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可此时此刻,要替父亲和自己解嘲,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对法了。而且此对中以“父”对“子”,以“龙”对“马”,对仗工整,内容入情入理。“以父作马”乃戏言,“望子成龙”是成语。真是“望子成龙父作马,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十三、双喜临门
传说王安石年轻时进京赶考,路过马家镇,见马员外家小姐以对联招亲。那小姐不仅俊秀,而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大门口悬着一只走马灯,挂有一条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联语以“走马灯”倒顺回读成联,巧妙而又工整。王安石一看,赞叹道:“真是好句。”因急着赴考,就把此联默记在心中。
他赶赴京城参加考试,第一个交卷。主考官欧阳修见王安石少年英俊,不由心中欢喜,指着厅前随风飘动的飞虎旗,说: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略一思索将马家镇的“走马灯”上联随口应对。欧阳修听了,拍手叫好。
王安石考罢,急忙赶赴马家镇,见“走马灯”联仍悬在马员外大门口,喜出望外,便以欧阳修的“飞虎旗”联应对。
马员外见他才华不凡,当即以女相许,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当新人拜天地时,又报来喜讯:王安石大人金榜题名了。
王安石心中喜上加喜,真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趁酒兴余意,他信手在一大红纸上写下连体“喜”字,贴在大门上(据说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并吟诗曰:
巧对联成双喜歌,
马灯飞虎结丝罗。
一副对联,成全了王安石人生两大喜事。从此,王安石外有欧阳修教诲提携,内有马小姐贤助辅佐,终于成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十四、神童妙解绝对
西安城内有两条广济街,一条叫做南广济街,一条叫做北广济街。有一年夏天,一个秀才进城访友,走得一身大汗,就到茶摊上去买茶水喝。那卖茶的是个老汉,看买茶的是个秀才,便对他说:“我这里有个上联,至今无人能对,你若能对上,我这里的茶任你喝,不收你一分钱;你若是对不上来,茶钱加倍,怎么样?”秀才毫不迟疑地答应了。老汉捧上一大碗茶,给秀才喝下,说出上联:
南广济,北广济,南北广济济南北。
秀才一听,愣在那里,很长时间都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下联。只得拱手说道:“小生无能,甘愿加倍付资。”说完掏出一串钱来。老汉忙说:“开个玩笑,岂能当真多收茶钱!”秀才回道:“不能这样说,只怪我学问不深,以后想出了下联,再来喝老伯的茶。”
秀才一路走,一路想,走过两三条街,见几家当铺许多人进进出出,拿东西前来典当,忽然想出了下联,急忙回转身向茶摊走来。老汉一见秀才转回,笑问:“想是有了下联了?”秀才点点头说: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老汉连连称赞:“果然对得好!”便将茶资归还秀才。
秀才十分得意,以为这样的绝对,除了自己再也无人能对。一天,他到了朋友家中,两人非常高兴。正在寒暄时,忽见一个小孩拿着一本书一路蹦了进来。秀才心知是朋友之子,说道:“多时不见,原来你已经读书了。我说个对子,让你对,好吗?”那孩子见人并不畏怯,说道:“叔叔请出上联!”秀才便将卖茶老汉的上联说出来。说完,秀才又有些后悔,认为太难为孩子了。谁知那孩子并不为难,随手将书扬了扬,应声答道: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秀才惊叹不已,没想到自己费了好大劲才对出的联,这孩子随口就对出来了。
三十五、王羲之写春联
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三十六、夫妻联对寿星宴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两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赵明诚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李清照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而且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请他们再赐书一副。赵明诚挥笔写下5个大字:
三多福寿子。
李清照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四诗风雅颂。
赵明诚一心想难倒李清照,就又写了几个大字:
乌龟方姓乌。
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李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
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赵明诚方又续写下联:
老鼠亦称老。
李清照提笔而书:
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合起来,这副对联是:
乌龟方姓乌,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老鼠亦称老,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众人为李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欣喜若狂,赵明诚也不得不佩服李清照锦心绣口,机敏过人。
三十七、少年才子王禹偁
王禹偁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他小时候家里挺穷,父亲靠给人家磨面挣点钱,日子过得很艰难。可王禹偁人穷志不穷,自己努力读书,刻苦学习。
当地有个叫华安的官,听说王禹偁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就把他找来,对他说:“你们家靠磨面过日子,你能不能拿石磨作首诗?”小禹偁想了想,就作了一首:
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
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的“心”,是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麦粒的窟窿眼儿。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只要磨盘安得正,不怕磨得慢.只要人稍微使点劲,磨盘就能转起来。这首诗表面说的是石磨,其实王禹偁是在说自己:只要我心正,肯努力,还怕眼下进步慢?要是有人能帮帮忙,我就会有大显身手的时候!
华安听了,十分惊奇,很佩服小家伙有志气、有才气。他知道王禹偁家里穷,就让王禹偁跟自己的孩子一块儿到私塾念书去了。
有一天,知府请客吃饭,知府说了个上联,让客人们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意思是,虽说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它嘴再巧,外表长得再美,也比不上凤凰。
在座的客人没人能对,华安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下联。他回家以后,就把对联写在屋里的屏风上。碰巧,这个上联让王禹偁看见了,他就对了一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意思是,蜘蛛虽说也能拉丝,可比蚕差远了,蚕吐出的蚕丝能织出漂亮的绸缎。
三十八、奇才凌濛初
凌濛初小时候天资颖慧,可是家境贫寒,进不了学堂,只好在学堂外偷听。
一天,大雪刚过,凌濛初又去学堂偷听。先生正在教学生对对联,先生念道:
雪压竹竿头着地。
学生们一个个都对不上来。
凌濛初在外面不由得脱口而出:
风吹荷叶背朝天。
先生一听,十分高兴,便又出了一个上联来考他:
弟子数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时,恰巧一个瞎子算命先生走过去,凌蒙初眼睛一亮,对道:
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先生暗暗吃惊,连声喊道:“妙!妙!妙!”
凌濛初大着胆子说:“先生,我出个对联给您对对,可以吗?”
先生点点头。凌濛初念道:
六和塔七层,四圆八方。
先生一听,一时间也对不出来,只好举起手摇了摇。不料凌濛初惊喜地叫了起来:“先生对出来了!您对的是‘一只手五指,三长两短’。”先生叹了口气,说:
眉先生,须后生,先生不及后生长。
凌濛初飞快地答道:
眼珠子,鼻孔子,诸子反在孔子上。
先生“腾”地站起来,拍案叫道:“奇才,奇才,真是个奇才。小时候出口不凡,长大必成大器。”于是,他收凌濛初为义子,让凌濛初免费上学。
三十九、母女巧对诉衷肠
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在婚姻问题上很有主见,自己做主嫁给了一个家境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
女儿嫁出去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担心女儿住的那两间房漏雨,便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与丈夫的读书声。苏小妹没有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便听到室内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屋中。苏小妹坐定之后,环顾室内,见摆设虽然简陋却井井有条,便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又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便马上改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知道女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因为自己在上联中用了“红花”、“防风”两味中药名,女儿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相对,而且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实长进了。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联:
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
女儿听母亲是因为放心不下才来的,并在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便故意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拖延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出来了:
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
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相见欢”。苏小妹见女儿生活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便给女儿留下一些钱,放心地回去了。
四十、祝枝山妙联生辉
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楹联联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种楹联,是出于某种需要而精心构思的,不同的断句方式,联意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相反。
相传为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家店主人所作一副对联。店主人将其读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大为不满。祝枝山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这才转怒为喜,且置酒招待。
祝枝山利用这副楹联的两种不同读法的相反效果,与店主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四十一、少年王勃
唐代初年,有位朝廷观察使从山西河津乘船渡黄河。忽然风雨大作,观察使在舱里凝视窗外,诗兴大发,吟出一联:
风吹河水千层浪,
雨打沙滩万点坑。
此刻,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笑出声来,天真地说:“老爷,此言差矣!这‘千层’、‘万点’,您数过吗?”观察使转过身来,谦和地说:“小先生言之有理,请问我怎样说才好呢?”小孩子见老爷发问,深深作了一揖说:“恕我无礼,依孩童之见,不如各易一字,不知老爷意下如何?”不等老爷同意,小童脱口而出:
风吹河水层层浪,
雨打沙滩点点坑。
观察使惊喜地说:“妙,妙,妙!对得果然好,你将来定成栋梁之材!”原来这孩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
四十二、杨大年解联
宋朝时,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一句上联: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句中的“李伯阳”指的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李耳又叫老聃、老子。传说,李伯阳刚生下来,就用手指着门外的李树。后来,他就用李树的“李”做了自己的姓。后来道教的人说老子“生而知之”——刚一生下,就知道天下大事了。墙上的这句上联,说的就是这件事。
上联出得挺妙,妙在几个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得跟一样东西“李树”有关系;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个成语,还得用前半句的“生”字开头;最后,整句说的又是古人的一件事儿,而且还采用了对联中的“复字”、“析字”等技巧。这个上联够难对的。
翰林院里头净是些有学问的人,可看了这个上联,都皱着眉头不言语。过了好长时间,也没人能对出下联。