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编”、“简册”,此指《穀梁传》。乾嘉间宗派,即乾嘉学派,指清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此派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道明于世”的目的,在我国文字、音韵、训诂与古籍整理上有所贡献。“黄浦”,江名,此指上海。
二是将上下联的结构互相参照。有时候,一联某个部分的句不好断而另一联相应部分的句应怎么断则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就可参照可断句的那一联的结构,再去难以断句一联。请看: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锦城通咫尺,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佳兴此登楼。
这副对联题于成都望江楼。上联“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初看就不知作“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断句好呢,还是作“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断句好。而看下联相应部分“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只能作“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断句,则“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也只能作第二种断句无疑。但是此联这样断句也只是确定句中作节奏性停顿的地方。因为根据马蹄韵,此联只能断为三句,若断为四句,句脚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又不合规矩了。再看安化紫云山感旧联:
曾在五六月间菡萏吐芳时候城边旭日之高台,快睹紫云佳气象;
下有二十世纪官场现形记中赵大架子之故宅,长怀贺监旧风流。
清末李宝嘉所著《官场现形记》中的“赵大架子”,即湖南安化贺弼,字少亮(举人出身,为两江总督魏光焘幕府,官至道台,诗书文稿皆有名于世),其故宅在紫云山下。这副对联乃湘阴陈谦先生所题。上联“快睹”前19字,一下很难读断。看下联相应部分,便知本不能读断,又将其中小的停顿去参比上联,19字的意思,无非一指所在时间,一指所在地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是利用声义关系。例如: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题于温州江心屿的对联,上联中连用八个“朝”字,下联中连用八个“长”字,像山海关孟姜女庙那一副一样,一般人都读不断,原因是不懂得“朝”和“长”可以变读,或者说懂得而想不到这上头来。若从“朝”可读为zhāo(朝夕之朝)和chāo(朝拜之朝,或涨潮之潮),“长”可读为zhǎng(增长之长)和cháng(长短之长)上去考虑,句就不难断出来了。
有时候,同一副对联由于理解不同,断句不完全一致。扬州梅花岭史忠正公(史可法)祠墓联有一副就是如此。其上联,有人理解为与国共存亡的只有扬州,剩水残山一直被史可法支撑着,将该联断为: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有人理解为与国共存亡,只扬州的剩水残山一直被史可法支撑着,又将该联断为: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这两种断法,表面看来似乎都过得去。但仔细考察,“殉社稷”的当时并不只有扬州,嘉定也是的。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同一年(1645年)发生的,既然如此,第一种断法就不正确了。凡是碰到既可以这样断句又可以那样断句的情形,就要反复斟酌,看到底哪一种断法是正确的,或者更好。
在给联语断句时,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当断不断。如《补读庐联》某书就作如下格式,没有断开:
好山水游其人必寿,
有读书气生子必才。
此联上下皆由两个四字句组成,应当断为:
好山水游,其人必寿;
有读书气,生子必才。
当断不断当然是指在标点本中。若全本均未标点,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是不当断的却断了。如彭孙遹题万松岭联,某书就断为: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在“公”、“节”之后断句,大的妨碍虽然没有,但本来连贯的语气,因这一断却不那么连贯了。看来还是不断为好。
第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即当断者未断,不当断者又断了。这类例子不少,又有好多种情形,下面只举例性地谈谈。
不明历史背景,此其一。如杭州西湖苏公祠联,某书错断为: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其所以断错,由于不明如下历史背景:苏轼30岁时,宋英宗欲召为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即魏公)以其“年少资浅”、遽升恐招异议为由阻之,仅得馆职。苏轼36岁时,因上书反对宰相王安石(即荆公)变法改制,被其亲信“以多事困之”,使外放多年,甚至明令“不得签书公事”。苏轼51岁时,宰相司马光(即温公)想取消王安石所行的免役法,而以差役代之。苏轼以为不可,力陈差役“行于祖宗之世,法久多弊”,又遭攻击排挤。弄清了这些历史背景,就可以这样断句: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不知掌故出典,此其二。如有名“蹶张”者寿军阀张敬尧联,某书错断为:
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博其欢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
俺省长算犹辖畸零二十县,上个徽号,大哉尧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我子孙。
其所以断错,在于不了解“炭敬”、“冰敬”乃清代贿赂之美称。其时外官贿赂京官,于冬季馈送银两,叫炭敬;于夏季馈送银两,叫“冰敬”。大哉尧,乃《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一语之省。服尧,乃“服尧之服”一语之省;行尧,乃“行尧之行”一语之省;人皆可为尧,乃“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之省。而这后三语皆出自《孟子·告子下》。弄清了这些掌故出典,就可以这样断句:
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博其欢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
俺省长算犹辖畸零二十县。上个徽号:大哉尧!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我子孙。
有人把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断为“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把“看”字后面的冒号去掉,语势就贯下去了。
割裂词语,此其四。如下面一联,某书错断为:
入山门未开,以什么拳,拳自守;
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难传。
其所以断错,就在于不知道“拳拳”是一个词,“妙妙”也是一个词。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这样断句:
入山门未开,以什么拳拳自守;
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难传。
不合语法,此其五。如江山县《仙霞岭关帝庙联》,某书错断为:
圣者,欤纵之将圣;
仁矣,夫何事于仁。
其所以断错,在于不了解“欤”是语气词,不能置于句首。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这样断句:
圣者欤,纵之将圣;
仁矣夫,何事于仁。
不明平仄对仗,此其六。湘人易宗夔代拟之小凤仙挽蔡锷联,有人错断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按马蹄韵的句脚平仄运用规则,上联句脚本为“仄平平仄”,下联本为“平仄仄平”。这么一断便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平”,由和谐变成了单调,而“鹏翼直上”断在一起,连续三个仄声,也违反了对联平仄交替规则。此乃不明平仄。又“胭脂”当为“燕支”,笔者见多种本子都是“燕支”。作者用“燕支”两字,意在以“燕”对“鹏”,用借对取巧。这里改用“胭脂”,意思虽未改变,但与“鹏翼”就失对了。这是不明或者忽略对仗所致。正确的断句与写法应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其他,如黄兴墓联,某书错断为: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如是也;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上联说“成功不居大”,下联说“有德则祀我”,自相矛盾,一看便知断句有错。其所以没有看出来,也许是因为疏忽而不曾细审。此联应当这样断句: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如是也;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当断不断者,一般还只是缺少明晰感。不当断而断者,则往往造成文理不通,甚至面目全非,不可卒读。像“论免役温公”、“敬冰”、“敬炭”、“拳自守”、“欤纵之将圣”之类,就令人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