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150

第150章 华夏中坚八零后(3)

捷舟领大家走进小会议室说:“腾出这么大个地方,就可办起信息服务中心。”他指了指正面说,“这里摆几张桌子,安装上电脑,扯上线路,建一个局域网,与各家联通,孩子们上班后,在家的老人如不能做饭,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要中心帮助订餐。”捷舟猛地想起这是在农村,便特意抬头问,“附近有饭店吧?”

“有,现在哪个村都有小饭馆,有送饭菜上门服务。”卢嘉庚答。

“这就好,居家老人用网络或电话要信息中心订餐,信息中心把户主姓名、地址、饭菜种类转到饭馆即可。为老人服务的饭菜,可以免税,饭店薄利多销,也便宜。”

“好、好,是个好办法!”卢嘉庚听得更入迷了。

“居家老人还可以通过这个中心,找打扫卫生的小时工,找人帮助处理家里遇到的琐事,如门锁坏了、煤气管道漏气……”

“明白了!”没等捷舟说完,卢嘉庚就抢着说,“等于家里有事,随时可以找到人帮忙。”

“是的,特别是有急病等紧急情况,按一下按钮,急救中心即可收到信号,马上登门和联系医院,找来救护人员和车辆……”捷舟详尽地介绍着他调查到的情况和自己的设想。

“这个办法农村能搞,现在老人多了、孩子少了,学校空出了不少房子。有的乡镇,四五个村的孩子才凑够一个学校,拿这房子给中心使用就行。将来城镇化发展了,人群住得集中,可能更好办一些。”卢嘉庚思索着说,顿了顿,他又补充道,“不过,这得需要钱啊!场所修整、房屋改造修缮、微机、网络、线路、床位、药品!”

“是啊,不只这些,还有培养医疗护理人员、增大医院老年救护医疗队伍,建立医院、饭店与社区、乡镇联络机制,购买必需车辆等等。”捷舟补充道。

“这要不少钱呢!需要镇上想办法。但是,现在都忙着发展经济,谁舍得把钱花到这些婆婆妈妈的事上。”卢嘉庚无奈地摇了摇头。

“办法会有的,这也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啊!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养老,更关系到80后、90后这代人的负担。”捷舟说。

“如果办起这个中心,我愿意居家养老,老少爷们在一起,亲情、乡情味浓!”不知什么时候,马大爷也站在院里大声赞成着刚才的设想。

“是啊!大部分人这样养老好,但养老院一类的机构也是要办的,它适合一部分高收入人群和生活不能自理人员,对老年性痴呆等老年病患者,更需要办一些专门养老机构。”捷舟解释说。

不知不觉已走到村头,太阳已经当空。

“我下午还有个会,俊峰家就拜托你们好好照顾了。”捷舟和卢嘉庚、卢云浦握了握手,又和一行人回到卢家,向俊峰娘告别,踏上了回程。

第八十三节八零后中华新脊梁

返回润城的路上,捷舟感慨良多,不知不觉返回到了工作组。午饭后,他参加了一个会,结束时,已是下午四点半了。捷舟坐上车,想去盛华镇再了解些情况。因为不用绕道,没多久,就到了润城与盛华镇的结合部——水盛开发区。说是开发区,它的北部早已和城市连为一体了,除了一栋栋高耸的大楼外表新鲜以外,其他没什么两样,只有远处那火热的工地,才让人与开发区联想到一起。捷舟正坐在车里观察思考,一阵孩子们的欢叫声,从路边传来,家长簇集在校门口,孩子们欢笑着涌了出来,接上孩子的家长,迅速打开带轱辘的拉杆车,接过沉重的书包,放上去,一手拖车,一手牵着孩子过马路。

“那不是吴雪晗吗?”人群中,捷舟看到她领着孩子过马路。

“小吴,经理通知,晚上的考试提前到七点。”那位蔡姓大姐在路边拦住了吴雪晗。

“不是说好八点的吗?我这正领他去英语班,晚饭后,去练钢琴呢!人家昨晚通知我了。”吴雪晗一脸为难的样子。

“谁知这领导是咋想的!”看来,蔡姐真是个好心人,她拉过吴雪晗手里的孩子,边走边出点子说,“要不,你先去开发区办公室看看,报个到,说明你来了,我看,今晚的考试八成搞不了!”

“为什么?”吴雪晗问。

“我看开发区门前的人,越聚越多,八成又要为停车棚的事闹腾闹腾,你想想,现在领导就怕这一手,有人聚集,他们哪还有心思组织考试。”

“蔡姐,这个停车棚真不该拆啊!并校后,这么多孩子都合到这一所学校上学,过马路不远,就是停车棚,多方便!拆了,我们的自行车往哪儿停啊!”说到拆停车棚,吴雪晗也来了牢骚。

“算了,让他们闹去,我们在开发办工作,可不敢出这个头。”蔡姐劝着雪晗,拉着她走过了马路。

“还有呢!”蔡姐刚要说什么,突然住了嘴,看着吴雪晗走远。

她没好说出来的事是:听说学生家长要上访,百多个大龄女青年也要参加,而且打算冲在前头。今年夏天,妇联曾组织她们去边防和边防部队大龄青年搞联谊活动,结识了边防的军官和士官,几个月的书信来往,不少人已确立了关系,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可是,听说部队却要把吴雪晗当作负面典型宣传。吴雪晗一个人在家,上要照顾老人,下要管孩子,多不容易!部队这么不近人情,当初妇联就不该组织她们去联谊。最近,有人把宣传吴雪晗的事说得神乎其神,四处撺掇,在他们的鼓动下,这些女青年约好一起来位于开发区的市妇联反映情况。

捷舟想看个究竟,让司机转了个方向,径直来到了开发区。那可真是个好大的广场,南边工地上的人熙熙攘攘,正往西边涌;北边是一个新搭的大观景台,东边是个停车场,几百辆自行车排列有序地停在那里,里边的几排,还有遮雨的棚子,接送孩子的、闲杂人员站了不少,西边是个大楼,高高的台阶,门开了,一行人走出来。

“那不是分管城建的副主任吗?走,找他去!”人们向西边走了过来。

捷舟让司机开过去,毕竟还是车快,他们第一个来到楼前,捷舟走上台阶,后边的人也跟了过来,人流中,一群女青年格外显眼。

“董科长,考试的人到了多少?”开发区曲兆宇副主任问身后的年轻人。

“才来了两个呢!临时改变时间,有些人可能一时赶不到。”年轻人回答。

“下边这么多人,是不是有他们?”曲副主任问。

“我也不认识几个,问问吧!”年轻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本花名册,向走过来的人群喊着,“有参加今晚考试的吗?我念名字,到了的,答应一声,崔廷华、诸延海、何冬梅……”广场上的人互相对望,没人应答。

“看来,没有来考试的。”曲副主任的面色阴沉下来,“嗨,这80后的年轻人啊,真是娇惯坏了的一代,怕吃苦、任性、不守纪律……”

“曲副主任,你说什么?”台阶下的一群女孩子大声问。

“我说80后,当然也包括90后出生的年轻人,生活在新时代,长在蜜罐里,从小娇生惯养,这就业后啊,怕苦、不守纪律。”曲副主任蛮有理地说着。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讲的有什么不妥,更没有想到这么多人是来上访的。

捷舟刚才听到了消息,他生怕这位副主任陷入被动,跑上台阶问:“曲副主任,您是哪年生人啊?”

“本人1960年生人,困难时期、十年动乱,什么都凭票的时代,全赶上了。”曲副主任顺口答道。

他身后一位老干部也凑过来说:“曲副主任说得对啊!我是1949年生人,我们那代人受的苦和累,80后、90后哪里晓得。我们年轻时,说七点考试,六点半准会赶到考场,哪像现在的年轻人,下通知却找不到他们去了哪里。”他俩都以为,捷舟是找开发区办事的。

“你们摆什么老资格啊?”那帮女青年已挤上了台阶,怒气冲冲地拉住了曲副主任的袖子。

“你们这是干嘛呢?你们又不是考试的。”董科长赶过来解围。

“我们要讲的,比考试的事大得多。正碰上他这几句话不中听,先同他理论理论。”女青年气呼呼地喊。

“对,就要理论理论!”台阶上的青年大声附和,台阶下的人群中有人跟着起哄。

“我说的是事实,与你们有啥关系?”曲副主任生气地甩开拽袖子的手说。

“咋没关系,我们都是80后、90后,你贬我们,就该同你理论。”女青年们忽地围了上来。

“孩子们,听我说几句感受怎么样?”捷舟把曲副主任挡开说。

“你是干啥的?要说什么?”女青年放开曲副主任的衣袖,好奇地打量着捷舟。

“我是个外乡人,从这里路过,正碰上说80后、90后,想说几句感慨。”捷舟说。

“让他说说看。”后边的女孩子喊。

曲副主任已经感受到了气氛不对,急于解围,也撺掇捷舟:“外乡人,看来也一把年纪了,请说说。”

捷舟向他们笑了笑,又回过身来对已涌到台阶上的人群说:“我也是个40后,过去我的想法和曲副主任他们俩是一样的。”他回头望望曲副主任,再看看台阶上下黑压压的人群,提高了声音说,“但昨天晚上和今天的耳闻目睹,使我的想法全变了。我们40后、50后才是享受社会公正最多的一代。”

人群顿时静了下来,曲副主任和那位老干部瞪大眼睛望着,好像第一次听到这奇谈怪论。

“大家想想,我们这代人刚懂事,赶上了全国解放,许多没有土地、欠了一身债的人家,一夜之间,分到了土地,解除了债务,家家土地差不多,在一条线上劳动致富,这在人世间是多么大的公平啊!”

“噢!”台阶上下,人们发出一阵省悟过来的赞叹。

“上学的年龄到了”,捷舟继续说,“人人有书读,孩子们一样地背着书包去学校,尽管家里穷,吃不饱,放了学,得去放牛,打猪草,但是,大家猪草打满筐,牛放到山坡上,误不了在一起捉迷藏、打山仗,下河沟里摸鱼摸虾,到现在,我们没有一个人忘得了自己快乐的童年!”捷舟的话朴素实在。

“是这个理!”那位老干部不自主地赞同起来。

“可是,今天,我看到对面这所小学的孩子放学,才读了几年啊!书包、辅导材料用拉杆书包拉,那简直是个小推车啊!下了课,匆匆吃点饭,再赶去上辅导班,回来得写作业,十点了,才累得爬上床倒头就睡,好不容易有个双休日,英语班、奥数班、绘画班、钢琴班……听说有二十几种班等着他们,多少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成了胖墩儿。现在的80后、90后,哪个不是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和我们小时候比一比,他们哪有那种快乐的童年!”人们被这真实的对比吸引了,没人喧哗,没人喊叫,捷舟有意把话顿了顿。

“这个老汉说得对!”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

“看看!我们可是三分之一戴了二饼子。”女孩群里,有人指着戴眼镜的同伴说。

“哪里啊!我们也戴了,不过是隐形的,乍瞧一下,看不出来。”另外一些女青年叽叽喳喳着。

“我们是经过了困难时期、动乱时期,什么都要票证的时期,但是,我们这代人年轻时,无论当兵、当工人、当职员、当干部,只要进了一个单位好好干,你心里就踏实,不用担心末位淘汰,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养老,无论你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无论你是什么背景,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我当兵时,有些领导的孩子没提干,我第一个被提了。部队干部循环很快,好多清华、复旦大学毕业的干部安排转业了,比我们当兵早十几年的干部,也有相当一部分转岗了,但不少工农子弟、中学未毕业的干部却被一级一级地提拔了起来。”

“那时是不是不重视文化?”人群中有人提问。

“那时重视实绩!”捷舟回答,“在机关当参谋、干事、助理员,要凭读、写、画、说、算,特别是军事谋划和写材料,谁的能力强就用谁;在科研单位搞科研,要看科技创新能力,谁科研成果多、研发能力强就用谁,好多文凭低的胜过了文凭高的,华罗庚教授也没上过大学嘛!在基层带兵,那更要看带兵能力、部队管理能力、组织训练能力和指挥能力,谁把部队带得好,带出的部队政治合格、军事技术过硬,谁在执勤、演练、执行战斗任务中点子多、战术精、完成任务好就用谁。那时,不看文凭、不看经历、不看年龄,只看德才,只看谁最有能力做好这件事,这也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公正啊!”

捷舟讲的动了感情,他向四周挥了挥手说:“看看我们的80后、90后,碰上了一个讲文凭、看经历、论年龄的时代,少年时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进不了公务员队伍,进不了科研机构;就业了,要随时应对考核、下岗,不知道哪一天会怎么样。”

“是啊,大伯,这些话说到我们心里去了。”年轻人喊起来。

“这些我们都承认,刚才是说他们的吃苦精神和纪律性。”曲副主任不太服气地轻轻嘟囔着。

“别说了,这老哥是帮我们做工作呢!你看这黑压压的人群,可是来上访的。”身边那位老干部轻声叮咛。

“我下边就说说对吃苦精神和纪律性的看法,我觉得80后、90后超过我们这代人。”捷舟接着说。

“啊?”此话真是语惊四座,人们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