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阅读中华国粹)
8935000000012

第12章 岭南地区木偶戏 (3)

二、艺术特色

海南杖头傀儡戏的传统剧目包括文戏、科白戏共有400多出。新中国成立之前传演的比较古老的剧目有《妲己败纣》、《苏武牧羊》、《蜘蛛洞》、《芭蕉扇》、《吴越之战》、《战洪州》、《钟馗捉鬼记》、《罗卜挑经》等。1919年后编演的有《谭明开投河》、《老爷碰猪笼》、《二国争婚》、《三错妇》和文明新戏《空谷兰》、《林格兰就义》等。新中国成立后移植演出了古装戏《葛麻》、《打面缸》、《芙蓉仙子》和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妇女代表》、《刘胡兰》等,其音乐曲调由早期的曲牌连缀体逐步向板式变化体转化,包括中板和程途、叹板、高腔和专曲专腔五类,除旦角唱假嗓外,其余角色一律用本嗓,伴奏音乐也比较丰富。制作傀儡时,头部用木雕,上半身用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以袍裙遮掩,再以靴鞋替脚。两手用木刻,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棒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操纵者手举主捧时手与曲肘并举,傀儡头部同操纵者处于同一水平线。海南杖头傀儡戏所有脚色行当的眼饰穿戴、武器道具及舞台装置,均标以“宋”字或采用宋朝形制。演出时无固定舞台,用四张八仙桌拼搭成一丈见方的台面,顶盖布蓬或草席,台前张帷幕即可表演,傀儡表演以花生(丑角)最具特色,这类角色多于鼻梁抹白粉,白扇插于颈间,有时连帽也不戴,若扮农民老汉,常赤脚蹲在椅子上;如扮糊涂知县,则一定把双脚挂上公案以示睡懒觉。婆脚扮媒婆一类,其表演动作更胜街头泼妇三分。

三、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据老艺人相传,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末期。临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驱邪时,皆用人型杖头木偶。据光绪十七年续修的《临高县志》记载,临高人民多多信奉神道,不信药医。每到节例时间,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后经过艺人改造,搬上舞台,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形成。临高县八旬老艺人陈和成先后于1979年献出七代珍藏的10个老木偶,其中4个头部刻有“康熙”年号的标志。康熙年间就有吴四龙、曹大锣、王香发、刘彩凤等30棚人偶班社。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演唱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戏剧大师田汉1962年到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对人偶戏给予高度评价。人偶戏古老的传统剧目甚多,解放后也演创作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1981年至1993年临高人偶戏曾先后2次进京演出,均获得到好评,荣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音乐奖。其中《花仙子》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人民日报》、《民族画报》、《中国木偶报》等多家媒体专题评介。人偶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但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第三节、广东提线木偶戏

一、历史源流

提线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兴梅、潮汕地区,潮语地区又叫柴头戏,据说是明朝初年由闽南传入广东潮州,而后在兴宁。梅州及东江一带流行。唱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对白一般用客家话。兴盛时半农半艺的提线木偶班不可胜数。1930年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裔居住的地区演出。

二、艺术特色

兴梅及东江一带的提线木偶造型精细,高度约为65至75公分,其中五华县的木偶形体较大,高度约为109公分。艺人操纵木偶的线一般是10条左右,多的达到20多条。操纵技巧除了发挥头、腰、手、腿等部位的灵活性外,还很注意运用手腕及手掌的关节去表演各种比较复杂的动作。诸如握笔、拔剑、跑马、射箭、梳头、斟酒、纺纱、甩发等,表演均有独到之处。一些剧目的杂耍表演更是生动逼真,《智取大名府》中“化子进城”一场,只见l个木偶耍着上下翻飞的葫芦上场,另1个木偶捏着1条大蛇的尾巴从竹杆上滑下来,可是大蛇却把他从地面拉上竹杆顶,十分精彩。主要演出剧目有《智取大名府》、《二进宫》、《李逵闹寨》、《秦香莲》、《穆桂英》、《水漫金山》、《大闹天宫》等。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动乱,饥荒连年,提线木偶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复苏发展。

三、五华提线木偶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于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独特传神,达到“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因表演所需的演员少、舞台小、道具少,加上其表演的剧目是传本戏和杂耍戏,木偶戏经常活跃在乡村、民间节庆、庙会等场所,为百姓增添乐趣,广受百姓欢迎。演出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对白用客家方言。演奏乐器有头弦、二胡、胡弦、扬琴等10多种。开场、落幕、喜庆、舞蹈均用锣鼓乐。剧团设有木偶制作作坊,制作程序分头像、身躯、手、脚制作和木偶提线安装。头像制作分生、旦、丑、公、婆、净等几个脸谱。木偶的头部、身躯、手脚安装有15个关节,一般有14到20根操作线,其造型精巧,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木偶脸谱与剧本人物性格比较吻合,木偶塑造生动逼真,其提线技巧灵活。提线操纵除了发挥头、腰、手、腿等部位的灵活性外,还注意运用手腕及手掌的关节去操纵各种复杂的动作,甚至两人同时操纵一个木偶的高难度动作,同样操纵自如。其表演奇特传神,上天、入地、下海、降龙、伏虎、斗妖驱魔、奇术变幻等表演,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握笔、拔剑、跑马、射箭、梳头、斟酒、纺纱、甩发、驾车、吹笛、拉弦、摇扇、踢球等表演充满灵动奇特之感。杂耍表演更是精彩。近年来,现任五华县木偶剧团团长李新贤创新表演的人偶同演“木偶书法”被誉为一绝。正因为这些特技和绝技,五华提线木偶戏艺术魅力无穷,历久弥新,体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