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阅读中华国粹)
8935000000013

第13章 岭南地区木偶戏 (4)

五华提线木偶

五华提线木偶戏主要通过师徒教传和培训班性质的社会传承以及家族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最长时间的已经历十代传承。因在街头巷角、山坡田埂、门坪、广场均可演出,乡村圩镇每逢传统节日、民间喜庆、神诞、庙会必请木偶戏班登堂演出,从而使木偶戏班与日俱增。明清时期,已达兴盛,至20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足迹遍及五华各镇各村和揭阳、陆丰、丰顺、海丰、紫金、潮州、汕头、东江等相邻地区。上世纪30年代后,五华提线木偶戏班更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海外客家人聚居地演出,深受海外客家乡亲赞誉。五华因此获得“木偶之乡”之美誉。

在众多的提线木偶剧团中,五华县木偶剧团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团自1951年成立以来,先后在粤东各市、县及到过赣、闽、湘、鄂、桂等省、区演出,1955年、1957年曾两次赴京参加汇演,获得各方面的好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摧残,粉碎“四人帮”后曾一度繁荣,几年后却面临观众锐减的严峻考验。在演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他们只能到“大戏不能去,小戏去不了”的边远山区演出。为了适应演出环境,他们对演出装备进行轻装改革,把自己变成小队伍、小节目、小舞台、小道具的“单车剧团”,从而获得新的发展。仅1985年5月至12月,单车行程达到1650公里,共演出143场,观众7.1万人次。其后又把演出重点转移到学校,为广大少年儿童编演《龟兔赛跑》、《东郭先生》、《学雷锋》等一批课本剧,深受学校师生和家长的欢迎。与此同时,山区群众提出看故事完整的大戏的要求,演大戏就要搭戏台,于是他们群策群力把1辆货车改装成木偶“大篷车”,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赞扬。该团在艺术实践中,既保持提线木偶戏的传统艺术特色,又对其操纵表演手法、操纵板、线路安装和木偶的头、身、手、脚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力图使表演做到“人之所能人之所不能”,如《化子进城》中的舞蛇,舞狮、打长鼓、耍葫芦、吹唢呐、拉二胡、撩扇;《水漫金山》中的舞双枪、射箭、拔剑、甩发、踢袍带等。因为这些特技和绝技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使这两个剧目历演不衰,于1984年由广东电视台拍成木偶艺术片播放。《庆丰收》、《争上工地》、《观灯》由香港方面拍成8.75毫米电视舞台艺术纪录片,在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放映。《秦香莲》、《大闹天宫》、《智取大名府》等剧目的片断,由法中友协拍成纪录片在巴黎放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分身法、砍头术、翻筋斗、腾云驾雾、飞舞金俸、喷火、吐烟、人妖变幻和动物的特技表演,也令观众久久难以忘怀。1990年1月,五华县木偶剧团应邀赴泰国进行访问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为此省文化厅给予通报表场。

第四节、潮州铁枝木偶戏

一、简要描述

铁枝木偶戏是清朝末年由潮州皮影戏演变而成。在潮汕地区称为阳窗纸影或圆身纸影,新中国成立后又叫铁线木偶或铁箸木偶,用潮州方言唱潮曲,造型近似潮剧,曾流行到闽南演出。粤西地区也有铁枝木偶戏,用广州话唱粤曲,造型则类似粤剧人物形象。

二、历史源流

潮州铁枝木偶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其发展过程是由平面剪影逐步经历“阳窗纸影”(平面)、“圆身纸影”(立体)而成为现在的木偶,故操纵仍保持皮影戏的特点而称为铁枝木偶。

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后经艺人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

三、艺术特色

铁枝木偶的偶头是用红泥塑成。晒干后烘烤定型。再涂上防水的颜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份画成各种人物的脸谱,演出时穿戴上不同的装束,就成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戏曲人物。

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戏班演出时要先搭建舞台,台上铺着草席,操纵木偶的人盘膝而坐。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资历较浅的人,叫中剧。左侧的人叫副剧,是操纵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台上右侧的叫作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现在潮州一带流行的方言中,还把持正剧的比作一个单位的负责人。传统的铁枝木偶戏班由9人组成,操纵、演唱、伴奏各3人,剧种角色多的时候,操纵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木偶戏班大多由家庭组成,大班多时有十几个人,小班只有五六个人。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四、发展现状

潮州铁枝木偶戏在农村十分盛行,逢年过节时有的l条村就有10多、20班演出,10步一台戏,一巷一戏班,有的一户人家就请一班戏。近年在澄海县约有30个民间职业木偶戏班演出,戏班的人数少而精,一般有8、9人,戏班备有幻灯投影和机关配景,还以播放音乐录音代替乐队伴奏,艺人大多既能操纵木偶,又能以唱念配合。过去木偶班有些身怀绝技的艺人可以包演全台,双手能同时操纵几个木偶,一把口能唱出生、旦、净、丑各种腔调,还兼手打鼓、脚敲锣,有人形容是“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

1993年9月,潮安县金石镇龙厦村农民陈旭庭所办的铁枝木偶演出队一行五人,赴德国呼森市参加国际木偶节演出,之后还在德国和奥地利演出,一些外国专家看后大为赞赏。

由于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木偶班大多为半农半艺,是松散形业余艺术团体,对木偶戏的研究传承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高难表演技艺面临失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传承。

【知识小百科】潮州影戏

潮州影戏,又称潮州纸影戏。用潮州方言唱潮曲或白字曲,演出潮剧或白字戏的剧目。流行潮汕地区各县和梅县地区的丰顺等县,也在福建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等县盛行,还随着潮人足迹,流播香港、台湾和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潮人聚居的的地方。

传说潮州影戏是在南宋时由浙江临安经福建泉州传到广东潮州的。明代潮州流行正字戏、潮调,纸影戏世兴盛一时。到了清朝末年,潮州纸影除了原来以竹框糊白纸为幕的阴窗纸影之外,又从其中演变出改纸窗为玻璃窗的阳窗纸影,阳窗纸影后来发展成为铁枝木偶。

潮州影戏由皮影戏演变发展而成,又叫阴窗纸影、白竹纸影,俗称抽皮猴。表演时台面放置用透明白纸裱糊的竹框,艺人在框后点燃油灯,把手中活动着的皮影映照在白纸幕上。皮影的造型吸收了潮汕剪纸的特点,精雕细刻,艺人表演时把动作加以夸张,能够做出真人难以胜任的各种动作。l个戏班一般有9人,操纵、演唱、乐工各3人。有些多才多艺的艺人,2、3人便能包揽操纵、演唱和作乐,1、2人可以包唱生、旦、净、丑各种行当,但其忙碌的情形确是“脚敲锣,手打鼓,口唱曲,头还要撞钦锣”。潮州影戏的戏台为1丈见方,戏台离地面4尺半,台前上万张挂书写班名的太平框(横额),两旁侧幕处摆着玻璃屏风,台中挂着3幅竹帘(以后改为绣帘、条幕)。操纵的艺人坐在帘后(新中国成立后改坐为站),右侧称正剧,左侧称副剧,居中叫中剧,初学者先当中剧,继而由副剧转正剧成为师傅。潮州影戏所演的剧目,主要是潮剧和白字戏演出的剧目,比较多演的是《火焰山》、《西游记》一类造型简易、能体现影戏特色的剧目,以及情节滑稽的《周不错》、《洪阿猫求雨》之类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