文字中,“慈祥”是“刻薄”与“残忍”的反语,“佳肴”是“坏菜”的反语。是反话正说,意在揭示包身工非人的生活,揭露包工头的残忍与刻薄。

②无讽刺性的反语——即虽是反语,却表示深沉、幽默,毫无嘲弄、讽刺的意味。例如:

A.这屯子还是数老孙头能干,又会赶车,又会骑马,摔跤也摔得漂亮,叭哒一响,掉下地来,又响亮又干脆。

(周立波《分马》)

这一段描述是写老孙头能干。其中反语属反话正说。虽然说他“摔跤也摔得漂亮”,但是却无讽刺之意。而是以此对他做幽默而善意的戏谑。

B.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荷花淀》)

这一句话中,是写荷花淀的妇女们日夜思念自己丈夫的心情。其中却用了“狠心贼”一词,这是正话反说,并无憎恶之意。相反更能表示她们爱得深沉、挚切,显得活泼、幽默。

C.宝玉道:“我也歪着。”黛玉道:“你就歪着。”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道:“放屁!外头不是枕头?拿一个来枕着。”宝玉出至外间,看了一看,回来笑道:“那个我不要,也不知是哪个脏婆子的。”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请枕这一个。”说着,自己枕的推与宝玉,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一个来,自己枕了,二人对面倒下。

“天魔”,佛家语,是魔界之主,经常率领众魔扰人身心,破坏善事,故“天魔星”的意思是纠缠人的、令人厌恶的魔头。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玩到大,彼此又真心相爱,她怎么会骂贾宝玉是个大魔头呢?这里就是反语的手法了。它表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但她是女孩儿家,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以字面上的憎,以风趣反语来寄寓她那复杂而又浓烈的感情。

需要明确的是,反语多用于讽刺,但和讽刺并不是一回事。运用反语,往往能引人深思,表现出强烈的感情。但,要用好反语,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运用反语时,要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就是说,必须要分清敌友,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态度。

其二,运用反语,还必须力求鲜明,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在说反话。如果含混其词,使人看不出是反语,那就势必会产生误解,影响文意。

引用

引用,是指说话写文章,引用别人的言论、公认的史料、数据以及在群众中流行的格言、谚语、成语典故等来说明问题,或是在驳论中引用对方的话语为靶子加以驳斥。

从引用的方式看,引用可分为两种:明引和暗引。

①明引——也叫正引。即要用文字说明引文的出处,或要用引号表明哪些是引文。例如:

A.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本收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

(列宁《卡尔·马克思》)

这一段话中,作者用文字明确指出了是引用马克思《资本论》序言中的话。

B.“谦受益,满招损”,这两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这是普遍真理,任何地区、时代都适用的真理。但是,可惜得很,并不是所有的人们都能从这两句话受到教益。

这一段文字的开头,“谦受益,满招损”是引自《尚书》中的话。作者虽未注明其出处,却用引号标明了它是明引。而且是引来作为其中心论点的。

C.写东西一定要精炼、含蓄。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这话是很值得深思的。

(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

这段话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一语,既用了引号引出,又写了是引自俗语。是起引证作用的。

D·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这段话中,两处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谚语,皆用引号证明。意在人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的佐证。

②暗引——是把别人的话暗暗引入,融含在自己的话语行文中,不标明引文的出处。例如:

A.申耀车吓得脑皮子直炸,忙说:“牛队长,我可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啊!”

这段话中,“人在曹营心在汉”便是引用《三国演义》中的话,融入到作品中人物申耀车的话中。

B.从事创作,大师也罢,新秀也罢,纵然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亦难免有,智者千虑之失,哪里能十全十美,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