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诗人杨大年来翰林院找一个朋友。他进了院子,一眼就看见了墙上的题句。杨大年挺感兴趣,就站在那儿琢磨下联。一会儿工夫就借了一枝毛笔,在墙上添了下联: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杨大年的下联说的也是一个古人。马文渊就是马援,是东汉初年的名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一生立下了许多战功。他曾立下过誓言:“男子汉应当勇敢地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体返回家乡!”后来,马援病死军中,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死而后已”也是个成语,意思是干事情要一直到死才算停止。
杨大年的对联实在高明,一生一死,不单是对得整齐,还全符合上联的几条妙处。
四十三、王安石三联难苏轼
有一天,苏东坡去谒见宰相王安石,看见书桌上有半首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一看,不由得笑王安石的诗胡说八道:菊花谢了只会枯萎,哪里会落呢?于是就在后面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见了只笑了一下,不久就将苏东坡调任黄州,并亲自送苏东坡上路,出了三道题即三个句子让苏东坡对。第一句: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了个八月,而且正月和腊月都有立春,所以是“两度春秋”。
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州金阊门外至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个叫半塘的地方。东坡不久前曾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
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今江苏镇江)古名铁瓮城,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时苏东坡也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
东坡虽是妙才,但一时也对不出来。王安石笑着说:“现在不必急着对答,等你从黄州回来后再对。”
苏东坡在黄州,重阳节时,一连刮了几天的风。天晴后,苏东坡到后园赏菊,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这里的菊花跟别处的不一样,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见识浅薄,还乱改了王安石的诗,也明白了王安石让他来黄州的用意。
不久,王安石又把他调回京师。途中,他游览了一个叫九溪蛮洞的地方,于是对出了其中的一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还有两联,苏东坡一直没有能对出来。从此,苏东坡不敢再小看他人了。
四十四、苏东坡妙联对辽使
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国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吓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四十五、佛印智对苏小妹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友,两人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弈棋联对。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佛印博学多才、才思敏捷,虽然表面没说,心中可不服,总想找机会难一难佛印。
一天,苏小妹有事外出,正好在门口碰上了来拜访苏东坡的佛印和尚。佛印彬彬有礼地问:“轼兄在家吗?”苏小妹对佛印的问话置之不理,却要佛印先对一副对子: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此联是个很巧妙的拆字拼字联,“僧”是“人”、“曾”相拼,“佛”是“人”、“弗”相连而成,而其中又暗藏不恭。佛印见小妹一脸得意的神态,不由得有意讥讽,便脱口对道: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传说一年中秋佳节,苏东坡邀请佛印来家饮酒赏月,苏小妹也在座相陪。三人一起在后花园池畔边饮边谈。苏小妹见池水清清,倒影幢幢,多有感触,就对佛印言道:“我有一联,不知师傅能对否?”佛印说:“试试看吧,请赐上联!”东坡也在一边连声催促。小妹不紧不慢地吟出上联:
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
东坡一听也觉难对,内中既有数字,且波心的千佛乃渡江的五百罗汉及他们的倒影。佛印也在一旁沉思,无意间低头瞧见小妹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池水中,茅塞顿开,随口对道:
一位美女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苏东坡闻言,拍手称好:“妙,妙极了!”
四十六、莫欺少年穷
从前,有位穷书生叫刘沂,从小死去父亲,靠母亲含辛茹苦纺纱织布才拉扯大。
刘沂20岁那年,乡试通过了。本当继续读书,以待日后走上仕途。但为穷困所逼,不得不留在家中。不久,经人介绍,到邻村办起蒙馆,收几个学费,聊以糊口。
蒙馆附近有一个姓崔的财主,他有个女儿叫阿香,年方十八,长得楚楚动人,常来蒙馆外听刘沂讲课。时间一长,两人便萌生了爱恋之情。
在古代社会,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崔财主见刘沂一贫如洗,大骂刘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并说:
蜘蛛有网难落雀。
刘沂反唇相讥道:
蚯蚓无角欲成龙。
刘沂受此打击,从此读书更加发愤。三年以后进京考试,被皇上点了状元。这一日,刘沂骑着高头大马,身穿大红袍,头戴乌纱帽,来至崔家门前,巧遇阿香。阿香正盼着心上人,两人各诉衷肠,原来,崔财主三年来已几次要把她嫁出去,但阿香死不从命,一直等着刘沂。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四十七、李自成联惊知府
传说李自成小时侯,一个老秀才出了一个上联: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对了一句:
天昏地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老秀才听了,异常兴奋,逢人就夸李自成日后必然有所作为,前途无量。
当地知府冯驯,是个颇有才华的人,听老秀才夸奖李自成,便唤来李自成,以自己为题,出了一句上联: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李自成一听,不假思索地对道: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冯驯闻句,不由大吃一惊,但他不甘心,继续出题道:
龙门三级浪。
李自成对道:
平地一声雷。
冯知府对老秀才感慨地说:“此子才华过人,出语不凡。将来出山,我辈望尘莫及。”
四十八、抬不动了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健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健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健想都没想,就说: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五个“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四十九、乾隆为商号写春联
相传,一年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换上便装,到大街去巡视。见一家鞋店门上没贴对联,便推门进去。只见店主人情绪不高。他问生意怎么样?店主人唉声叹气地说:“今年生意不好,没心思贴春联。”乾隆皇帝说:“我给你写一副。”店主人很高兴,赶快拿来纸笔,乾隆皇帝立即写了一副有趣的对联:
大楦头,小楦头,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
横批是:“鞋店兴隆。”
隆皇帝给鞋店写对联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城里城外的,人们纷纷来到鞋店观看皇帝写下的对联。店主人兴高采烈,殷勤接待,鞋店买卖果然很快就兴隆起来了。
五十、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明朝时候,杭州有个知府,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当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受到人们的赞赏时,他大为不满,认为小小百姓,竟敢在我管辖的地区卖弄笔墨,便派人把徐文长召来,提出要出对联句,答对不上,就要把徐文长赶出杭州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领徐文长到西湖岸边,指着六和塔,朗诵他出的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听了,并不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认为徐文长对不上,暗自欢喜。他得意忘形的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一句上联: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只是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不回答,神气十足地谁:“连一句也对不上,还算什么才子!”立即下令:“赶快把他赶出杭州。”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理直气壮地说:“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回答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我对第一联,是扬了扬手,就是说: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我对第二联,指指锦带桥,拱拱手,两手平摊,向上一举,就是说: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锦照万国九州。
知府听了,哑口无言,悻悻而去。
五十一、树下乘凉遇神童
明朝,湖广巡抚顾应璘听说荆州府出了个“江陵神童”,他很爱才,特地前来荆州古城查访。正是六月天气,顾应璘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庙前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如同华盖,正好乘凉。庙里的和尚听说巡抚大人驾临庙门,连忙从庙后的西瓜地里,摘了几个大西瓜,送给巡抚和官差们解渴祛暑。巡抚顾应璘见景生情,随口念出上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恰巧,在庙里教书的老先生前来参见巡抚大人,打断了巡抚大人的兴致,下面一联对不上来了。他怕漏了底子,佯装考查说:“请先生为我对出下联。”可是,这位老先生是个村学究,他想破了脑壳也对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顾应璘十分扫兴,只好到庙前大树下乘凉吃西瓜。这时,有个十来岁的学童上前询问老先生道:“先生,你为什么事着急啊?”老先生说:“刚才巡抚大人出了上联,要我对出下联,我实在对不出来哟!”学童又问:“上联怎么讲?”老先生说:“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学童笑道:“此联好对!”老先生着急问:“怎么对呀?”学童对答: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获至宝,连忙跑到庙前大树下,禀道:“巡抚大人,我对上了……”“怎么对法?”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顾应璘放下手中西瓜,拍手叫绝:“妙哇!真妙……”顾应璘略一沉吟,转而问道:“此联是何人所对?”老先生只好如实回答:“是门下的一个小学童。”
顾应璘立即派人把他叫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童回答:“张白圭!”张白圭是张居正童年的名字。传说,张居正诞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落到自己的瓮内,接着从里面冒出了一只白色的乌龟。第二天,家中添丁进口,他就给这个婴儿取名叫“白圭”,“圭”是“龟”的谐音。巡抚顾应璘喜出望外,原来面前站着的小学童,就是他要找的“江陵神童”。
五十二、纪晓岚楹联小故事
纪昀博学多才,能诗善对,被称为一代文豪。乾隆皇帝非常赏识他,经常要纪昀陪伴左右,出诗应对。一次,乾隆皇帝在纪昀的陪伴下游览洛阳龙门,到了龙门,只见山崖陡峭,怪石嶙峋,古树参天,群鸟飞鸣;山下滔滔流水,回旋奔涌,岸边草青,鱼跃龙门。看着这山水相映的动人画面,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当看到绝壁上枯树倒挂的奇特景象时,乾隆皇帝忽然对纪昀说:“我想出一句上联,只是对不出下联。”纪昀知道这是皇帝要他对对,以助游兴,便说:“请陛下说出来,我们领教领教。”乾隆皇帝便脱口说出:“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纪昀一听,暗自佩服,此句出得实在精妙。“山石”合起来为“岩”,“古木”合起来为“枯”,“此木”则是“柴”字,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又符合眼前的景象。纪昀为皱眉头,苦苦思索,当他看到水边一群衣着鲜艳正在洗衣服的少女时,心头豁然一亮,随口对出下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乾隆皇帝听了,微笑点头,连连称赞。因为“白水”合成一个“泉”字,“女子”合成一个“好”字,“少女”合起来是一个“妙”字。
五十三、张山对“无水烟”
有个叫张山的读书人,交游墨客,擅与人对,常以联句别致博得众人称赞。有人出了这样一个句:
寒凝冰结檐滴无云之水。
张山常以才思敏捷著称,以往属对,对答如流。面对这个出句,他可怎么也不能顺利对出。他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乃至闭门谢客,弄得神魂颠倒。
由于心情沉闷,他决定出去散散心,便神情恍惚地在田野是漫步。哪知天公不作美,霎时尘土飞扬,飞沙走石,抽打得张山脸上火辣辣的。倒是这这风沙打得他清醒了许多,张山突然跳起来,欣喜若狂,连忙回去奔走相告,说他有了下联:
风卷尘飞地起有水之烟。
出句短短十言,却说出“冰结”、“无云之水”的前因后果,且把两个短语联在一起,又生出另一番意境。仅以屋檐滴水这一现象,包罗了大自然的许多现象,入情入理。张山开始闭门造车,终不能对,偶尔受大自然的启发,才睹物成思,联成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