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迷恋考试,源于不当的奖惩方法
很多孩子都害怕考试,一到考试就头疼、紧张,但是,有的孩子却十分迷恋考试,甚至考试考上了瘾,一天不考试就浑身难受、不舒服,这些孩子是怎么了?
【成长的天空】
考试考上了瘾
骤雨过后,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到处都散发着醉人的气息。小丁所在的心理咨询室迎来了母女二人。
女孩名叫郝蕾,是市里一所重点高中高二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在班级前五名。最近一段时间,郝蕾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了。妈妈劝她注意休息,但怎么劝都没用。因为她太爱学习了,只要不学习她就非常焦虑。
上初中的时候,郝蕾经常考全班第一名,但是她对此并不是很满意,经常发誓一定要考全年级第一、全市第一。于是经常废寝忘食。
到了初三,郝蕾更是起早贪黑。起初,父母并没有太在意她的这种做法,心想,初三的学习比较紧张,女儿这样也是正常的。
中考结束之后,郝蕾如愿以偿,进入了重点高中。但是在暑假期间,郝蕾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她准备“快鸟先飞”,先把高一的知识学好,以保证自己在新学校取得好成绩。当时,妈妈就担心郝蕾有点不正常,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是爸爸极力反对,他认为孩子爱学习没什么不好的。
但后来,看着女儿的身体日渐消瘦,而学习激情仍然不减,妈妈越来越担心孩子会垮掉,于是不顾丈夫的反对,带女儿来找心理医生了。
第一次发现郝蕾迷恋考试是她上初二的时候,父母看见女儿学习很辛苦,就请假带她到外地旅游。刚去的时候还好,但不到一天郝蕾就要回家,想参加补习班,大家只好扫兴而归。大约过了一个月,补习班的老师向郝蕾的父母反映,郝蕾几乎每天都求老师进行测验、考试,而且只要当天没有进行考试,郝蕾就会出现精神委靡、神情恍惚的症状。“当时我们还以为她是学习累的,给她买了很多补品让她滋补,谁想到她那是一种病态呀。”赫蕾的妈妈说。
【心理点拨】
“过度奖励”,让孩子考试上瘾
孩子考试上瘾,一般源于家长对孩子不正常的奖惩方法:如果孩子考好了,会得到极大的奖励,在其他方面,无论他做得多好,都得不到这种奖励,甚至根本就得不到奖励。相反,如果考砸了,孩子将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这种完全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的奖惩办法,很容易导致孩子考试上瘾。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如果快乐中枢频繁受到单一来源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爱上这种刺激方法,不管这个刺激有多么危险,仍然会乐此不疲。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用轻轻的电击刺激小白鼠的“快乐中枢”,让它感受快乐,然后,让小白鼠学会控制这个电击方法。之后,小白鼠就会什么也不做,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电击自己,频率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5000次,并能持续15~20个小时,直到疲倦为止。
许多父母多用的完全以成绩为取向的奖惩办法,和心理学家对小白鼠的电击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是奥尔兹的实验场景,他在小白鼠的下丘脑背部(即“快乐中枢”)埋入电极,并在电极的另一端接上电源开关。他把小白鼠放入实验箱,并在箱里放了一个杠杆,如果小白鼠压动杠杆,那么电源就会接通,小白鼠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并感到快乐。之后,小白鼠会自发地不停地按压杠杆以获得电刺激。
让孩子多点爱好
要防止孩子染上“嗜考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多点爱好。
首先,不要只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奖惩孩子。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快乐,但不必非得给予他很高的奖励。“因为,外部奖励太频繁,会夺走孩子内在的喜悦。”对于孩子来说,考试成绩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如果他很爱学习,那么这就是对他学习最好的认可。好成绩会带给他内在的喜悦,这种内在的喜悦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但是,如果频繁给予物质奖励,这种内在的喜悦就会被外在的物质奖励所取代,那么孩子的学习动机就有可能会改变,由原来的获得好成绩变成追求物质奖励。
但是,当孩子没有考好时,也不要过分地责怪他。因为没有考好,他自己的心里就已经很难过了,如果再加上家长的责备,孩子可能会受不了。许多患上“嗜考症”的孩子,其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相当苛刻,考好了,“一俊遮百丑”,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不追究,考砸了,“一丑遮百俊”,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会得到家长的认可。甚至,孩子考了全班第一,父母会说:“这有什么好得意的,这点成绩就翘尾巴了?你什么时候考了全校第一,那才算有本事!”
让孩子适度参与做些家务。在很多家庭,学习成了孩子唯一的任务,家长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用操心。如此一来,孩子就把学习成绩当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从而喜欢上了考试,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但不要把爱好当成任务,如果把爱好当成必须完成且必须要做好的任务,那么,爱好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反而会变成压力。
总之,就是不要让孩子成为前面提到的小白鼠那样,只有考试这一种快乐。美好的人生,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